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新趨勢
2024-10-11 02:41:29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中國的走出去戰略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上」,在與中工高層領導的交流中,王志綱這樣評價道。
從歷史上考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是依靠外貿與外資也即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這兩條腿走向世界。早期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後來則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中國走向世界也要依靠這兩條腿。雖然這兩條腿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性質、作用方式和結果,但二者必須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目前,我國在「走出去」過程中暴露的核心問題在於商品貿易的腿太長,而資本輸出的腿太短。從最初的商品和勞務輸出開始,經過「入世」之後的爆發式增長階段,到2010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97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也有大幅增長,2010年達到76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成為了世界第五大對外投資國。但是從總量上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存量2460億美元,僅占全球存量的1.3%,與海外2萬億美元資產(主要是美國國債)不成比例。
從行業上看,在海外投資中,能源和電力業占據了總投資的將近一半,其次是礦產以及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這也是中國海外投資中備受指責的地方,認為中國人到全世界購買資源,為此在很多的併購活動中都承受了超出正常尺度的壓力,直接導致2010年中國礦業投資只占全球礦業併購交易量的11%,同比下降過半。
從區域上看,中國海外投資的頭號接收國是澳大利亞,過去6年來的重大投資和合同總計達到340億美元;美國吸引281億美元投資排名第二,再次是奈及利亞、伊朗、巴西、加拿大,投資均超過百億美元。對東協直接投資尤顯不足,截止2009年投資存量不過百億,其中城市國家新加坡還占了一多半,其它各國最多不足10億元,這與中國與東協年進出口3000億美元的規模很不對稱,也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區的地位不相適應,這種光憑貿易、缺乏直接投資支撐的合作也缺乏穩固根基。
中國需要成為一個投資大國,接下來會經歷一個對外投資迅速增長的階段。然而,走向投資大國的道路註定不會平坦。當大型央企國企走出去投資能源產業的時候,會遭受過度政治化的指責;而當散兵游勇的個體戶走出去的時候,又缺乏應對挑戰的能力。國家對於他們的支持也難以落實到每一個個體的身上。
中國需要找到一種方式,打造一個既能承國家戰略之上,又能啟市場個體之下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國家的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支持,都可以落到實處;這個平台所攜帶的巨大經濟能量又能夠極大地帶動所在區域,使其實現跨越式地發展。中國在非洲的經貿合作區正是基於這一思路的產物。
三年前,我們在協助中國-模里西斯經貿合作區戰略的時候,已經認識到同樣的問題。項目最初的思路是借世界產業轉移的天時,將產業轉移到勞動成本和資源成本低的地方,比如三十年前的珠三角地區正是憑藉這一點嵌入全球分工體系中。而相對於尚比亞和奈及利亞的中非經貿合作區而言,模里西斯一無豐富資源,二無巨大市場。這個面積不過2000餘平方公里,人口不過120萬的島國,人均GDP水平比中國要高,勞動力成本根本沒有優勢,從國內轉移過剩產業的路子走不通。往模里西斯轉移過剩產業不現實,而模里西斯自身又沒有多大市場,但是模里西斯自身有著良好的生活和商務環境,它的背後有廣闊的非洲市場和可以便利進入的歐美市場。如果我們不把眼光局限在模里西斯,而是著眼非洲大陸,那麼完全可以將模里西斯作為中國企業進入非洲的橋頭堡和總部基地。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個思路使天利合作區跳出了傳統貿易加工區的簡單思維,進入到一個高起點的服務型特別合作區上。這個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與提升模里西斯環保生態和旅遊天堂的價值,得到了模里西斯政府高層的高度認可,從模里西斯總統到總理各個方面都非常滿意,模里西斯總理先後兩次借訪華之機積極到中國招商。
從合作區到經濟特區,從以製造業為導向的園區到服務業主導的園區,這代表了中國對外投資的一種方向。其實中工在寮國的作為與模里西斯經貿合作區所扮演的角色有幾分類似,不同的是,中工所要做的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它與當地的關聯更為緊密,更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它的市場既包括在寮國的外國人,又包括寮國人。既能夠促進當地的發展,又能夠實現中國走出去的投資收益。
「中工所做的不只是企業自身的轉型,而是在為中國走出去探索一種新的模式。」在深入了解中工的戰略以及寮國項目的情況之後,王老師這樣評價道。
如果對中工國際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發現,中工國際幾乎是中國對外經濟交往中一個具體而微的樣本。中國走出去的幾個階段,中工都一一經歷。中國最初以商品走出去和勞務走出去為主,中工國際最初從事農業機械進出口業務,而後又以工程總包、EPC為主要業務。中國未來將要經歷一個投資大幅增長的階段,而中工正在探索的正是強化投資功能的轉變。我們完全可以說,作為一家央企,它正在探索的轉型正是國家需要去實現的,一旦這條路能走通,將成為大型國企央企走出去的範本。
從工程到投資,看起來中工只需要再多跨半步。但是這無疑也是極為關鍵的半步。這半步意味著從操作思路到操作手段的根本性轉變。作為承包商,它經常面對的是政府,作為投資商,面對的卻是整個市場。面對政府,它可以以實力說話,以良好的關係來運作;而面對市場,它首先需要讓人們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
如何能夠完成這驚險的一跳,完成這樣一個角色的轉換,找到這樣一個項目的市場啟動點?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開始了前往萬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