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了「中杯效應」的計嗎
2024-10-11 05:56:22
作者: 朱丹
無論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或是一些連鎖的便利飲料站,我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所有的飲料都分為小杯、中杯和大杯,你可能不以為然,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小杯自然是給孩子準備的,中杯是大人喝的,大杯是給一些可能喝的比較多的人準備的吧。這樣說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是,再看看對應的價格,你肯定會覺得有些奇怪。
杯子無論大小,裡面的飲料必定是一樣的,那麼價錢應該是對應的量的多少。可是,一般的定價都是這樣的,比如大杯的飲料是800ml,售價是12塊,中杯的600ml,售價是7塊,小杯的500ml,售價是4塊。我們可以看出中杯的飲料只比大杯的飲料少200ml,價錢卻相差將近一半。於是,大家就開始進行了計算,看上去似乎小杯的更便宜,可是小杯看上去又不太夠喝,於是,在大杯和中杯中做選擇,通過計算,中杯的又比大杯的實惠一些,於是毫不猶豫選擇了中杯。這就是中杯效應。
一個朋友去商場購買豆漿機,導購員向她推薦了兩種豆漿機,一種豆漿機可以製作干豆、濕豆等豆漿,只不過有一個塑料的外殼,售價是398元,而另一種豆漿機功能上和398元的豆漿機是一樣的,只是多了不鏽鋼的外殼,售價是658元。就在朋友馬上就要選擇398元的豆漿機時,導購小姐馬上就給她拿出了第三種豆漿機,一款售價998元的豆漿機,功能上和另外兩種差不多,只是擁有一個液晶面板,還有一個不鏽鋼的外殼。這下朋友有些犯迷糊了,豆漿機當然是不鏽鋼的好了,比起這個既有不鏽鋼外殼,又有液晶面板的豆漿機,那款658元的豆漿機似乎更合適一些,於是,朋友立即購買了658元的豆漿機。可是,買回家之後,朋友又後悔了,原來她就是花了將近三百塊買了一個不鏽鋼的外殼。
這種情況也被稱為「中杯效應」。如果把同類型的商品分為A、B、C三種,而A的優點很顯然優於B,大家一般會選擇A,可是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商品C出現,而又比C好得多,且B身上有一個優點是A沒有的,那麼,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B。因為C的出現,讓大家對B重新進行了定位,也就讓更多的人選擇了B。實際上這是商家的計策,當他們想要重點推銷B的時候,必定會做出C這種商品,在C的陪襯下,的優點就凸顯出來了。
其實,商家正是打了這樣的主意,就像是我那位朋友一樣,售價398元和658元相差的價錢不小,可是,功能卻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大部分人會選擇便宜的豆漿機,可是,在998元的豆漿機襯托下,讓658元的豆漿機看上去更加實惠,於是大家都選擇了商家利潤更大的658元的豆漿機。一般來說,商家之所以會製造出A和C,就是為了讓大家購買B,因為B的利潤更大一些。許多朋友仔細看一看家中的商品就會感覺到,自己其實真的是在中杯效應的作用下,購買了許多商品。自己家可能擺放小型號的冰箱,在價錢的誘惑下買了大型號的冰箱,結果很多空間用不到,白白浪費電;自己買的化妝品,明明每次只用BB霜就可以,卻在套裝的誘惑下,多購買了粉餅,自己不用也是白白浪費。
現在許多商家都打這樣一張「中杯」牌,為了能夠銷售出去自己利潤更高的產品,而多生產其他有對比性的產品出來。這些原本就是用於對比的產品,商家會少生產許多,也許你會問萬一有人正巧就會買貴一些的產品呢?那麼商家就會說:我們這一款商品賣得太快,存貨不多了。如此一來,還會讓消費者認為這款商品的確不錯,最起碼從銷量上可以看出來。甚至一些房產中介也知道充分利用中杯效應了。他們會帶著客戶看許多房子,在看房子的時候,他們絕對不會有任何怨言,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房子不是白跑的,兩間條件差不多的房子,可能價錢相差許多,在強烈的對比下,看房者必定會抱著早些定下早些占便宜的心理,急躁簽單的。而那些價格高昂的房子,其實並沒有多少,只不過是一些陪襯品,為了讓看房者及早簽單而已。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看穿商家的陰謀,不要讓自己陷入中杯效應的圈套中。小杯的飲料或許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沒必要感覺中杯的更便宜而購買中杯,從而將喝不掉的飲料浪費掉。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商品,398元的豆漿機明明就可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何必多花將近300塊來購買658元的豆漿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