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和它的SBU

2024-10-11 05:27:23 作者: 張世平

  有一次,海爾集團的執行長張瑞敏接受《中外管理》雜誌的採訪,當被問到海爾的發展時,張瑞敏說,他很佩服通用電氣(GE)的傑克·韋爾奇,因為全球各行業,只有韋爾奇既能把公司做大,又能把公司做小。於是,張瑞敏把海爾做大的同時,也開始著手把公司「做小」。

  實際上,張瑞敏所謂的把海爾「做小」,並不是指縮小業務範圍,而是注重充分發揮每個海爾員工的創新精神,把他們每個人打造成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意為戰略事業單位),讓他們成為海爾發展的動力,確保海爾未來能夠穩定、持久地發展下去。

  讓海爾的每位員工成為SBU,實際上是提倡大家自我經營,單獨跟市場對接,這也就意味著海爾集團的總戰略從事業部轉為個人。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每位員工的潛能,使其創新空間和自我價值全都最大化,藉此創造更有價值和競爭力的訂單;另一方面,此舉符合當今市場經濟的要求,體現了公平性。

  張瑞敏說:「螺絲釘的本位意識是誘發身軀僵硬、行動遲緩的『大企業病』的直接原因。」正是他所說的這種「螺絲釘」心態,跟海爾後來迎合市場、貼近顧客的理念產生了衝突,因此,SBU機制便應時而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2002年5月22日,在第八屆「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大會閉幕式上,張瑞敏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SBU理念。之後,三洋電機的井植敏會長感慨道:「張瑞敏不但是中國的經營大師,也是世界的經營大師……海爾的『SBU』和『馬上行動』對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取勝至關重要……日本企業應該學習海爾,也變成快馬!」由此可見,張瑞敏的SBU理念已經逐漸被國外公司所接受,並準備效仿。

  除了實際執行是SBU的一大難點,技術上遇到的難題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解決。一是推行SBU之前要先分析崗位,實際就是對每位員工進行定位;二是民意調研的工作比較繁重。當時海爾的員工人數有3萬多,即便隨機抽樣調查也不會發少於500張的調查表,這就意味著需要為調研和核算做大量的工作。

  SBU真正實行之後,海爾每位員工的責任和創造空間都是相同的,自負盈虧,而且一旦虧損,就不能得到收入,最多只能向海爾集團藉資,但為期最長6個月。面對機遇和壓力,「要我做」還是「我要做」這兩種不同的思想觀念,註定會讓不同想法的人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海爾物流推進本部的採購經理張永劭就是「我要做」的典型。

  2002年,在全世界鋼板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張永劭積極爭取,不僅保障了集團對鋼板的需求量,還拿到了同行業中最大的價格優勢。2003—2004年,他擴大業務範圍,從海爾擴大到了外部,正式開始了第三方採購。漸漸地,隨著業務日益增多,張永劭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思量再三之後,他果斷地招了幾個人。實際上,像張永劭這種「微型公司」基本上年營業額高達幾個億,所以,海爾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模式去經營,不僅促使公司給予他的資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值,同時也使張永劭的個人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SBU實際展現的是現代公司管理中最核心的東西——以人為本,滿足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需求。正是因為SBU,就職海爾的每一個人都充分挖掘自身潛能,並體會到了滿滿的成就感。與此同時,還形成了獨特的使命感,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徹底擁有了一種對全局進行掌控的責任心。而這對於其他公司以及創業者來說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