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城變

2024-10-11 02:43:02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從2003年開始,成都在「西部之心」的總體戰略統領下,從謀劃、策劃到規劃、計劃,再到執行,開始了一連串好戲連台的「變臉」。

  2003年,立足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區域實踐,在全市實施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核心、以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保障的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總體戰略。

  2004年,眾多媒體開始爭相報導成都在城鄉一體化方面的理論探索和成功實踐:中央黨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課題組專文高度評價成都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所作的努力;中國社科院與成都市委合辦「成都論壇」,總結出了「政府創新政策環境、市場活化經濟資源、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成都模式」;隨著「五朵金花」、「三個集中」、「蒲江模式」等關鍵詞相繼成為全國熱點,城鄉一體化的成都方式高調走上前台。

  2005年,「新蜀風行動」成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出爐。這是打造成都「軟實力」的大規模「造勢」行動,是成都以文化為支撐領跑新一輪城市競爭的戰略行動,是成都立足於中國、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張顯獨特的文化內涵、引領文化時尚潮流的戰略行動。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對內升級傳統產業,對外展示城市魅力,帶來消費成都和投資成都的熱潮,更使成都成為和諧社會以文化力實現城市競爭的典範和風向標。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2006年,成都獲評成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2006年(第五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其中,在「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成都高居榜首;在「中國十大國際化都市」排行榜中,成都位居第6。

  200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成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新區。城鄉一體化改革進入深化和提升階段。同年,成都獲評成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和中國最佳商務城市。

  2009年,成都啟動《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戰略》,目光瞄準全球城市體系節點城市和世界二級城市。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稱號,並且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美食之都」。

  ……

  成都完成一個城市的全面再造,不僅有體現都市活力和繁榮的現代心臟,也有正在飛速發展和蛻變的縣域空間,不僅有彰顯城市力量的「鋼筋鐵骨」,也有一派原汁原味的古韻風情,不僅是正在脫胎換骨的老成都,更是城鄉一體化下的新成都。

  如果稍加總結的話,我們會發現其中最為有特色,也是最值得其它城市借鑑的,應該是成都「軟硬兼施」的城市運營之道。所謂硬,就是成都在紮實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城市更新」這樣的硬骨頭,所謂軟,就是指成都在積極推進成都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城市的軟實力。

  2005年,工作室為成都所做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報告《新蜀風行動》中就明確指出:文化產業的競爭不是成都內部產業的競爭,也不是國內城市的競爭,而是全球化的競爭,成都要實現自己的雄心,一開始就要將自己放到全球的平台上去做戰略思考,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視野、全新的方法、全新的平台去整合和經營成都的文化。

  事實上,成都確確實實是把文化做到了極致。探索城鄉一體化道路的過程中,在「三個集中」的思路基礎上將成都人愛耍的休閒文化與農家樂相結合,於是有了三聖花鄉的成功;在城市更新的探索中,將成都媒體、音樂文化與工業廠房的再造利用相結合,於是有了成都的798——東區音樂公園;將武侯祠與休閒街區結合起來就有了錦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如今探討成都「城鄉統籌」和「城市更新」的報導和文章已經很多,這裡希望能從文化產業的角度,探討一個城市可以怎樣去經營他的文化,向發展工業一樣去發展他的文化產業,像經營商品一樣去經營他的文化品牌。在這個無形駕馭有形、文化主導經濟的時代,無疑會是許多城市都需要去學習的一課。

  今天的中國,各城市之間已經開始了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軟實力的新一輪競爭。從深圳的文博會到杭州的動漫節,從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到西部的中心城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儼然已經成為國內中心城市新一輪競爭的焦點。對於城市來說,發展文化產業可謂一石數鳥,一則是城市營銷的絕佳手段,最大限度地張揚城市魅力,二則可以強化城市的聚合和輻射能力,三則可以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保證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都在打造城市軟實力中抓住了文化產業這一核心因素,作為城市軟實力再造之道。

  為應對各大中心城市之間的文化產業競爭,成都市也把文化產業作為其提升城市綜合競爭,特別是打造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支撐,把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來培育和發展。2005年委託王志綱工作室制訂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與其說文化產業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不如說是一種城市發展戰略,其意義絲毫不亞於人們所常提起的高新技術產業。成都市政府認識到,文化產業對成都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它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的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成都近年來成功的城市營銷的利器。

