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學生學習

2024-10-11 02:43:13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理性的敘述稍嫌抽象。對於洛陽這樣千年古都,有一個再好不過的案例。這就是當年以洛陽、長安為範本而建設起來的日本文化古都——京都。

  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京都: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國首都形式,建於公元794年,從建立起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帝國首都。作為日本文化中心,它具有一千年的歷史。它跨越了日本木式建築、精緻的宗教建築和日本花園藝術的發展時期,同時還影響了世界園藝藝術的發展。

  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設計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有秩,布局整齊劃一,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

  走近京都,讓人感到一種回歸自然的愜意,也體會到深刻的文化震撼。原來,京都古樸的外表下蘊含著豐富的靈魂、流淌著千年的文化血脈。

  這裡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和美意境。自古以來日本人就相當重視季節的美感。而京都,則是「和」風之美的精華之最,這座城市骨子裡滲透著經久積澱而來的美感,細緻典雅、空靈禪意,雖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古風古韻猶存,歷久彌新。從最廣闊的概念到最小的細節,一切經過精心規劃和設計,街道狹窄而井然有序,低矮卻乾淨的和式小樓被一塵不染的綠樹映襯,顯得格外幽靜自然,呈現出一個高度和諧、秩序井然、很美的城市。春天走在這座城市中,滿街搖曳的櫻花,滿街的白牆青瓦充滿著濃得化不開的風月和禪意,寧靜中釋放燦爛,含蓄中展現眩目。

  這裡具有最濃郁古樸的日本風情。京都,這座1200年歷史孕育出的優雅古都,千年風雨,仍洗不去它身上特有的風情,這樣的風情,天下無雙,讓人感受到的是無窮的魅力,呈現的是日本文化最精緻的一面,不僅是日本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更是日本的鄉愁,是日本人的心靈故鄉,是「真正的日本」。

  它是日本紡織物、陶瓷器、漆器、染織物等傳統工藝品的產地,有不少工藝好手,世代相傳,使當地出產的絲織品、錦緞、漆器、陶瓷品、紙扇及娃娃等精美異常;同時,它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此外,它仍舊保留著幾個世紀以前的樣子:柔軟、平和、古舊,在這裡你能發現所有渴望在日本找到的東西:幾百年歷史的老房子(你的鄰居很可能是某支皇族後裔,沒有上百年的家系不敢稱京都人),狹窄錯落的鵝卵石小巷(小巷深處儘是燈籠布簾),隱匿在竹林深處的詩人小屋,朱紅色的神社大門拱廊,漂浮在碧波上的金色寺廟,以及踏著木屐在小徑獨步或碎步進入日式傳統飯店玄關的藝伎??當乘車在這一排排古老的建築中穿行,聽那牆檐懸掛的祈願鈴鐺,看那莊嚴矗立的「鳥居」(神社前的石門),感受碾過那細碎的沙石後的輕輕顛簸,方才能領悟到那種歷史的厚重和古典的氣韻給予人心靈的巨大震撼。

  這裡有著深厚的宗教與文化淵源。京都是世界史上連貫時間最長的首都,有「千年古都」之稱,擁有全國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日本文化藝術的搖籃,佛教的中心,具有「東方傳統文化博物館」的美譽,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與宗教價值。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京都被稱為"三步一寺廟、七步一神社"——市區迄今尚存有1877個寺院和神社,平均每一個街區就有一座佛寺。滿城的古寺,總有份淡淡的超然,淡疏的香火,縈繞在悠遠空寂的殿樓,一千年的精氣魂魄至今繚繞在古剎深宮的飛檐脊獸上。

  京都有著璀璨的歷史文化,這裡不僅擁有日本三分之一的國寶,更有17處之多的世界文化遺產古蹟(日本的世界文化遺產共35處)。無需任何矯飾,悠久文明的歷史就寫在京都大大小小的青瓦白牆上。或許可以這樣說,日本的歷史就是京都的歷史。

  此外,京都又是「中國化」極深的城市。日本城市中,京都受到中國歷史與民俗影響最深遠,不僅京都的城市建設模仿中國古時的洛陽和長安,許多寺廟、街名,甚至是店鋪的名稱,都使用漢字。

  這裡散發著悠然淡定的城市氣質。在京都,僅是輕輕地一個回首,便有著說不盡的故事和遐想,而它所擁有的驕傲,也隨著自己的年歲紛紛落在無數個明天的希望里,用適合的溫度點燃著後世子民的活力和風骨。

