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心
2024-10-11 02:42:58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人們在評判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競爭力時,往往會提起很多顯性的指標,最後再提一下它的文化基因和人文風俗,仿佛這些東西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實際上,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恰恰是支撐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某種意義上,有什麼樣的人文精神,也往往能培育出何種特色的產業經濟,造就什麼樣的城市氣質,甚至影響到城市的未來。
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版圖上,成都自古以來就有著與眾不同的戰略地位,以至於歷來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一說,在武侯祠至今仍懸掛著「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樣一副對聯,並深受毛澤東讚賞。只要稍微查閱一下成都的歷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裡幾千年來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王國,所謂「水旱從人,不知飢謹」,也造就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堪稱一個最不像西部的城市。
也正因為此,成都人的盆地意識常常為世人所詬病,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也一度束縛住了這個城市前進的步伐,人們在評判成都時常常帶有某種矛盾的心情:一方面驚嘆這裡的物富民豐、生機勃勃,一方面對成都人骨子裡那種小富即安,不知憂患的精神又不乏批評。成都人自己也似乎很難真正跳出成都來客觀、理性地審視自己,說來說去還是個天府之國,樂土之邦。
2003年初夏,王志綱與時任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的一次短暫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與傳統成都人氣質迥然不同的衝動和深思熟慮。
春城書記雖然話並不多,但至少流露出了幾層意思:其一,城市化的機遇對於西部來說的確是千古一遇,但正因為此,也深感肩上的擔子非同小可,如果沒有科學的頭腦一味蠻幹,弄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其二,關於成都的美談自己已聽得太多,但成都骨子裡還是有一種不思進取、自我循環的情結,怎麼打破這個看不見的瓶頸;其三,成都下一步到底怎麼發展,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還沒有統一起來,應該有一套系統的城市經營的基本理念以凝聚、感召干群。憑藉敏銳的直覺,李春城深深感到成都在整個中國都很有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甚至提出了能否把成都建設成為「國家級中心城市」的設想,但到底應該怎樣詮釋和演繹,尚未完全破題。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成都太閒,這種閒適和散漫相對於現代工業來說是不適合的,相對於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來說也是不合拍的。對於一個城市的主政者來說,他能夠意識到這種差距,卻不可能去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有沒有能夠選擇一種方式,能夠把劣勢變優勢?
在工作室介入成都之前,圍繞成都的城市定位可謂五花八門。成都人談起成都,多少有幾分陶醉,但這裡的確是一片得天獨厚的人間樂土;按照官方的說法,成都在1993年就被國務院定位為西南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商貿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但這種提法與近在咫尺的重慶大同小異;後來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成都自己又提出要打造「西部戰略高地」;也有很多帶有城市推廣色彩的說法,像什麼「多彩之都,美食之都,成功之都」等。
與上述角度不同的是,工作室一開始就是跳出成都看成都,跳出西部看成都,站在整個中國城市競爭的版圖上來定位成都,發現成都。
成都在哪裡?隨著城市化浪潮的高速推進,在中國的城市經濟版圖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經濟圈——京津唐城市圈、長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這三大城市圈無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起步最早、發展最成熟、最具規模的地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擔負起中國城市化領頭羊的角色。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三大城市群都無一例外地處在東部地區,占國土面積2/3的西部卻是一個巨大的空白。
工作室認為,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正擺在所有西部城市面前,時代在呼喚西部挺起城市化的脊樑。
中國非均衡發展的經濟戰略在幾十年的傾斜之後,為了實現整個經濟的均衡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中西部的崛起。沒有西部的城市化,難以想像中華民族的集體復興。而西部的崛起關鍵還在城市,特別是能否最終形成可以支撐起整個中國城市化版圖的中流砥柱。
於是,在工作室眼裡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畫卷:東部三大城市圈為中國的綜合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猶如一支強勁的長弓,而長江流域經濟帶則如一支利箭,張弓搭箭,確立了中國經濟整體均衡發展的格局。但決定這支箭的射程和威力的關鍵不僅在於弓,更在於是否有強有力的支點。
也就是說,從國家戰略出發,西部城市群則具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可能。在城市中國這個引弦待發的格局上,幅員遼闊、發展滯後的西部亟需形成新的城市圈作為發力點!如果說中國城市經濟的新格局是張弓搭箭的「3+1」,那麼「3+1」格局中的「1」,只可能出現在西部!這是歷史給予西部的一個沒有任何理由拒絕的天時!那麼放眼西部,在有可能競爭的種子選手中,誰能搶先一步、扮演「1」的角色呢?