  從城市整體戰略的高度把握住了以大文化、大產業的思路來整合文化資源,通過文化產業化,嫁接其它產業、提升其它產業,並以此最大限度提升軟實力。由此產生了成都市的文化產業戰略「傳承古蜀,演繹時尚」的總體理念。意在充分挖掘古蜀文明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將這些要素轉化成巨大的文化財富,以創意為引擎,以傳媒為平台,以時尚為依託,其通過文化產業化、文化生活化等方式進行全新演繹和加工,對這些資源進行生產與再加工,用符合現代人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手段,搭建傳統與時尚之間的橋樑,讓成都生產的文化產品颳起一陣強勁的新蜀風。

  文化資源不等於文化產業,傳統文化本身並不會自發的復活。文化生產資料大國不等於文化生產大國,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經濟並不是一件易事。正如成都雖然是「超女之城」,但超級女聲的策源地卻是長沙,如何實現文化產業化、市場化,是文化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成都深刻地認識到了文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重要性。

  梳理國內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大多分成「動漫、傳媒和文旅」三大板塊,對於成都而言,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整合產業鏈條,做強三大產業:即娛樂傳媒產業、數字娛樂產業和休閒娛樂產業。

  當今文化產業的競爭,早已不是「點式」的碰撞——即企業之間的單打獨鬥,而是「鏈式」的較量——即產業鏈之間的比拼。誰擁有更完善、更強大的產業鏈乃至產業群誰就可能呼風喚雨、成就王者。「整合為王」是文化產業的一條基本法則。成都必須通過不斷整合,優化延伸產業鏈條,才能做強三大產業。

  娛樂+演藝: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結合

  音樂劇《金沙》在宣傳了成都作為古蜀文明的深厚內涵的同時,更顯示出了這個城市在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資本化運營的實力。

  2005年,被稱之為成都文化名片的音樂劇《金沙》首度領略到市場的魅力,讓成都意識到特色文化資源只有通過市場運作,才能轉化為文化資本進而發展成文化產業。為了充分挖掘金沙文化的價值,成都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傾力打造的大型音樂劇《金沙》,宣稱要「代言一座城市的文化雄心」,一經推出就風靡國內,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奇異的古蜀風情、精美的現代演繹,被各界評為中國目前最好的音樂劇。

  成都投入巨資打造音樂劇《金沙》這個品牌,就是以成都獨特的金沙遺址和永陵二十四伎樂為題材,多角度展示成都三千年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及地域文化特色。此外,這部舉世矚目的音樂劇正在世界巡迴演出,成都適時地做好文化衍生產品的開發和營銷,借鑑美國「百老匯」的娛樂運作模式,向影視、圖書、音樂碟片、動畫遊戲、旅遊紀念、明星等產業延伸,以增加《金沙》項目的產業附加值。

  初嘗文化資源市場化、產業化和資本化運作甜頭成都,在繼《金沙》之後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以體現川風蜀情的文化旗艦項目。成都文化產業走出四川、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蜀風」正在吹起。

  傳統對接現代:成都文化旅遊開發之路

  成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擁有172處著名人文景觀,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宮、都江堰-青城山、文殊院、西嶺雪山、望叢祠等。這些文化與近現代成都平原物質文明的深厚文化積澱,共同形成了成都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資源體系。

  如何對待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對於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保護是題中應有之意。保護之外成都成功地實現了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由資源到產品、由資源到資產、由資源到資本的轉型,並且通過對接現代的休閒消費需求,使這些傳統古舊的歷史文化資源煥發了生機。可以說,成都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走的是一條「資源-資產-資本」的積極性保護開發之路。

  有成都「新天地」之稱的錦里是以武侯祠為依託的成都首座以傳統川西古鎮為建築風格的旅遊休閒街區。錦里功能上劃分為餐飲文化區、客店府第文化區、錦繡文化區、民間藝術展示區,街區全長350餘米,有茶坊、客棧、酒樓、酒吧、戲台、各種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等等,集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

  錦里的開發既不同於國內某些城市把文物保護單位直接進行破壞性開發,破壞歷史文物,又不同於有些城市大造毫無歷史文化根基的「仿古街」的庸俗化開發,也不同於上海新天地、寧波老外灘等體現中西合璧式的街區開發。錦里的開發,在嚴格保護武侯祠的基礎上,由成都武侯祠錦里旅遊文化經營管理公司為配合「2004成都三國文化節」僅投資1000萬元打造的。其開發彌補了消極式的保護文保單位的財政支出,對傳統的三國文化進行挖掘、提升和現代演繹,實現了對接成都市民休閒、對接旅遊者文化旅遊的綜合性開發。將武侯祠進行全面保護,利用武侯祠的知名度、影響力和潛藏的三國文化,獲取市場消費群的認同和追捧,同時利用旅遊收入來反哺於文物古蹟的保護。

