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穿越千年的探尋

2024-10-11 02:43:19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5000年,對於宇宙不過彈指一揮;對於人類卻漫長久遠。縱觀世界,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傳承唯有我中華民族而已。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一語道出了洛陽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如此說來,洛陽應該是中華歷史文化體驗旅遊的絕佳之地。然而,目前洛陽的古都文化旅遊在休閒經濟大潮中卻波瀾不驚,面臨著種種問題和考驗。針對這一問題,洛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戰略,可謂順天應人、恰逢其時。

  今年5月中旬,應洛陽市委、市政府邀請,王志綱工作室首席策劃王志綱先生到洛陽與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毛萬春,洛陽市市長郭洪昌,洛陽市委副書記魏小東等領導就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事宜進行交流,並確定了策劃委託意向。

  6月中下旬,工作室深圳戰略中心洛陽策劃項目組在王振宇副總經理的帶領下,深入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

  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探尋。

  一.一夢五千年

  

  在洛陽,最令人期待的文化體驗當以千年帝都莫屬,而我們考察的第一站卻被安排到了洛陽澗西區工業遺產板塊。

  澗西區曾經承載了「一五」 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中的7個。在澗西區建設路上依次分布著在新中國工業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洛拖、洛軸等七大企業。經過幾十年發展,今天這些企業有的改制重組,有的融資上市,但還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毛澤東主席批示、周恩來總理選將、譚震林大將奠基的洛陽拖拉機廠,曾經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拖拉機「東方紅號」,輝煌一時。在洛拖農機博物館,陳列著包括中國第一台拖拉機在內的眾多文物。溫家寶總理親自駕駛洛拖生產的拖拉機在田地里耕種的影像向遊客滾動展示。

  澗西區有36處蘇式街坊,是為當時參與「一五」項目的蘇聯技術人員所建,目前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文物保護對象。這些舊式院落保持著蘇聯建築的些許風情,有一定參觀價值,但整體開發的難度較大,意義較小。工作室認為,洛陽曾經的輝煌工業與5000年文明傳承和1600多年的建都史相比,至少在旅遊方面微不足道。工業旅遊在洛陽整個旅遊格局中只是其中的枝葉,而古都復興才是洛陽旅遊的主幹,如果在這方面主次不分,洛陽的魅力將無從彰顯。

  古都興則萬事興。古都復興是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實現城市王者歸來的最大支撐。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之始,洛陽成為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朝代的都城,可謂 「千年帝都 」、「百代帝王城」,是中國古都中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代都城。其中夏都斟鄩、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延洛河分布,就像5顆珍珠串起了洛陽的歷史文脈。

  時間交替、歲月輪迴,今天的洛陽已不復當年帝都勝景,五大都城遺址深埋地下,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早已屹立於華夏中原,但這五大都城遺址對於洛陽的意義不言而喻。6月16日,項目組對5大都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時下,正值麥熟季節,在金色麥田包圍中二里頭村靜逸而美麗,村莊概略南方的麥地里隆起一處面積很大的土丘,這就是我們考察的第一站——二里頭文化遺址。陪同我們調研的偃師文物局工作人員指著那片土丘說,這就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都城斟鄩的遺址所在地,華夏祖先4000年前活動的地方就在眼前。

  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其工程、貴族墓、陶器、青銅器、綠松石龍形器(中華第一龍)、海貝等出土的質量和數量證明其是王都,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和有力的證明。這是最早的中國。

  在存放文物的倉庫里,我們看到了先人們留下的精美陶器。他們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製造了精美的陶器。那一件件陶器承載著他們的生活氣息,印證著最初的文明。在工作人員允許下,我們先後撫摸了一件攀著條小蛇的罐子。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條看似小蛇的裝飾品就是龍的雛形。當我的手與罐體接觸的一剎那,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結繩不見文字」的年代,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場景若隱若現。我甚至倔強的認為這個陶罐就是我爺爺n曾經使用過的,他正在與我隔空對話。

  偃師商城遺址是商湯所都—西亳所在地。遺址位於今偃師市市區西部,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遺址10公里、西南距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這一帶自古就是交通要道。自發現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對其進行了20多次有計劃的考古發掘,現已證實該城址平面大體為「菜刀形」,南北長1700多米、東西「刀身」寬1200多米,「刀把」處寬740米,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商朝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統治機構和軍隊。目前在中國的商代遺址中當以河南安陽的殷墟最為有名,這裡也是發現甲骨文最早和最多的地方。由於,先前沒有系統開發,偃師商城遠遠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在遺址保護區內,文物古蹟我們什麼也沒有看到,倒是一片長勢喜人的樹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走過去發現最外側有一棵結滿果實的李子樹,一粒粒青澀的李子隨風搖盪、煞是可愛。在園區管理人員的同意下,我們摘了幾個李子品嘗,一口下去酸澀混雜、滋味萬千。工作室王總笑著對大家說,我們吃得可是吸取了商代精華的李子,搞不好可以來一次時空穿越,讓我們回到過去。哈哈。