毫無疑問,最有條件爭當第一城的只有三個城市,即重慶、西安、成都。這三個城市三足鼎立,都有爭當「西部第一城」的雄心壯志,正在上演一部當代西部的三國演義。
其中,重慶得天時。重慶具備中央直轄市的政治優勢,同時享有三峽工程建設帶來的機遇,已經成為國家拉動西部經濟增長的戰略基地,明確提出五年內投資6000個億打造西部樞紐。
西安占地利。西安占據西北門戶的戰略樞紐地位,文化底蘊深厚,悠悠十三朝古都,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已提出爭創「西部最佳」城市的發展目標戰略。
成都則贏人和。工作室認為,成都在軟性資源上擁有前兩者的不可比擬之處。作為天府之國,成都幾千年來就是休閒城市,富饒閒適,山川秀美,文化底蘊獨特,從來都是西部最大的消費城市,只要成都在城市經營中把各種人和資源整合好,就很有可能成為中東部與西部之間的超級二傳手,前途無量。
因此,成都的歷史使命不應再滿足於作為西南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而是在「3+1」的宏觀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與優勢,真正挑起城市中國「3+1」格局的大梁。
但提起成都就無法迴避重慶。在成渝城市圈中,成都與重慶曆來是一對歡喜冤家,誰也看不上誰,但誰也離不開誰。與此同時,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成渝城市圈的戰略地位正日益凸顯。
成渝城市圈作為長江經濟帶的起點、西部城市軸的中心,北拉西北,南帶西南,東聯華中,西引西藏,是西部目前唯一形成城市經濟圈的區域。據統計,重慶與成都的經濟總量占西部12省市區的1/4。成渝城市圈的人口總數超過6000萬,2002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473億元,是西部地區最大的消費市場。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戰略地位上講,成渝城市圈在經濟總量上遠大於可能形成的大武漢城市圈;在戰略地位上更強於沿海地區可能形成的遼寧、山東、吉黑、蘇西皖南四大新生城市圈。
由此可見,以重慶和成都為兩極的成渝城市圈,最有可能成為啟動西部大開發的龍頭,取得進入「3+1」格局的入場券。但目前的成渝城市圈只具備形態鬆散的雛形,成都與重慶之間並沒有形成緊密的競合關係,各自為政的格局導致這裡只有城市群落,還沒有真正意義的區域中心城市。對成都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
因此,成都欲成為「3+1」的「1」,必爭西部之先,欲爭西部之先,必先爭巴蜀之首。工作室得出結論,成都市的戰略目標應當是,使自己成為成渝城市圈的真正意義上的區域中心城市,擔當成渝城市圈的領導角色,推進城市中國「3+1」格局的真正形成!
那麼在與重慶的博弈中,成都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優勢資源,坐上西部的頭把交椅呢?
事實上,當時的重慶正以空前的手筆實現著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夢想。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進入三期建設,吞吐1500萬旅客的機場正在擴建,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系統初具雛形。重慶市明確提出5年投資6000個億,要打造名副其實的西部樞紐和大西南地區無可爭議的窗口與龍頭。
重慶的定位幾乎與成都如出一轍。1993年國務院將成都定位於西南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重慶的目標也是「三中心兩樞紐」,並且還多了一個「現代化工業基地」。
誰都想當中心城市,因為誰都知道中心城市是高級資源最集聚的地方,結果也導致了城市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但到底什麼是中心城市呢?
王志綱認為,中國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臨著價值的回歸與再造。城市作為各種產業的超級聚合點,其空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儘可能大的裂變效應,必然涉及到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也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對於大城市來說,首先是一個經濟形態,其次才是一個空間形態,必須有別於其它城市,必須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充分發揮城市所應有的輻射和聚合功能。在城市圈中,這些大城市作為區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臟,心臟越發達,周邊的城市作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沒有上海脫胎換骨的變遷,也就不會有今天華東經濟圈的繁榮。
工作室經過研究發現,隨著中國城市群的大洗牌和時代的發展,決定一個城市能否最終中心城市的動力因子正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以前很多城市的目光只盯著GDP的總量,總是工業、工業還是工業。但到了今天,遊戲規則開始變了。
首先,區域需求決定城市價值。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區域城市間的競爭關係已從你死我活的競爭,轉化為互為依存、唇齒相依的聯動發展關係,城市的價值和地位最終取決於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和作用,及周邊城市對它的依存度。
其次,消費規模決定經濟規模,在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經濟規模不再取決於城市的生產能力,而在於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場需求,創造多大的消費市場。
其三,要素流通決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輻射能量主要體現於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質流等經濟要素的流動速度和流動量。
其四,聚合能力決定城市地位。城市的領導地位首先取決於它的經濟影響力,即它對外的經濟輻射和集聚能力。
工作室認為,成都要想真正擔綱「3+1」中的「1」,就必須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強商務價值,提高城市輻射和集聚能力。否則,如果在單一工業化這條路上走下去,成都將長期局限於與西部諸強,特別是在和重慶的同質化競爭中無法超越,即使在未來規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優勢,也難以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更惶論領導西部諸強與中部、甚至東部群雄一爭短長?