  在京都,常常會有一種困惑,穿梭城中,時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每家每戶門前不大的庭院裡,幾棵簡單的樹木和幾株幽蘭,看似不經意,和著竹製的水管流出的潺潺水聲,卻足以打動人心。窄窄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偶爾有裝扮時髦的年輕人騎著單車擦身而過,或是迎面走來的路人,總是悠悠的,全然沒有都市裡的匆忙和奔波。京都那樣一座生活著的城市,展示給世人的卻永遠是那份優雅,空靈,安然而清淨。正是這樣的氣定神閒,詮釋著京都這個城市的淡定氣質。

  對於居住在城市裡的居民而言,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如同一條從歷史深處蜿蜒流淌至今的河流,敘述著往昔的歲月,延續著祖輩的記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承載著無數居民的歡樂和苦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使之既保持歷史所賦予的厚重又散發出時代的氣息?這看似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京都做到了。

  西安,洛陽等等所有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都不同程度地消失了它各自的特色和古樸的韻味。而京都乃至整個日本在歷史遺產、文化記憶和傳統的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均有不少成功的經驗。

  日本古都發展之經驗:日本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始於19世紀的明治初年。日本的傳統文化遺產直到江戶幕府時代,幾乎保護得完整無缺。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傳統文化受到了劇烈衝擊,但是日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忘記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京都對於傳統的保護使得戰爭時期美國都不願將其作為轟炸的目標。

  總結京都的經驗,對於今天中國的古都復興,有著極為現實的意義:

  一是明確合理城市定位。京都的發展關鍵在於其作為日本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京都作為日本的文化古都而非經濟強市,其行政單位為「府」,可以看出日本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京都作為千年古都,市內高層的大樓也不多見,更多的是古香古色的殿宇寺廟,但日本人把京都視為自己國家的驕傲,逢人必夸。因為古樸是這座城市的特色,所以不會有東京人大阪人去拿自己繁華現代的城市特色去比較京都,或者認為京都落後。因為日本人很清楚本國不同類型城市的定位是什麼。這一點與中國區別很大,中國幾乎在用現代化的標準衡量所有城市。

  二是建立多重保護政策。京都這樣人與歷史和諧相處的城市景觀,應當歸功於歷史保護的城市政策。在今天的日本公眾看來,從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到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已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任何破壞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反文明罪行。而這樣的共識,正是政府和社會對城市化的反思後形成的。

  日本自明治時期建立文物保護制度。1950年,在世界上率先頒布《文物保護法》,中國則是直到1982年才頒布。日本古建築修復用傳統方法,連斑駁剝落的地方也不加掩飾塗彩,刻意保留歲月的脈絡印跡。日本政府隨後又制定了《古都保存法》、《市街地景觀條例》,設立「歷史的風土保存區域」以及「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以物權保護為基礎,政府只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軌道上運行,這就杜絕了「大拆大建」的開發機制。而京都居民則紛紛用心把自己的家修得既古色古香,又融入進現代化的生活。

  京都自然環境和城市結構始終如初,古蹟保護和現代建築創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分為三個區域:自然和歷史風貌保護區域、市中心新舊和諧混合區域、強化城市新功能區域。新發展的工業在城市西南部及衛星城裡。高速公路、新幹線鐵路通過城市的地下。禁止6層以上建築,屋瓦顏色大小也要審批。鮮艷的奶黃色麥當勞標誌在世界上第一次被改成與京都色調統一的暗棕色,電視塔也被刻意造成佛寺香案上的蠟燭形狀。17座建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1700多處國寶和重要文物。

  走在京都街頭,總納悶,同樣是古城,為什麼這裡見不到破敗的危舊房屋?那些宏偉的寺廟、莊嚴的塑像令人震撼,而透過「民家」院牆看到的一座假山或一株古梅,也讓人慨嘆不已,如果蔑視物權的推土機可以隨時碾過歷史街區的話,又有誰敢用心修好自己的家呢?

