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揭陽水城
2024-10-11 02:43:23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潮汕境內主要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東南面海,形成了一個內陸比較封閉,卻向海洋開放的地理小區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潮汕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經濟區域,並「釀造」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社會文化區域。
潮汕人最大的傳奇在於其遍布全球的移民體系。潮汕向海外移民的歷史長、人數多、分布廣,至今沒有停止。今天的潮汕民系甚至占到海外華人的三分之一,可謂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在向外移民的過程中,不僅向東南亞地區及海外發展,同時也向周邊擴展並不斷進入內陸地區,從而形成了「大陸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的獨特格局。
潮商素以「東方猶太人」著稱與世,亞洲首富李嘉誠就是傑出代表。「天下最富是潮商」,2004年海內外所有潮汕人財產總值8700億美元,保留國內戶口的海內外發展的潮汕人財產總值3700億美元。中國歷史上,晉商、徽商、潮商都曾各領風騷,但今天前二者都偃旗息鼓,唯有潮商旗幟依然樹立。探究其本質,以山西票號為代表的晉商和紅頂商人胡雪岩為代表的徽商本質上都是官商,唯有潮商堅持不懈地走市場之路。
潮汕人生活資仰於海洋,耕海,冒險,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為發達。因此,潮汕人習慣於開放流動,信仰拼搏開拓冒險精神,崇尚抓住機遇能力,潮汕人甚至把「愛拼才會贏」這種文化形態融入了自己的性格中。
潮汕地區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環境並不好,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常有颱風與地震威脅,惡劣的生存環境培養了潮汕人「耕田如繡花」的精耕細作優良傳統,堪稱中國農業社會的典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這個美食國度,各大菜系爭奇鬥豔,但潮汕菜今天隱隱已成為王者,成為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頂級菜系。奠定潮州菜作為高檔精細菜的名聲的,首推當然是遍布世界的潮汕人。其次就是潮汕人返璞歸真的烹調理念。
潮汕人認為所有的烹調手段,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呈現出食物本身的質感和味道。好的潮汕菜標準是烹製什麼菜就得有什麼菜的味道,不能讓佐料搶了主菜的味道;而有助於發揮食材本質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這個理念和中國大多數菜系都截然不同,倒是和日本料理頗為相似。而「於平凡中見神奇」也是潮汕菜中非常值得一提的特點。
工作室近年來通過對成都、麗江等城市發展中的若干實踐,將歷史和文化成功地融入城市的發展,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讚譽,因此,我們也接受到了一家頗具實力的潮汕企業,廣東創鴻集團的邀請,為一個潮汕地區僅存的舊城改造項目把脈找魂,這就是地處揭陽的嶺南水城項目。
天下潮汕出揭陽
「潮汕」雖名滿天下,但大多數人都會把潮州作為潮汕地區的文化之源,把汕頭作為潮汕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而占地最廣,人口最多的揭陽卻默默無聞,知名度相對低很多。
實際上,揭陽乃是潮汕之源,有「天下潮汕出揭陽」之說。
首先,潮汕文明發軔於揭陽。
早期文明的孕育,大多產生於靠近內河的衝擊平原。由榕江及韓江構成粵東古文明產生的兩河流域,吸納和融合中原及周鄰先進文化,並與之水乳交融,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潮汕文化。而揭陽所處的榕江流域沿江衝擊平原的南北兩側有較大範圍的丘陵和低山分布。受海洋性暖濕氣流的調節,全流域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強,雨量充沛,非常適合古代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揭陽所在的榕江流域密集分布了大量從先秦到兩漢時期的遺蹟,是潮汕地區人類活動最重要的起源地。 尤其是距今6000年-4000年的後山文化和距今3400年-2900年的浮濱文化,顯示出了在整個潮汕地區先進的文明發展水平。
潮汕先民活動在後山文化和浮濱文化中達到高峰,在「虎頭埔-後山-浮濱」這樣一個文化序列結構的形成過程中,潮汕文化的雛形也日漸清晰。尤其是浮濱文化出現,是商文化在南漸的過程中,一方面融合了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土著文化的影響而發生變異產生的新群體。後山文化和浮濱文化的主要區域是在今天的榕江流域,也就是說,華夏文化與南疆的土著文化的第一次融合主要就在今天揭陽這片土地上。