  東周王城遺址目前已經沉睡在洛陽市中心下面,但鼎鼎大名的天子駕六卻被開發和保護下來。天子駕六是車乘的最高等級,為古代帝王之用。洛陽王城廣場上一處天子駕六的雕塑展現的就是天子車乘的威儀。遺址展覽區內幾排殉馬骨骸和車輛遺蹟在坑中整齊的躺著。講解員告訴我們這個車馬坑是東周帝王的一個儀仗車隊。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遺址的發現給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佐證。天子駕六博物館館長介紹說,遺址博物館所處的王城廣場地下,還埋藏著包括天子墓在內的18座高等級墓葬,考古專家對其中兩座進行了發掘,發掘出「亞」字型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銅器。類似這樣的車馬坑也還有幾個,目前已經被回填保護,洛陽城市核心區早已在上面拔地而起。

  下午,我們冒著30多度的高溫來到了位於洛陽城西15公里處的漢魏故都。漢魏故都遺址是目前洛陽唯一可以看到一絲地面建築的都城遺址,僅保留著一段殘破的城牆。內城遺址已發掘保護,洛陽文物局正在有計劃的進行開發,擬恢復當時漢魏時期的部分建築。漢魏故都開創了中國帝都以中軸線布局的先河。從這之後,中國歷代都城的整體結構均是以中軸線分割布局。站在曾經熙熙攘攘的銅駝大街上觀望漢魏時期的閶闔門地基遺址,去感懷那段歷史或許我們會對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洛陽在歷史的大潮中,潮起潮落、來來回回,有興盛、也有衰敗。今天這些歷史都已凝固在冰冷的保護層下。

  洛陽曾經的輝煌當屬隋朝和唐代的武周時期。隋唐洛陽城遺址雖已掩埋地下,但直到現在對這座城市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隋唐洛陽城是洛陽4000多年建城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其沿用時間前後達500餘年,由宮城、皇城、里坊區和郭城組成。里坊制度曾在東亞各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產生過深遠影響。隋唐洛陽城裡坊區曾居住過白居易、狄仁傑等歷史名人,也是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里坊遺址。由於隋唐洛陽城遺址大部分位於現代洛陽城區地下,目前洛陽市只對武則天時期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進行了發掘,對遺址地基進行了保護性復建,其他遺址還被現代建築覆蓋,昔日風流已變成了歷史記憶。

  據洛陽市文物局領導介紹,隋唐城遺址占地47平方公里,全部拆遷展示並不現實,只能把重要的地方展示出來。根據規劃,隋唐洛陽城將首先啟動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的「一區一軸」復原性保護展示項目,「一區」即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這是武則天曾經辦公生活的場所;「一軸」即隋唐洛陽城中軸線,包括定鼎門、天街、天津橋、天樞、端門、龍光門以及南城牆等標誌性建築遺址。考察中,我們從定鼎門台基遺址走到樓上平台,望著隋唐遺址已被成片的公園綠地覆蓋,遠處就是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高樓大廈,真有一種一夢五千年、恍如隔世的感覺。

  在洛陽有一批洛陽歷史文化的民間守望者,其中有光大三彩藝術的制陶大師,有潛心研究地方文化的民間學者,有弘揚洛陽百戲的雜技藝術家等等。洛陽大唐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團團長石詩龍就是其中一位。

  相傳,大唐武皇十萬宮廷樂舞是當年武則天拿出十萬胭脂錢組建的皇家樂舞組織。其最大特點是充分展示了大唐各民族及外域音樂文化的精華及皇家樂舞特有的壯觀和恢弘。為開發挖掘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石團長會同一批音樂家、史學家、舞蹈家,從2001年開始研究挖掘這些已流傳民間的樂譜。據石團長介紹,樂譜在流傳千年的歷史中,總有一些仁人在種種不利的條件下擔當起傳承重任,以至於這些藝術瑰寶得以流傳今日。洛陽市音協原主席胡老師也曾致力於挖掘樂譜,他到民間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從多位耄耋老人口中記錄和整理了大量樂譜。今天,經過石團長他們對樂譜和龍門石窟飛天石刻的研究,已編排了皇家樂舞節目100餘個。節目到香港、台灣等地演出,受到廣泛好評。石團長說,一次演出臨近結束,武皇的扮演者出來謝幕時,震驚的一幕出現了:一名日本友人從自己的座位跪走著到武皇面前磕了三個響頭,他或許是被歷史上大唐威儀征服了,或許是被精彩的演出傾倒了。