  無獨有偶,成都對「中國第一都市禪林——文殊院」及周邊街區的全面開發,改造成了文殊坊,既體現了成都人深挖傳統、創新開發的「智慧圓融」,也體現了新時代新的需求對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的導向作用。如何將歷史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承與舊城改造有機結合?如何在弘揚成都的禪文化、休閒文化、民俗文化與經營城市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在保護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休閒旅遊形成合力?這些都成為文殊坊開發所面臨的難題。

  文殊院片區以「中國第一禪林」的策劃理念進行舊城改造取得成功,成為成都的一張新名片。成都市文殊院片區在修復改造中逐步形成以禪宗文化、民俗文化為背景,以川西民居院落為載體,具有老成都特色的旅遊休憩商業區,成為成都最具特色的商業中心、市民休閒的首選區域、中外旅客到四川旅遊的集散中心。2006年國慶,已有1400年歷史的都市第一禪林——文殊院歷史文化保護區經過四年艱辛打造,總投資金額達22.2億元人民幣、規劃總占地面積403畝的文殊歷史文化保護區——文殊坊首次開門迎客。

  成都市房管局局長周鴻德說:「我們最先請的是王志綱工作室,為文殊院片區量身定製了一個『都市第一禪林』的總體規劃。這是我們保護的魂,以後的規劃都是按照這個魂在走。」

  具有1400年歷史的文殊院及其周邊街區張揚著成都的歷史文化、禪文化、休閒文化,全面展示成都的傳統、休閒的生活方式。在這裡,人們既可以探源成都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也可以尋覓都市宗教文化的禪林古意、成都市民茶館休閒民俗的怡然自得和川西建築文化的深厚神韻。

  作為在都市中的禪林街區,文殊坊面對的是都市多元、時尚的需求,在「修舊如舊」模式的基礎上,附加現代的、時尚的甚至是國際化的生活方式,馬祖現代人的都市休閒、文化觀光、宗教朝拜、娛樂消費等需求,達到了現代都市生活與傳統文化與習俗的完美結合。

  文殊坊開街以來,其集中展現的成都人文風貌、民俗風情和休閒文化精髓,已經成為成都市民懷舊尋古、休閒娛樂的上佳之地,也是海內外遊客認識成都、體驗成都傳統文化的最佳窗口,成為成都文化的一張名片。

  除了錦里、文殊坊,成都發展文化旅遊,對各種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如望叢祠古蜀文化園、金沙遺址博物館、寬窄巷子等,都是按照遵循傳承歷史,對接現代都市的多元需求進行開發的,融古蹟、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於一體,走出了一條「不守舊、不破壞、建設性、創新性」的積極開發之路。

  「文化+IT」:成都文化產業的創新實踐

  成都除了深挖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嫁接以外,也瞄準了世界潮流,對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沿進行了有意義、有成效的探索。可以說,成都已經不滿足於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提升和利用,而是與時俱進,正進行著繼往開來的「文化+IT」產業創新實踐,使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這兩個「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共同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發動機」。

  目前國際發展趨勢是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正在實現「大匯流」,或者說世界各國越來越依託數位化、信息化平台來發展文化產業。以信息產業帶動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文化產業的數位化進程,將成為提升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的主要趨勢。成都是目前全國三大數字娛樂中心之一,是全國遊戲玩家、電子競技選手數量最多、人員最密集、水平最高、電子競技賽事頻繁、研發信息反饋快,市場相對成熟的城市。2002年成都市網路遊戲份額居全國第三;2003年12月,建立成都市數字娛樂(試驗)基地。成都科技人才和IT人才居西部第一,大量從事網路遊戲研發和運營的企業家。數字娛樂產業將成為成都經濟新的增長極和未來的支柱產業。

  以信息產業帶動文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文化產業的數位化進程,正成為成都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的戰略選擇。高新技術在文化產品生產領域(從內容到形式、從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將極大地促進文化產品生產的發展和創新。

  在此戰略意圖的指導下,成都積極地促進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戰略性合作,引導網絡產業與內容產業相融合。成都正通過創新舉措將文化生產過程(創意、設計、影視、紀念品等),信息產業部門(軟體、硬體、網絡、電信),文化市場環節(網吧、音像市場、競技比賽、才教育)打包起來,實現文化產業複合內容產業的創新。

  舉措一:成立數字娛樂產業集團,將本土的內容產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打包,通過向外聯姻,獲取發展的空間。