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表明:早期的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孿生子,二者同頻合拍,同步發展。這個時期的產業經濟自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隨著第二產業的高速發展,逐漸催生出現代第三產業。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在GDP的比重中接近一半的時候,此時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與第二產業相當,城市化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拐點。但翻過這個拐點之後,第二產業的產值無論如何增長,其相對值開始慢慢下降,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日益凸顯,這個時候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服務於城市自身和周邊地區,而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輻射更廣闊的地區。根據物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的集聚程度,城市在城市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出現分野,於是出現了所謂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國際都市等等。
因此,對於成都而言,與重慶的城市競爭與其說是GDP的競爭,不如說是軟實力的競爭,與其說是工業的競爭,毋寧說是新興第三產業的競爭。
正是在這樣的判斷之下,成都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成都無疑是中國最吸引人、最消磨人意志的城市,它獨有的魅力使自古就有「少不入川」的說法,儘管有很多人對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不無批評,因為在他們眼裡,休閒就意味著懶散,就意味著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但無論怎麼批判,成都人與生俱來的生活習慣似乎無法改變。即使在其它城市的人們為了生存與發展「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地打拼之時,成都人依然我行我素地在遍布城鄉的大街小巷裡悠閒地喝著茶,搓著麻將,總歸一個字:「耍」。
如果用傳統的眼光看,成都人日復一日的休閒的確是有些不合時宜,但在工作室看來,這種人無我有的城市性格,這種被有些人所詬病的「少不入川」,恰恰是成都厚積薄發、打造城市競爭力的「勝負手」,關鍵看政府站在一個怎樣的高度,用什麼樣的思路和手段去進行整合與引導。
事實上,當工作室提出成都要打造「休閒之都」時,立刻引起一片爭議,以至於在最後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用舉手表決的方式才集體通過。
成都要不要打休閒牌,一直以來存在著種種爭論。有人說,休閒作為一種城市品牌已經被很多城市採用,不具備惟一性、排他性;也有人說,休閒的題材不利於提倡積極向上的城市精神,可能會令成都人更加「好逸惡勞」。
一個城市的氣質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核心競爭力。任何剛性的政策和手段可能壓抑之,扭曲之,但不可能強制改變之。
成都的氣質就是休閒,休閒是成都最大的資源優勢、最獨特的魅力和個性。成都應該成為都市人心中的「後花園」,當城市經濟高度繁榮,人們在事業成功的追求中更渴求生活夢想的時候,成都極富休閒個性的生活形態,必將成為倦遊思歸的城市人夢寐以求的「心靈桑拿」。如果因為擔心人們的「過度休閒」而放棄了休閒產業的發展,那就無異於倒洗澡水時把正在洗澡的孩子也一起倒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成都人內向型、低價值、自發的、卡拉OK式的休閒行為,提升轉化成為外向型、高價值、高品味、服務於全中國乃至世界的休閒經濟。
有什麼樣的人群,就有什麼樣的消費,就有什麼樣的供應,也就有什麼樣的產業。就是這樣一群喜歡休閒、懂得享受的成都人,造就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在即將到來的城市經濟時代,成都完全沒有必要再參與城市間的同質化競爭,而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人文優勢,尋找差異化的發展之道。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這是工作室送給成都的八個字,也是成都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
為什麼是「西部之心」?在西部城市中,只有成都最適合承擔這樣的使命: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升級換代需要知識經濟的服務平台;商品要走出西部,走向世界需要會展經濟提供舞台;資源、產品的流通需要區域交通樞紐和商業平台的支持,東部的資金、技術、產業向西部轉移需要「二傳手」;西部豐富的資源要展示於世人需要窗口和門戶。
工作室進一步勾勒出未來成都應該重點發展的先導產業。成都要想打造真正的「西部之心」,就必須揚長避短,強化成都的聚合和輻射半徑,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轉型,確立三大戰略產業——知識型產業是孵化器,休閒產業是聚合劑,會展業是輻射器。
如果以知識型產業、休閒產業、會展業為主導,突出城市經濟的服務功能,不僅可以推動「成渝雙子星座」互動競合、雙星並耀的局面形成。而且,重慶的製造業發展速度越快,對於「西部之心」的需求和依賴性也就越大,最終有利於成都成為聚焦西部乃至全國的名副其實的區域中心城市。
因此,工作室認為,在西部城市強筋健骨的成長過程中,成都要做大腦和心臟;在全國追英趕美的城市開發過程中,成都要作一片文化綠洲;在與重慶投資製造業的競爭中,成都不僅要辦廠,更要開「店」。
隨後,工作室以不無激情的筆墨描繪著這樣的成都:未來3年內,成都應該掀起一陣會展旋風,營造一片知識沃土,建設一座休閒城市,推出一個全新形象。
成都要成為中國生命質量最佳的城市,成為西部最適於人居、創業和休閒的城市。
如果成都按照新思路完成自己的戰略轉型,那麼人們將看到:
一年成勢——在一到兩年內,以會展旋風為龍頭,樹形象、造輿論、搭平台,形成「西部之心」的戰略態勢;
二年成形——在新城開發、舊城改造,以及休閒、會展、知識產業多方面形成亮點,構築「西部之心」的戰略格局;
三年成都——通過以上幾大策略的突破,整個「西部之心」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起來,區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將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