其次,潮汕地區規制首建於揭陽。
揭陽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南越國後期,依山面海的揭嶺之陽已有揭陽令管治,史定就是最後一任揭陽令。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正式設置揭陽縣,這標誌著潮汕地區首次進入國家行政建制,這也是潮汕地區進入中華文明的里程碑式的起點。
再者,影響潮汕地區的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在揭陽產生了充分互動。
潮汕文化是農耕文明同海洋文明交流、融合的結果。潮汕文化既有農耕文明精細、保守、凝聚性強的特點,又有海洋文化開放、進取、外向、包容特質。這兩種特質,在揭陽地區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特徵。
不過,由於歷史的變遷,潮汕地區的中心在數百年之間發生了數度變化。
在古揭陽的五百多年,其政治中心在榕江流域的揭陽。而古揭陽的建置也促使今天的揭陽地區發展成為當時粵東地區的文化及經濟中心。東晉時期,郡治轉移到潮州,潮汕的文化中心隨著政治中心而轉移。韓愈入潮標誌著韓江文化進入繁榮時期,潮汕地區的教育和文化獲得空前發展。1860年汕頭開埠,西方文明進入,大量潮人由汕頭開始移民海外。解放之後,汕頭成為最早「深珠汕廈海」五個特區之一,潮汕地區正式進入濱海時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當中國將跨入一個全新時代的時候,揭陽是否能贏來新的機會?而處於揭陽中心的嶺南水城項目,又面臨的是何種發展局面?
大粵東領袖城市的雄心
對於粵東地區的發展模式,似乎早已塵埃落定。
廣東省的關於粵東的發展思路主要通過《粵東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來落實,核心思路是通過粵東區域經濟一體化,做大經濟總量。《規劃》提出,以汕頭、潮州、揭陽為節點的金三角形成,通過產業互補、設施共享、交通共建等一系列舉措,粵東一體化格局初步構建。以「粵東金三角」為平台,通過各城市的功能互補,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潮汕揭三大核心城市的定位上,也非常清晰。汕頭市要建設成為粵東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態型海濱城市,潮州市要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濱江城市。而揭陽則是按照「粵東水城」的要求建設成為山海工商城市。
看起來,汕頭依然要繼續其區域經濟中心的功能。但實際上卻不盡然。
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區域中心城市具有極大的聚集功能、擴散功能和創新功能,能夠促進整個區城的經濟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工作室卻認為,區域中心城市不是規劃出來的,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確立的,今天揭陽的發展已經對汕頭的粵東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提出了強勁挑戰。
首先是汕頭自身的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汕頭的龍頭地位沒有完全凸顯,難以形成凝聚力,汕頭特區更是落在了五大特區之末,這是造成整個粵東產業發展缺乏聚集的動力,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多年來粵東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致命硬傷。從2009年主要經濟指標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汕頭目前仍占有一定優勢,但主要指標增長速度均明顯落後於其餘三市,總量優勢有逐漸被縮小的趨勢,發展後勁顯得不足。
揭陽在經濟總量上僅次於汕頭,2011年,揭陽城市GDP已達1230億,距離汕頭1425億僅一步之遙。而各項經濟增速在四市中均位於首位,另外土地資源豐富,人口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按照近五年平均增長速度,揭陽經濟總量將於2016年超過汕頭,成為粵東之首。
更重要的是,大交通的改善,使揭陽成為大粵東區域性交通樞紐。2012年揭陽潮汕機場的建成,一舉開創了粵東地區4D機場之先河,取代汕頭成為了粵東空港。揭陽潮汕機場,距離揭陽、汕頭和潮州3市中心區的公路距離分別為22公里、28.5公里和24公里,覆蓋服務3市1300多萬人,輻射整個粵東地區和閩贛部分地區。而規劃建設中的廈深高速鐵路的沿海鐵路大通道,建成後廈門到深圳不用3小時。該線還將向北延長到上海,形成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地區的沿海鐵路大通道,徹底改變粵東地處「省尾國角」尷尬區位。
在揭陽最近數任領導班子的努力下,大粵東領袖城市的雄心呼之欲出。