  面對洛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在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蹟的情況下,使其成為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助推器,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二.一朵花的暢想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提起洛陽牡丹,國人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範。

  對於洛陽,牡丹更是整座城市的象徵和名片。

  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后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花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了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來總理也曾經說牡丹應當是國花。

  考察中,我們來到了洛陽「國家牡丹園」。6月中旬,室外的牡丹早已凋謝,沒有盛開的牡丹,園內自然冷冷清清。

  好在,洛陽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牡丹溫室發季節培育,現在一年四季看到牡丹盛開已不是奢望。在國家牡丹園負責人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四季牡丹溫室。溫室內涼風習習、一片春色。抬眼觀望,在山石景觀中,零零散散的擺放著幾盆盛開的牡丹,或黃或白、或紫或絳。

  歷史上,牡丹以自己的花期之短告訴世人——我不會因女皇御召而調整或延長開花時間。而到了今日,科技的力量還是讓這位百花之王低下了腦袋——室外花期已過,室內依然盛開。不過這位美麗的牡丹仙子還是以只開一次的態度昭示了自己的傲慢。

  據國家牡丹園負責人介紹,園區遊客主要集中在牡丹花會期間,門票收入500多萬,基本可以滿足園區一年的運營需求。由於牡丹非常嬌貴,進行反季節催花的苗木只能開一次花,成本費用較高。國家牡丹園在1992年成立了牡丹基因庫,目前有1218種牡丹,200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牡丹園」。她說,目前洛陽的牡丹產業主要集中在觀光和研究階段,沒有達到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開發。國家牡丹園就是典型的一季游模式。牡丹衍生產品如:牡丹精油、藥用丹皮,牡丹畫、塑制牡丹乾花、牡丹茶、牡丹花卉瓷器和牡丹保健枕等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產業集聚效應,亟待進一步開發。

  看著空無一人的國家牡丹園,我的內心無比惆悵。我們對牡丹的美深有感受,可這種美的延續需要大做文章。目前,在洛陽類似這樣規模的牡丹觀賞園區有11個,牡丹觀賞點有90餘處。每年牡丹花會時期,成片的牡丹吒紫嫣紅、競相綻放,一片富貴吉祥,遊人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然而牡丹花一經凋謝,這些園子就像失去了生機一樣,整個園區變得死氣沉沉,與花開時節動京城形成了鮮明反差。

  洛陽正在籌劃上馬一個牡丹文化產業園項目,希望打造成為集牡丹文化展示和休閒度假功能於一體的示範性園區。工作室認為,牡丹文化產業園一定是要源於牡丹而高於牡丹的,其業態功能是休閒型而非觀光型,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從牡丹觀賞到牡丹文化休閒體驗,是一個劃時代的飛躍。我們既要讓牡丹 「花開時節動京城」,還要做到「一年四季皆有戲」,成為以牡丹文化為主的旅遊度假目的地。

  日本的豪斯登堡是以17世紀的荷蘭文化元素打造的大型主題公園,通過20幾年苦心經營、輾轉反覆,目前豪斯登堡已經變成一座具有古典風情但功能現代的休閒度假小鎮。在這裡鬱金香只是體現荷蘭風情的一個載體或媒介。這裡面有十七世紀的荷蘭王宮、有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有各式各樣娛樂體驗區、有風情別致的餐飲街,有高端優雅的森林別墅群。一條6000多米長的人工運河貫穿園區,遊人只需坐在船上就可到達任何一個景點。豪斯登堡是鬱金香的海洋,更是休閒娛樂的天堂。雖然它經過日本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歷過經營不善的困擾,但在2005年制定新的營銷策略後,這裡每年的遊客接待量超過300萬人,經濟效益也直線上升。

  從豪斯登堡的發展看,打造以花為主題的園區,必須堅持一花獨秀和百花齊放。一花獨秀是保持牡丹主題的地位;百花齊放是園區業態的多樣性、可體驗性和休閒性。

  洛陽要想成功打造這台牡丹大戲,還有許多文章要做。

  三.「老三篇」的迷茫

  有三個地方是洛陽的標誌——白馬寺、關林和龍門石窟。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蔡、秦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年)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5個第一: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中國第一座佛塔齊雲塔;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中國第一譯經道場——「空中庭院」清涼台;中國第一個漢人出家人。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山門直抵洛河北岸。

