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輸在不懂溝通上> 巧用禮貌用語,找出最適當的稱呼

巧用禮貌用語,找出最適當的稱呼

2024-10-11 04:53:48 作者: 鍾書梅

  禮貌用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無禮的用語不僅能引起別人對你的反感,還很有可能因此而結怨。所以聰明的人會加強自己的涵養,讓自己少走彎路,讓更多的人喜愛自己。

  問路是人們出行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禮貌的問路方式能很快地獲得別人正確的指點,從而更快地到達目的地,而缺乏教養的問路方式卻會適得其反,栽了大跟頭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有一個小伙子騎著毛驢去逛白馬寺,走到三岔路口後迷路了,恰巧前方有一老農正割青草,於是他騎在驢上問:「喂!老頭!去白馬寺怎麼走啊?」

  農夫沒理小伙子,繼續割草,小伙子提高了嗓音又重複一遍:「喂!老頭!去白馬寺怎麼走啊?」,老農抬頭看了小伙子一眼還是沒說話。小伙子氣急了,騎著驢來到老農身邊將嗓音提高了「八度」再次大聲地說:「老頭!上白馬寺怎麼走?」

  老農頭也沒抬,說:「沒工夫,沒見我正割草嘛!」

  「問個路也耽誤不了你割草呀!」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小伙子,你不知道,家裡等著草去餵驢呢,昨天晚上,我家那頭驢下了個駱駝!」

  小伙子一愣,毛驢下了個駱駝,這可真是新鮮稀奇:「嗨,老頭,驢哪能下駱駝呀,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驢應該下驢才對嘛!」

  老漢沖小伙子一笑:「哼!誰知道啊,這畜生他不下驢嘛!」

  小伙子這時才醒悟過來,臉唰地漲成了豬肝色。

  小伙子自討沒趣,被人罵了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見了陌生的長者,一定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用什麼稱謂稱呼人,既是禮貌問題,也是態度問題,同時也反映了說話人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係。恰當而得體的稱呼不但能顯示你的涵養,也能為你的親和力加分不少。

  稱呼看似簡單,其實裡面蘊藏著不少學問,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積澱起來的特殊文化使稱呼複雜多變,掌握好各種常見的稱呼禮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大有裨益。那麼恰當的稱呼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1.日常慣用的稱呼語

  (1)親屬之間的稱謂。

  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相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非常不禮貌的。

  對於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暱稱,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公開場合中使用。

  年長的平輩可直接稱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則用親屬稱謂較禮貌。對於晚輩,可稱呼其親屬稱謂,也可直呼其名,這樣顯得親切。但當晚輩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輩時,直呼其名也就不是很妥當了。

  (2)熟人之間的稱謂。

  對於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比較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趙廠長」「劉校長」等等。

  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陳」等。在人的親屬、職稱、身份等稱謂前,加上「老」「大」等詞,是更為尊敬的稱謂,如老廠長、大姐等。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後加「老」字,如「李老」「張老」等,這種稱呼都是敬稱。

  (3)對陌生人的稱謂

  對陌生人的稱謂應該更加注意,因為稍不留意得罪了別人自己還不知道,一般來說可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等情況稱「同志」「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但是要注意,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可以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

  二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相對來說比較妥當一點。

  2.運用稱呼語應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民族、時代、地域的差異。

  各個不同的國家、民族對人的稱呼都有一些獨特的習慣,如在日本,對婦女也可不稱「女士」「太太」「小姐」而稱「先生」。而漢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相對於其他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要複雜得多,不僅要看人的性別、輩分、年齡,還要分敬稱和謙稱。有的民族語言就沒這麼講究,如英語中的「aunt」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個民族有不同的稱呼習慣,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從各民族的習慣。

  (2)要注意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

  口語相對於書面語而言,顯得通俗、隨便,更為親切。現代漢語中,同一個對象,可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不同的稱呼,如爸爸(口語)、父親(書面語)。在口語中,如果面對稱呼對象時,運用書面語中的稱呼語就顯得生硬、不自然、不親切。

  (3)要注意語言環境和稱呼對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我們對其稱呼就可隨便點,甚至可叫別人小名、綽號,夫妻、戀人之間私下裡還可用暱稱,這樣顯得較親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會場上、課堂上,叫別人的小名、綽號,就會顯得非常不嚴肅,太放肆,應當以「××同志」或「××同學」相稱。

  對不太熟悉的人,對長輩、領導和老師,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綽號」,否則的話,就會顯得不尊敬。所以,運用稱呼語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環境和稱呼對象,靈活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不同的稱呼對象,應運用適當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體現與自己恰當關係的稱呼語。

  適當的稱呼語在適當的場合用在合適的人身上會顯得非常貼切,反之則會顯得很生硬和尷尬,甚至會弄出許多笑話。

  掌握稱呼的各種習慣用法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稱呼別人準確恰當,再加上嘴巴適當的「甜」一點,就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