工作室認為,揭陽要成為大粵東領袖城市,在新一輪的發展競爭中占據主動位置,僅僅具備經濟和交通為代表的硬實力是不夠的,以潮汕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將成為另一把實現雄心的鑰匙。
對於生機勃勃的揭陽來說,首先要使潮汕文化在繼承中創新,成為城市獨特競爭力。將文化的核心信息萃取出來,植入城市形象之中,並在空間上進行創新展示,轉化為城市品牌的價值內涵,重樹揭陽在潮汕文化的獨特地位。其次,要結合潮汕文化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業,提升第三產業。凸顯「嶺南水城」和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資源優勢,體現揭陽在潮汕地區旅遊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第三要構建承載潮汕文化,消費潮汕文化,體驗潮汕文化的平台和載體。結合舊城改造和揭陽城市建設,高起點科學規劃,為潮汕文化的創新提供空間,為提升城市影響力打造抓手。
在推動揭陽城市發展成為大粵東領袖城市的背景之下,我們發現,嶺南水城項目具備了非常獨特的價值和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海浮玉 潮心涌蓮
嶺南水城項目所在地的揭陽市榕城區地處粵東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紫峰山,周環榕江,處於潮汕揭三個城市的地理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區東西長約13.5公里,南北寬約14公里,總面積91.26平方公里。轄區內歷史名勝古蹟眾多,主要有學宮、孔廟、進賢門、禁城、雙峰寺、城隍廟、關帝廟等,文化底蘊深厚,先後獲得「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國畫之鄉」「小戲之鄉」等稱號。
在揭陽發展總體規劃體系中,榕城區作為主城區,主要承擔綜合服務和生活居住功能。榕城區處於汕揭梅發展軸,揭潮發展軸和揭普惠發展軸的交匯處。從城市交通規劃圖來看,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交通和快速路路網最密集之處。榕城區具備服務和輻射整個潮汕地區的良好條件。
以榕城區為中心,形成1小時的資源富集區,更是潮汕地區的休閒旅遊精華所在。揭陽有學宮、進賢門、城隍廟、雙峰寺、黃岐山風景區;潮州有府城、開元寺、廣濟門城樓、廣濟橋、韓文公祠;汕頭有礐石風景名勝區、老媽宮等。
嶺南水城項目地塊就坐落在榕城區最核心的位置,西以釣鰲河為界,東以榕華大道為界,南北兩側分別以榕江南、北河為界,為規劃面積305公頃。
在工作室看來,項目地塊猶如一塊碧玉浮於江海交匯之處,可謂汲取天地之精華。區內水網交錯,猶如美玉上精心鏤空的圖紋,湖泊池塘猶如玉質中天然的斑駁,凸顯出一種溫潤如玉的城市氣質,滲透在這座古今交融的城市的每個角落。這種氣質可以積澱千年文明,讓城市變得在沉靜而美好,歷經時光變遷卻久而彌新。項目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舊城改造項目,而是一個有機會承載揭陽崛起的重大戰略性項目。唯有和城市的命運緊密的結合起來才可能最大程度體現項目優勢,提升項目價值。
「潮」是當下正在中國發生的城市化浪潮,也可以理解為潮汕地區。 「蓮」 則是揭陽的象徵。蓮之形,「孔竅玲瓏,紗綸內隱」,猶如榕城之形,項目之內,包裹著揭陽歷史文化的精華。蓮就是「聯」,荷就是「合」,這也意味著項目將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發展理念,以合作、和諧、合力為原則。
浮於江海交匯之處的項目就好像潮汕之心湧起的那一朵美麗蓮花。
同時,項目也面臨很大的現實困難。
項目目前現狀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前期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民居破舊不堪,建築密度高,拆遷體量巨大;自然資源雖有基底,但要恢復具有觀賞性的水系則需要下大力氣;商業有一定基礎,但是業態散亂、低端;雖有一些文化旅遊資源,但是漫天星斗,獨缺乏明月。和國內其他老城區面臨的問題一樣,榕城舊城區建築雜亂、水系污染嚴重、交通混亂,基礎設施滯後、公共空間嚴重不足,已經不能滿足市民對現代生活的需求,逐漸成為老年人和貧困人口的聚集地。
破題,就意味著要通過舊城改造,而使面積為3平方公里的榕城核心區在潮汕揭一體化的區域發展背景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並成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節點。就意味著要解決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與開發的核心思路,解決解決項目的商業運營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取得政府、企業、老百姓共贏的效果。就意味著要構建出一個可以傳承和發揚潮汕文化精萃的「潮汕之心」,將潮汕文化變成可消費,可休閒,可體驗的現代城市資源,進而使揭陽「嶺南水城」的在中國高度上具有唯一性、權威性、排他性的特色。