  在當今盛世,白馬寺還在不斷擴建。作為中印友好交流的產物,由印度政府出資建設的印度佛殿在白馬寺已經完工並開放。據介紹,佛殿開光時,印度總統也參加了印度佛殿的開光儀式;泰國佛殿規劃在建已初步展露外部形態;日本佛殿也在規劃籌備中。考察中,恰逢中韓法會在白馬寺印度佛殿舉辦,白馬寺方丈釋印樂法師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等高僧出席了這次法會。

  遺憾的是,縱然白馬寺有著「釋源」、「祖庭」的歷史地位,但今天它的名氣、香火和旅遊貢獻率還是遠遜於近在咫尺的少林寺,與法門寺、靈隱寺等寺院相比也存在著一定差距。針對這些差距,白馬寺當家僧釋延武法師表示,白馬寺的發展規劃已經出台並進入論證階段,希望逐步恢復當年勝景,打造白馬寺釋源地位的承載體。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洛陽市政府和白馬寺僧侶還在探討中。

  寺內參觀,我們領略了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二聖墓的莊嚴肅穆;見識了毗盧閣、齊雲塔、鐘鼓樓的古樸端嚴。在寺內最後一個佛殿中供奉這一尊全身鍍金的釋迦摩尼像,導遊告訴我們這是一位信徒在此許下願望實現後給佛像重塑了金身。聞聽此說,我們也在這裡許下了不同的願望。但願夢想成真。

  白馬寺考察之後,我們又匆匆到關林考察。關林是埋葬關羽首級的地方。在古代平民老百姓的墓葬稱之為墳、達官王侯的墓葬稱之為墓、帝王的墓葬稱之為陵,而只有聖人的墓葬才稱之為林。目前,我國只有兩個以林為號的墓葬,那就是曲阜的孔林和洛陽的關林。一個以文為聖,一個以武為聖。

  考察中,關林管理處派出了最高級別的講解員——管理處處長。他介紹說,關公精神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各地建有關帝廟台3萬餘座,但真正以關林命名的只有洛陽這一座。目前,關林占地200餘畝,年接待遊客人次約50萬左右,年收入約700萬元。主要以朝聖和觀光遊客為主,產品和旅遊功能單一。每年一度的關林朝聖大典,是洛陽一項重要節事活動。近年來,吸引了包括台灣、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眾多知名華人參與,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知名人士拜謁並題詞。由於關公不僅是忠義禮智信的化身,還是民俗中的武財神,如何挖掘關公文化,並形成旅遊資源是一道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貴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蜚聲海內外。龍門石窟選址得天獨厚,兩山夾一水,石窟位於伊河兩岸山上,其大規模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山,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堪為雕塑藝術苑,開啟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先鋒,是名副其實的石雕藝術瑰寶。這其中就有李治主持開鑿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相傳大佛面容既按武則天的面貌雕刻而成。龍門石窟創造了中國石窟碑刻最多,開鑿延續時間最長的記錄,反應了中國古代宗教、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研究和觀光遊覽價值。

  沿著參觀棧道我們一路前行,那一尊尊佛像不禁使人眼花繚亂,一派東方佛國之景象。在萬佛洞,為一尊尊小橋玲瓏的佛像而深深吸引;在奉先寺被碩大的盧舍那造像深深震撼;在蓮花洞被精美絕倫的蓮花頂座深深傾倒。那一座座神領意造、鬼斧神工的藝術珍寶,反映了古代人民高潮的藝術造詣,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蹟和人文感懷。

  龍門石窟實地考察結束後,我們聽取了龍門石窟管委會和龍門石窟文化研究院相關領導的情況介紹,目前在龍門石窟31.7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除了石窟核心保護區,其他地塊已經展開了產業規劃,並有多個項目上馬。王振宇副總經理認為,洛陽旅遊的三菜(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一湯(牡丹),的確給洛陽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尤其是龍門石窟每年遊客接待量達到600萬人次,但目前包括龍門石窟在內的眾多旅遊資源的形態基本處在觀光旅遊、門票經濟的初級水平。如何在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龍門石窟的聚集效應,把這方寶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變成洛陽世界級的旅遊吸引物,變成一個山水勝景、藝術殿堂的旅遊度假目的地,變成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重要抓手,是洛陽面臨的又一課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