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洛士的勝利

2024-10-11 04:58:22 作者: 徐文

  西方有一個諺語叫「皮洛士的勝利」,它來源於古希臘時期的一場戰事。

  公元前280年,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邀援助義大利南部的塔蘭托,率領2萬多士兵和20頭戰象出征義大利,在赫拉克里亞及奧斯庫倫與羅馬軍隊進行了血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他自己的損失也相當慘重:士兵大量戰死,戰象所剩無幾。望著屍橫遍野的戰場,皮洛士感慨道:「如果再來一場這樣的勝利,我也完蛋了。」

  後來,「皮洛士的勝利」就成了代價慘重、得不償失的勝利的代名詞。

  「皮洛士的勝利」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做任何決策之前,我們都必須經過仔細的成本估算,如果採取此決策,所得大於所失,就大膽地放手去做;如果所得等於所失甚至小於所失,就應該放棄這個決策,千萬不要干吃力不討好的事。

  宋人沈括曾算過一筆戰爭細帳:動用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軍隊到遠方作戰,其後勤補給人員至少需要30萬人,而運送輜重的兵員最少也要3萬多人,這些兵員一次最多也只能行軍16天。如果改用牲畜代替人力運送糧草,雖然效率大大提高——負載的糧食多而耗費的人力少,但牲畜很容易在路途中生病死亡,在這種情況下,牲畜和其所馱物資都要白白丟棄,因此牲畜運送與人運送相比,利弊各半。

  無獨有偶,《孫子兵法》這部流傳幾千年的戰略聖書,也並不是以戰略或戰術問題的探討開篇,而是先提到了戰爭成本:無論勝敗,一次軍事行動的成本都是日費千金的人力、物力投入。孫子說:「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說的就是從敵人那裡獲取給養的重要性。因為長途運輸一份軍糧在路上的消耗,相當於好幾份軍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臨不同的成本—收益問題。最理想的狀態,或者說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增加對方的投入成本,以己方儘可能小的成本,換取儘可能大的效用。

  田忌賽馬就是一個通過增加對方的付出成本而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範例。田忌的上、中、下三等賽馬都比齊王的同等級賽馬略差,但是在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指導下,田忌運用「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的策略,在總體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贏得了與齊王賽馬的勝利。

  

  仔細想想,田忌之所以能獲勝,關鍵就在於輸掉的第一場。齊王雖然不費吹灰之力勝了這一場,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上等馬與下等馬之間的實力差距被白白浪費掉了,並且還因此輸掉了後兩場比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