破題:構建大粵東中央RBD
綜觀全國和全球城市的發展規律,當一個地區或城市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後,城市商業、旅遊業、遊憩業發展的需求增加,客觀上促使城市RBD的形成。
隨著廣東省經濟戰略的深化,大粵東城市群提出,區域內部交通經脈打通,粵東各城市能級和外向度將獲得提升,區域內外的交流也將更加頻繁,這將形成一個巨大的遊憩休閒和商貿商務的需求。
在粵東城市一體化的背景下,揭陽面臨著城市升級的歷史機遇,目前城市格局進一步明朗,功能分區逐步清晰。
當一個城市的商業、產業、行政功能區域已經成型;當一個城市的遊憩休閒需求開始爆發的時候。她強烈呼喚一個新的城市功能區—商業遊憩區的誕生。
項目所在地處潮汕中央,旅遊資源豐富密集,1.5小時車程內自然與人文精華景區眾多,加上經濟快速發展的揭陽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在粵東地區的影響力,這就使得項目所在地作為「大粵東城市群中央RBD」呼之欲出。
第一、以打造粵東中央RBD為目標。
確立打造大粵東城市群中央RBD的核心發展思路,提高策劃和規劃標準,在大粵東城市群和整個潮汕地區的高度建設項目。按照中央RBD的不同空間形態,整體規劃購物空間、遊憩吸引物空間、娛樂空間和餐飲空間,有機整合高端服務業各個業態和業種,在保護歷史文化精粹的基礎上,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城市格局。
第二、 以魅力嶺南水城為城市發展形態。
緊緊抓住潮汕文化中的海洋文明的因子和獨特的水系形態,以獨樹一幟的理念,從中國眾多水城水鄉中脫穎而出。在城市的發展形態上注重水系恢復和城市建設相結合,注重通過不同層次的水景觀形態,構建起立體多元的親水生活體系。以水城為聯繫紐帶,連接「潮汕之心」的歷史和未來,連接歷史名勝古蹟和現代休閒生活,體現一種和諧之美。
第三、以潮汕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為發展之魂
通過大粵東城市群中央RBD的功能構建,建立可消費、可體驗的潮汕文化平台。對古城進行合理的開發性保護,在保留格局和城市肌理的基礎上,改造功能,以物質文化遺產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和諧統一。建立民間藝術和文化運營機構,探索潮汕文化的創新形態,並加以恰當的商業運營,盤活歷史文化資源。
第四、在休閒生活中體驗和消費歷史和文化。
在保護古城的同時,構建具有現代休閒氛圍的新城意向,現代宜居休閒生活中體驗和消費歷史和文化。做足、做好「水文章」,形成親水、戲水、看水、品水、聽水等多種形式的水景觀形態,為宜居生活提供支持。完善、改造配套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將高端教育品牌和醫療品牌作為重要資源引入,提升生活品質。
第五、實現「三老滿意」,達到「五出效果」
通過舊城改造,提升揭陽的城市形象,助推揭陽崛起,令政府滿意。通過運營城市,企業實現從「做項目」到「做城市」的戰略轉型,獲取合理利潤。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讓老百姓滿意。真正實現政府、企業和老百姓共贏的「三老滿意」。通過榕城核心區舊城改造這一戰略性項目,企業現實「出成果,出人才,出機制,出網絡,出品牌」的五出效果。
「新古典時代」:從「梁陳方案」到「全民自覺」
嶺南水城的方向和目標都已經確立,然而「文化遺產保護與舊城改造」,一直以來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兩難命題。究竟是「拆」還是「保」,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才能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妥善解決這一對矛盾便顯得尤為迫在眉睫。
在走遍了揭陽城市之後,王志綱認為,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今天中國終於迎來了一個「全民自覺」的時代,此時的舊城保護也總算有了經濟社會基礎,如果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運營模式,中國將有可能迎來一個「新古典主義時代」。
提起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首先很自然就會想到長期以來關於「梁陳方案」的爭議。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共同對新中國首都北京做了一套規劃方案,核心觀點包括把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以避免對北京古城進行大規模拆遷等。眾所周知,這套方案沒有被採納,但這件事也幾乎成了一段歷史公案。
王志綱認為,任何社會的發展,都有個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的過程。很多學者的觀點要把老北京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其實是不現實的。所謂存在決定意識,屁股指揮腦袋,物質決定精神,任何一個城市形態和居住形態,都是跟它特定的經濟形態、意識形態和生產力方式是結合在一起的。農耕時代的城市形態原態保留,除非中國社會停滯不前,而以工業化為目標的現代北京必然要呈現一種嶄新的面貌。「梁陳方案」從理論上、從學術上來說,非常可取,非常有價值,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的確是會有一些問題。