  以資本為紐帶,實現內容產業與網絡產業、IT業的融合,以高新區數字娛樂軟體園為載體,將本土的內容產業企業(音像業、電影業、文藝演出業、傳媒業、民間藝術業、設計業、文化旅遊業、美食服務業、GG會展業)與信息產業、網絡文化業等具有高新技術特徵的新興產業的融合,引導國內軟體開發商、網絡運營商、內容供應商等各類企業開發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產品與國內、國際知名IT企業的實行上下游對接,建設基於移動3G業務和基於微軟X-BOX的平台的網路遊戲產業研發基地。

  創新舉措二:成立數字媒體產業集團,整合本土優勢內容企業,爭取產業發展本土化,融入國際競爭,爭取外包市場。

  在商務部將成都確定為首批「中國服務業外包基地城市」不久,天府軟體數字媒體產業集團成立。成都本土的軟體製作、測試、外包服務、產品運營和人才培訓等將逐步實現本土化,通過抱團來爭取國際遊戲製作、測試的外包,力爭開拓並穩定日本、中國台灣地區等訂單。

  目前,成都已形成以高新區軟體孵化園為核心的數字娛樂研發、孵化中心;以武侯科技一條街為主要載體的數字娛樂應用、體驗、競技中心,以及「兩集團一平台」(數字娛樂信息產業集團、天府軟體數字媒體產業集團、微軟XBOX平台)的發展格局。成都已經具備了國家級數字娛樂產業基地和中國動漫原創之都的條件,一條嶄新的產業鏈條初具規模,一個西部傳統文化城市的文化產業創新實踐正在進行之中。

  成都傳媒集團:打造文化產業旗艦

  依據國內外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經驗,跨媒體、跨行業、跨文化、跨國界的文化傳媒集團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主導性、決定性的作用。成都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聚焦於企業市場化運作,從文化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尋求戰略突破,實現「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

  2006年11月,成都傳媒集團成立,成都日報報業集團和成都廣播電視台合併,成立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有6家電視台、6家廣播電台、3家報紙、兩家雜誌、兩家投資公司。

  成都傳媒集團成立之前,成都的文化產業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真正具有現代企業形態的很少,沒有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其中最大的文化企業集團博瑞集團年收入為7億元,排全國前10位;最大的文化事業單位成都廣電局GG收入為3.36億,遠遠難以和國際上的大文化企業集團匹敵。

  成都傳媒集團組建不是「以小湊大」將劣質資產的簡單合併,而是將原有的資產、機構、人員、設備等進行重新清理,並採取跨行業、跨系統、跨地區兼併、聯合、重組的辦法;不僅和行業內的強手聯合,而且還與電子、通訊等科技含量高、資產增值快的系統外企業集團聯手,確保成都文化產業在今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和優勢擴張」。

  資本化運作在成都傳媒集團的組建中威力盡顯。成都在政府主導之外,尋找到了資本化運作的市場手段的新路。通過對整個傳媒集團的資本籌措、資本經營、資本增值等環節統一控制和管理,實現集團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產業經營多元化,整合各部門的文化資源,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形成跨行業跨部門的整合力,真正體現了資本的「紐帶」作用。成都傳媒集團的博瑞股份1999年上市表明成都文化產業發展成功地走出了資本經營的第一步。在成都傳媒集團的組建中,博瑞股份是以資本為紐帶而非以行政隸屬關係為紐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的綜合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這種組織形式正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內容為王,渠道制勝」。從全球傳媒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傳媒的「一體化」經營趨勢明顯,有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媒體,但核心產品都是「內容」,同一信息在集團的不同媒體上傳播,使新聞信息得到多次使用,價值得到增值發揮。成都通過傳媒集團的組建和成功運作,將內容(新聞報導、影視娛樂、文廣節目、報刊文章等)突破單一媒體、單一方位、單一時段,向多媒體、多視角、多時段同時多次傳播,實現「內容」在多個「渠道」上的多次增殖,實現多重的經濟與社會的「乘數效應」。

  成都通過組建傳媒集團,在成功地邁出市場化、集團化和資本化步伐時,同時不僅解決了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產業部門的二元分立結構,也為成都文化產品的核心品牌進行宣傳推廣,通過對成都文化產業的宣傳使文化企業在業界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取得了足夠的地位和影響力。成都傳媒集團所將承擔起成都城市營銷的執行者、成都文化營銷的傳播源、成都消費旅遊的推動者、成都文化產業的先行官等角色。以大傳媒、大文化、大產業為架構,打造在成都傳媒集團,正成為成都文化產業發展的示範,在成都打造軟實力的系統工程中將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成都文化產業的發展遠遠不止以上這些,已經呈現出多管齊下、百花齊放的良好狀態。但成都已經不滿足於自身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是通過文博會等會議、展覽節慶等,充分整合國內外各種資源,對接國內外各種需求,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