  此外,日本還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日本的文化財(相當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文化景觀、傳統建造物群、文化財的保存技術、埋葬文化財。目前,日本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依據此法。其中,2005年修訂後,增加了「文化的景觀」這項重要內容。所謂文化景觀,是指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包括農產品製作過程、道路、田園風光等。

  反觀中國,一些地區為了建造具有「影響力」的高地標性建築不惜拆除刻有時代鮮明印記的傳統建築,可以在一夜內把重要文化遺產、文物拆個精光,就剩下幾個文物保護專家痛心疾首;而我們在日本一路聽了許多關於日本國民因為政府有可能觸動某個上百甚至才幾十年歷史的文化古蹟而上街抗議的事情,可以為了吸引投資而大肆掀起「故里爭奪戰」,可見日本在對傳統文物的保護上比中國要高明得多。

  三是規範合適保護流程。在保護流程方面,日本與中國略有不同。據了解,在日本,首先由地方居民或村、町等地方政府提出保護申請,劃定好區域,然後上報國家,等待批准。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護過程中,除國家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外,日本十分強調各級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甚至個人的參與,並明確規定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

  比如,日本建立了從縣市到鄉村覆蓋全國的保護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專業協會,凝聚了千萬民俗文化藝術的傳人,從事傳承活動,對於這種無形民俗文化財產的傳承工作,除國家給予必要的資助外,社會團體、地方政府也都給予一定程度的贊助。這樣強調社會群體在保護文化財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國民的全民保護意識,培養了文化財保護方面的人才。

  在這樣的財產權體系下,日本的文物法規無需寫上「禁止大拆大建」的大字,只需著力對「民家」主人保護、修繕歷史建築進行規範和引導。從修好自家開始,街坊們又逐漸關注起街區來,自治會擔當社區的維護、管理,商會負責街區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同業公會則組織起漆器、陶器、織錦等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展示,鄉土文化社團建設起一個個小型博物館、資料館。文化遺產就不只是有物質、空間的空殼,而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四是推崇地域治理模式。現在,不僅是在京都,日本各地競相推崇所謂的「社區營造」的地域治理模式。日文「社區營造」的直譯是「城市建設」,但它與漢語中偏重政府主導的「城建」一詞有著本質不同。它不單是冷冰冰的硬體建設,而是以居民為主體,通過行政和居民的協調合作,從硬體、軟體兩個方面解決地域、社區特定課題的過程。

  五是制定「京都市民憲章」。京都市政府訂有5條「京都市民憲章」,它們是:(1)唯美;(2)絕對保持環境清潔;(3)善良民俗之保持:(4)文化遺產國寶妥善照顧保存:(5)對於異鄉人與旅客親切招呼。

  六是切實踐行生態環保理念。所到城市都有園林或綠化景觀。在日本,綠化是一種司空見慣的風景,河道邊、房頂上、立牆面、街道邊,到處都有精心布置的各式綠植、庭園和花盆。

  七是推行城市精細化管理。京都的城市建設,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施工工藝,無不透著精細與美感。城市建築高層樓房不多,以兩三層的住宅為主,街道上舊建築的門面均經過改造和修飾,但絕不奢華。街面上一塵不染,沒有污水和垃圾,就連下水井蓋也光亮可鑑。城市狹窄的舊街道多為商業街,上空覆蓋雨棚,既透光,且遮雨,非常人性化。街道很難見到警察,所有道口均布設紅綠燈,人車分流、各行其道、各遵其規,秩序井然。

  八是重視節慶活動。京都幾乎每天都有慶祝活動和例行節日,富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風情。最為熱鬧的是7月份的祗園節和10月份的時代節。時代節是平安神宮的祭禮,人們將京都成為首都後一千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年代的風貌列隊展現,使人感到親眼目睹了日本美麗的歷史畫卷。日本的社會大眾都喜愛節慶的氣氛。多數佳節旨在祈禱神佑,賜予豐收與好運。神廟、佛教寺院附近已經發展成為大小的村鎮,所以寺院方面主辦佳節活動也相當頻繁。這些活動使一年四季的京都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風貌,傳統文化也在這些活動中找到了具體的依託和承載平台。

  中國古都發展之突破:對照日本京都古都發展的做法和經驗,給中國很多有益的借鑑和啟示,也為我們今天城市的決策者和開發者提供了頗具參考價值的信息和思路。尤其是西安和洛陽,在各自啟動「皇城復興計劃」和「古都復興計劃」的同時,建議借鑑京都城市保護的成功經驗,少走彎路,早日破解古都治理和發展困局,在保護歷史城區整體環境和文化遺存的前提下,確定城市合理定位,完善市政基礎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探索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居民參與的地域整治方式。只有遵循原本特有的城市精神,才能凸顯古都風貌,從而使千年古都在未來發展中更具活力和魅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