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自卑感: 不容忽視的心理天性

自卑感: 不容忽視的心理天性

2024-10-11 06:11:00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是,一個人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自卑感為前提的。所有的兒童天生有一種自卑感,它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激勵他們努力改善個人處境來消除這種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可以減弱自卑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在於,它們會增加人們犯錯誤的可能性。自卑感在客觀上可能促進個體的完善,但也可能因為只是促使人們進行單純的心理調適,反而增加了個人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又或者,一個人如果自卑感過重,他只能通過心理補償機制在心理上加以克服,卻無力在行為上進行改善。

  在此,我們將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清晰地體現出心理補償特徵的兒童,分為三類加以說明:生來體質虛弱或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受到嚴厲管教或缺乏關愛的兒童,被溺愛的兒童。

  這三類兒童分別代表了問題兒童的三種基本處境,通過對三種兒童的考察,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正常兒童的成長。儘管並非每一個兒童生來都是有殘疾的,但令人詫異的是,許多孩子都表現出由於某種身體的殘疾或虛弱所引發的心理特徵。我們可以通過殘疾兒童中的一些極端案例,來研究這些心理特徵的原型。至於被嚴厲管教或者溺愛的兒童,幾乎所有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被劃為其中一類,或者兩類兼而有之。

  上述三種基本處境都會使兒童產生欠缺感和自卑感。作為回應,兒童會產生超越其自身潛力的雄心壯志。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生活中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在病理學上,很難說清楚過度的自卑和過分的要強哪一個傷害更大。二者總是有節奏地依次出現。兒童會因過度的自卑而野心膨脹,從而產生一種永不滿足感,使自己永不安分。這種不安分不會引發有意義的行為,在不切實際的野心助長下,它不會產生好的結果。同時,這種野心還可能會導致個人性格和行為的扭曲,就像一個持續不斷的刺激物,使人變得過分敏感,時時提防外來的傷害或蔑視。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這類案例在《個體心理學雜誌》中隨處可見。這些人雖然長大成人,但其才智仍處於休眠狀態。他們會變得「神經兮兮」,或者偏執古怪。他們會在道德上和心理上變成自我主義者——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如果發展到極端,他們甚至會走向犯罪。

  為了逃避現實,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給自己構建一個新的世界。他們做著白日夢,沉溺於幻想世界,似乎那就是現實世界。最終,他們收穫了一種心理上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通過虛構的現實,來實現現實與心靈的和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