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

2024-10-11 02:28:27 作者: 劉鈺婷 等

  030 (陳倉)石鼓 中華第一古物

  國寶小檔案

  

  年代:先秦時期

  尺寸:高約50厘米,直徑約60厘米

  出土地:鳳翔府陳倉山(今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撰稿人:申威隆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外東路皇極殿東廡中,收藏著10塊篆刻著古文字的鼓形巨石,被稱為「石鼓」。它們的質地為陝西關中一帶山中的青石。每塊石鼓的形狀都很不規則,上窄下寬,凹凸不平,高度約50厘米,直徑約60厘米。2004年,這裡被改造為石鼓館對外開放,引起了國內外遊客的廣泛關注。2015年,展廳被移至後方的寧壽宮,成為「新石鼓館」。在故宮博物院內,這個為展示一組文物而獨立開設的展館,堪稱獨一無二,足見其重要價值。如今,10件石鼓整齊排列在展廳里,靜靜地迎接著人們的注目。

  每件石鼓上都鐫刻了大量的文字,字體為「大篆」,也稱「石鼓文」;主要描述當時秦王打獵之事,所以也被稱為「獵碣」,碣就是石碑的意思。每件石鼓上都刻著一組四言詩,總共10首,共718字。目前,這些石鼓上的文字大多已磨滅,學者結合文獻的記載,按照每件石鼓上四言詩開頭的兩個字為它們命名,分別為「千沔鼓」「車工鼓」「田車鼓」「鑾車鼓」「酃雨鼓」「作原鼓」「吳人鼓」「吾水鼓」「而師鼓」和「馬薦鼓」。

  這些石鼓上的文字,通過10首精彩的四言古詩,從秦人起源、立國、發展、創立帝業的經過開始講述,對秦人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重大貢獻的先祖烈公的重大歷史事跡進行了歌頌,還描繪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秦人創業發展的歷史畫卷。用詞簡練,風格優雅,跟當時的《詩經》非常相似,成為《詩經》之外的又一部大型的敘事史詩。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文字是東周時期的書法精品,線條平滑,粗細均勻,節奏和緩,藏鋒起筆。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介於西周金文和秦朝小篆之間,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在書法史上,石鼓的文字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的美譽。

  這些石鼓誕生的時代、記載的內容和文字的形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所以歷朝歷代的人都對它們推崇備至,很多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人大儒都與這些石鼓有著深遠的交集,而這些故事又一起豐富了石鼓的價值。歷經2000多年的風吹雨打,這些石鼓如何被奇蹟般地保存下來的呢?

  石鼓現世陳倉

  石鼓的傳奇經歷要從史籍所記載的石鼓的發現歷程講起。它們在誕生之後的1000多年中,仿佛被歷史遺忘。直到公元627年的一天,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牧羊時發現了10塊怪異的花崗岩大石頭。這些石頭高約3尺,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中間微凸;將其中一塊石頭上的泥土清除後,竟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無人能識。

  於是,許多村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流言四散,視石頭為天賜之神物;文人墨客慕名而至,拓下文字,以一窺究竟,還尋遍名家來研究;更有人懸重金以求解。但是,文字之謎不僅沒有被解開,反而借著民間傳言,變得神乎其神。

  韓愈保護石鼓

  又過了100多年,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戰火中的唐朝風雨飄搖。在鳳翔躲避戰禍的唐肅宗李亨,偶然聽到了有關石鼓的神秘傳聞,頓生好奇之心,並希望看到實物。於是,他命令州府官員將10件石鼓從陳倉山搬運下來,並遷往鳳翔的南郊,與文武百官一起賞玩。

  短短几個月時間,敵軍便逼近了鳳翔,唐肅宗和文武百官出逃,而10件石鼓被倉促地掩埋在荒野之中。兩年之後,「安史之亂」被平定,天下得以太平,社會重新安定。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找到了石鼓的埋藏地,並向朝廷請求派人前去主持挖掘。當時,在朝廷為官的韓愈也曾專門上書朝廷,請求遷移石鼓至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他還創作了著名的《石鼓歌》,從介紹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目的是呼籲朝廷對石鼓予以重視並進行保護。該文章法整齊,辭嚴義密,音韻鏗鏘,詩人在描繪石鼓文書法的妙處時,運用了多種比喻,還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渲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但是,韓愈的請求沒有被朝廷重視,奏摺在朝堂上積壓了將近八年。公元814年,鄭餘慶擔任鳳翔尹,並且兼職國子祭酒,主掌學術教育和文化事業。有一天,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於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散落於荒野的石鼓被移送到當地的孔廟。此時,石鼓已鏽跡斑斑,字跡也殘缺不全,更可惜的是其中一件石鼓居然遺失了!