如果說新中國剛成立時談文物保護有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好在那時的主要問題是解決溫飽,和繼續「革命」,大規模的建設並未在全國鋪開;導致當時城市化的速度很慢,舊城改造的破壞還不是很大,相反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中國進入了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軌道,這好比是洪太尉放妖魔,在釋放出巨大生產力和消費力的同時,也點燃了人們一夜暴富的欲望,加之資本的貪婪,政府的好大喜功,殺雞取卵式的短期行為、粗曠發展盛行。尤其是近十年,隨著財富的積累,中國進入一個高速城市化的發展時期,不少城市的歷史積澱可以說在這股巨大洪流的衝擊下,打個滾就不見了蹤影。而那些城市保護者、學者們微弱呼喚,大多成了堂吉訶德挑戰風車的笑談。
王志綱認為,反而是在當下,迎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機,叫做「全民自覺」,因為當中國人都「吃飽了撐的」的時候,突然發現,就要要追求質量的提升,品味的提升。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原來上千年沉澱下來的東西,就像茶壺裡的茶垢,其實是最有價值的。之前沒有吃飽時是意識不到這點的。這時候,這種保護和認同才成了一種全民自覺。
但與象牙塔里的學者們的認知有巨大差異的是,現實中這種「全民自覺」靠的絕對不是道德力,其核心、源動力,必然是以商業為驅動。
這種商機意味著什麼呢?就是—文化可以實現其特殊的商業價值,甚至可以賣出大價錢。人們意識到,茶垢是茶壺的價值之所在,越有沉澱的東西才越有價值,歷史是可以用來賣錢的。麥當勞那種工業化、規模化的東西正逐漸被拋棄,人們越來越願意為那些有文化沉澱、手工打造、個性化、貼近自然的東西買單,急功近利的東西反而賣不到錢了。
這就把這種觀念從梁、陳和少數知識精英的微弱呼號,變成了一種大眾的自覺和意識。其核心和真正的源動力還是消費者願意花大價錢去購買這種看得見摸不著、原來覺得一錢不值的東西。有了這個,商人也願意幹這個事情,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所謂的舊城保護終於有了一個社會經濟基礎。
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認知到古城保護與開發的面臨的諸多困境。
從城市建設角度出發:古建築、古街道、文物古蹟往往比較破舊,配套設施通常不太齊全,這不僅加大了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美觀性的難度,同時也難以滿足城市日益快速發展的需要,保護往往與現代城市建設發生矛盾。
從土地利用角度出發:古建築、古街道往往占地面積大、容積率較低,大部分屬於城市中集約化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區域,因此往往保護和改造時出現不經濟的問題。
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我國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的利用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一般比較低,如用於旅遊、用於商業等等,與房地產開發相比,其經濟效益差距較大。經濟利益驅動導致古城保護出現困境。
更大的問題在於,保護中可能出現的諸多誤區。
其一,單純以保存文物數量、歷史價值、革命意義作為選定的標準。忽略了古城其他價值,遺漏了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街區、建築及其文化內涵,雖然也制定了保護措施或保護規劃,但其效果卻可能只是政府行為,得不到大眾的呼應,缺乏群眾基礎。
其二,消極靜態的保護。以劃定保護範圍,限制建築高度、體量,甚至建築風格形式為主要內容。將保護與開發對立起來,保護沒有層次,保護區之間沒有聯繫,且與周圍傳統的民居對立起來,成為孤島,其結果是保護下來的古城的建築大多殘舊不堪,基礎設施水平低下,衛生條件差,與現有社會發展發展極不協調,許多古城「人去樓空」幾近廢墟。
其三,建築破壞嚴重:開發改造時對特色街區的建築豪不留情,把古城完全變成了豪無特色的商業步行街,缺乏居民的參與,缺少生活氣息,人情味逐漸喪失,其結果是建了一座人工搭建的漂亮戲台,缺少歷史真實感。