  司馬池偽造石鼓

  在鳳翔孔廟中,殘留下的九件石鼓,度過了相對安穩的90多年時光。但是,隨著曾經輝煌的唐王朝滅亡,風翔孔廟在戰火中被焚毀,廟內所藏的九件石鼓也被人盜走。

  北宋時期,天下終於統一,國家的經濟與文化得到恢復。宋仁宗在查閱前朝遺留下的檔案時,無意中發現了關於石鼓的傳奇記載後,對遺失百年的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他以高官厚祿相許,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石鼓的下落。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便竭盡全力去尋找。

  經過幾番周折,司馬池終於找到了遺失的石鼓。可惜只有九件石鼓,唐末遺失的那件石鼓依然下落不明。然而,心急的司馬池做了一件蠢事兒:他私下命令工匠利用相似的石材,偽造了一件石鼓,冒充了遺失的那件。宋仁宗看到10件石鼓非常高興,但是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偽造的石鼓。最終,司馬池在受封賞不久,又因造偽欺君獲罪。

  向傳師尋找丟失的石鼓

  石鼓再次現世,在經歷了造假風波後,更是名動天下,引發了很多人去尋找遺失的石鼓。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傳師來到鳳翔後,重金購買了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對照其他九件石鼓文的拓本時,他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著遺失的石鼓文字。經過多方調查,向傳師終於查明這份拓本源自關中的太氏家族。

  於是,他立刻出發,並抵達太氏村莊。但是,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半年前,太氏一家全部死於瘟疫。為了防止瘟疫繼續蔓延,官府把太氏的房子和財產全部燒光。向傳師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棧先安頓下來。第二天清晨,向傳師被後院傳來的磨刀聲驚醒。原來,客棧後面有一位屠夫正在磨刀,向傳師循聲走到屠夫旁邊,看到屠刀被磨得寒光閃爍,而屠夫所用的磨刀石,竟然有幾分酷似石鼓。他走近後仔細觀察,這件「磨刀石」上隱約浮現出一些熟悉的字跡。原來,這就是那件失蹤了200多年的石鼓!

  這件石鼓已經面目全非,上半部被村民削去之後,中間被掏成凹槽狀來搗米,旁邊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已被磨去大半,只有下半部的4行文字。它正是被稱為「作原」的石鼓。

  鳳翔知府得知此事,連夜調集軍兵趕往,護送石鼓和向傳師回到風翔。隨後石鼓被送往汴梁,向傳師因此立功,得到了朝廷的諸多封賞。至此,10件石鼓再次團圓。

  宋徽宗給石鼓填金

  1110年,失而復得的石鼓被運抵京城後,跟其他九件石鼓一起移送至太學保存。宋徽宗是一個非常喜歡書畫的皇帝,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對刻有文字的石鼓自然十分溺愛。因此,他將石鼓搬進宮中,存放在保和殿內,與自己朝夕相伴。

  有一天,宋徽宗突發奇想,為了讓破敗的石鼓重新煥發光彩,他下令在10件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在「靖康之變」的時候,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將他們押到東北荒原進行囚禁。這10件石鼓因為鼓身填注著黃金,被金兵視為珍寶,尾隨「二帝」北遷。

  在經過燕京的時候,金人因為不了解中原文化,也不理解石鼓的價值,而石鼓由於體形巨大,搬運起來非常吃力,所以金人將石鼓上填注的黃金剔去後,便把它們丟棄荒野之中,這就導致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入藏故宮

  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御史大夫王檝隨軍至此,發現了廢墟中的10件石鼓。王檝出生於鳳翔虢縣(今寶雞市陳倉區),與石鼓的感情非常深,他將石鼓保存於北京孔廟,並請專人日夜看護。從此以後,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這10件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清朝,乾隆皇帝很重視這些石鼓,命人對10件石鼓進行複製,以免珍貴的石鼓再次遺失,並把複製的石鼓安放在了北京孔廟大成門的東西兩側,被稱為「乾隆石鼓」。這批覆制的石鼓形狀不同於原本的石鼓,跟現代的大鼓一樣,失去了石鼓的神韻。但是,石鼓上的字跡,完全按照原本石鼓的文字進行鐫刻。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北京逐漸受到敵方的威脅,10件石鼓的安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於是,在文物工作者的保護下,10件石鼓跟隨著故宮其他國寶文物一起遷徙,在南京短暫停留以後,又被艱難地運往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石鼓從重慶被運回南京,運載石鼓的汽車先後兩次翻車,險象環生,有驚無險。

  不久,解放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見大勢已去,倉皇之中,準備撤退。他命人將存放在南京大量的國寶文物轉運至台灣。此時,已經準備送回北京故宮保管的石鼓,被倉促地運抵南京飛機場。但是,在準備起飛時,飛行員報告:「飛機已嚴重超載,無法保證飛行安全。」經過再三商討,這10件體形巨大的石鼓被留下,沒有被運往台灣。

  新中國成立後,石鼓被運送回北京,存放在故宮東路的皇極殿西廡。至此,石鼓成為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暫時結束了它們漂泊的命運。

  這10件石鼓好像10個兄弟一樣,歷經千年風雨,漂泊全國各地,依然聚在一起。它們沒有消失在歷史中,沒有被盜到異國他鄉,沒有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石鼓依舊陪伴著我們,見證著中國的歷史變遷,講述著古老的帝國故事。因此,它們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名副其實,毫不誇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