在大量的研究之下,工作室明確核心理念:開發性保護。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復興的實踐,只有通過開發性保護來完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復興。城市復興的核心在於人的回歸。營造城市的人氣,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再有怨言,讓不同的利益共同體聚集在城市復興這面大旗下,享有同等的機會,並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被動的保護,實際上是一種任其自生自滅的做法,所保護的東西最後將成為一堆建築垃圾。只有走開發性保護的道路,才能使其發揚廣大,達到保護的目的,使其成為活體文化走廊。開發性保護要保護的是城市的精華,即「空間尺度,城市肌理,原生民居,古建築的風格風貌,平面布局」,而不是朽木、泥巴路和破碎的瓦片。只有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存在價值,才能夠真正的存留和保護下來。
讓夢想照亮現實:中國第一水城
歐洲文藝復興以降的大多數西方「新古典主義」的標誌,尤其是建築和雕塑,大多數屬於「高仿類」產品。其精神內核在於:今天的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創造就是明天的文化。僅有繼承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本身就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蘊的人將更有優勢。
而嶺南水城以「新古典主義」的全新理念為導向,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中國第一水城」。
如何去創造屬於今天的中國文化?工作室認為,既不能異想天開,也不可閉門造車,要遵循社會發展和運轉的規律,主要依據社會階層,通過上中下三種途徑實現。
對於頂層社會,文化在於向奢侈化方向發展,使其具備標杆效應。縱觀古今中外,撇開道德的褒貶,文化的極致都是在頂層社會沉澱,奢侈從來都是積極的推手。頂層社會的消費力意味著文化可以具備成百上千倍的溢價,意味著文化存在著廣闊無邊的實驗空間。對頂層社會而言,文化在於美輪美奐的形態和深厚的歷史內涵的完美結合,在於手工打造產生的稀缺性,文化承載於建築,雕塑,飾品等可以長久留存的器物。這種文化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網羅樂於窮首皓經式的人才,解決他們的生存空間。
對於底層社會,文化在於熱鬧,通俗而有趣,並要有足夠多的人氣烘托出文化風氣。這是一個做減法的概念,要求底層文化要有培育的過程,不能唯商業馬首是瞻。要適當地提供場所,免費或者相對低廉成本的參與方式,扶持來自於民間的自發文化形態。由於社會底層對資產敏感度,底層的文化也重點體現在娛樂休閒等非物質形態上。
最難實現的,也是創造文化最關鍵的在於中間社會階層。中間社會最有市場消費力基礎,龐大的人群也令文化消費模式具有實際的市場意義。一旦創造出來某種文化消費形態,就成為一種商業的終極推動力,從而引領一個時代。但中間社會的文化消費也是最難創造,它要求軟體和載體的融合。看起來雅致卻可以被成批覆制,以一種乘法效應被廣泛消費和享受,為中端人群創造休憩的理由和機會,文化不再是符號,而是將新功能注入舊載體。
未來的嶺南水城,將呈現出古城新城完美互動,彰顯「RBD」價值。通過水系連接,形成古城和新城的完美互動。水城因水而生、因水而活,水系就是聯通歷史與現代、古城與新城的紐帶。
未來的嶺南水城,將實現旅遊人群和居住人群的充分融合。通過古韻、水城,打造異質空間,吸引休閒旅遊人群;通過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改善現代居住條件,滿足城市生活的需要。而這兩類人群將在嶺南水城充分融合。大休閒時代背景下,商業消費模式將發生很大變化。人們更加愛注重體驗,更加注重消費的環境,商業遊憩和一站式的商業服務成為新的潮流。而城市RBD將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商業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引領這種潮流,升級和重塑城市商業中心。
未來的嶺南水城,將以「濕地生態」模式,打造休閒產業生態循環。RBD將形成一個由休閒產業為核心產業生態循環,既具有觀賞價值,同時又具備自身造血的功能。不同產業間形成的「生態濕地式」的生命循環體系,使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休閒產業和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有機結合起來,增強產業的獨特性,從而增加附加值,提高了經濟收益。包括旅遊業,商業,酒店業,傳統手工藝,創意產業,綜合服務業等。主要採取「前店後廠,場店合一,店景合一,場景合一」,結合水城特點,工藝,建築,水景相結合,增強觀賞性和參與性。
未來的嶺南水城,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中國審美情趣」。強調全局性和連續性。有布局地形成一系列景象,並由此按次序將運動和連續的意念傳達給建築藝術的欣賞者。建築所帶來的美的感覺並不只限於一瞥間的印象,景物轉換,如同文學和音樂。建築不是一種靜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運動中的境界。強調戲劇性。通過變換「場景」的手法使得不同性質和格調的建築物和諧地共處,並且由此而產生戲劇性效果。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而奇幻的感覺,並產生尋幽探勝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