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2024-10-11 02:28:30
作者: 劉鈺婷 等
031 石犀 年代最久遠的大型圓雕
國寶小檔案
年代: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尺寸:長3.3米,高1.7米,寬1.2米,重8.5噸
館藏地:成都博物館
供圖:成都博物館
主講人:杜宇
您好,今天我要給您介紹的是我們館「一大一小」鎮館之寶當中的「一大」——石犀。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這尊犀牛長3.3米、高1.7米、寬1.2米,重達8.5噸,用成都平原周邊常見的淺紅色粗質砂岩製作而成。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大型圓雕,也是西南地區目前發現的形制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藝術品。整尊石犀的雕刻風格古樸、粗獷,線條簡練生動,身上還刻有捲雲狀紋飾,顯然,除了歷史研究價值,它還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
「鎮水神獸」石犀
關於這尊石犀,有這樣一則趣聞:2018年夏天,成都持續暴雨,一位市民寫給市政府的建議引起熱議:他認為每年夏天成都及周邊各地洪災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挖出了老祖宗留下的鎮水神獸,因此,希望有關部門能把神獸重新埋回出土的地方。而這位市民所說的鎮水神獸就是如今在我館陳列的這尊石犀。很快,這條看似「無厘頭」的建議就成了成都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甚至有很多人特地跑到博物館一睹石犀的風采,這下子,讓它成了不折不扣的「網紅」。
那這尊石犀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什麼它會和洪災有關係呢?這就要從數千年前的古蜀時期說起。
據古氣象學研究,成都所在的岷江上游在4000多年以前雨量充沛,尤其在夏、秋兩季雨量集中,有「西蜀天漏」的說法。每當岷江幹流和支流的洪峰相遇,成都平原低洼處常常變成澤國,水患災害十分嚴重。根據考古資料可知,在古蜀五個王朝的統治時期,居住在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先民,為了獲得生存的權利,與洪水進行了長期的不懈鬥爭。
石犀正面圖
石犀背面圖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之地後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從此蜀地被賦予了戰略基地和糧食倉庫的重要職能。因此,大規模治理水患便成為當務之急。公元前277年,奉秦昭襄王之命,李冰出任蜀地郡守。他知曉天文地理,精通治水。到任之後,他和兒子不懼辛勞和危險立即投入治水工作中,對岷江各段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認真總結了前人的治水經驗,提出了系統地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修建了家喻戶曉的世界級遺產——都江堰水利工程,讓飽受水患災害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李冰治理水患留下了許多傳說,其中有一個傳說正是關於石犀的。根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蜀地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他製作了五頭石犀用來鎮壓水裡的妖怪。考古學家由此推測如今安放在成都博物館裡的這尊石犀,很可能就是當年李冰製作的五頭石犀之一。
因此,有人把暴雨、洪水這些自然現象與「鎮水神獸」石犀聯繫在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石犀的發掘
您可能會問,除這件石犀,其他四尊現在又在哪兒呢?《蜀王本紀》里是這樣記載的: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意思是說五尊石犀中的其中兩尊放在了郡府里,一尊放在了橋下,還有兩尊放在了水裡。
那麼,如今安放在成都博物館的這尊石犀曾經是放在哪裡的呢?這還要從幾十年前的一天講起。
1973年11月的一天,一位打樁作業的工人在成都天府廣場附近正在建造電信大樓時,發現大樓附樓東北方位有個地方,基樁怎麼打也打不下去,預測是遇到了孤石。結果,挖開一看才發現,這可不是普通的大石頭,顯然是人為雕刻過的,於是立即報請上級進行現場勘察。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地基已被進一步挖開,坑已挖了好幾米深,他們只能趴在坑邊勘察。當時,這尊石犀側身臥地,右半截仍埋在沙土裡,只看得見它的左邊足部和腹部,看不到它的頭部。儘管考古工作者非常希望把石犀挖出來,但施工方表示它埋得太深,東西太重,又找不到大型吊車,依靠人工來挖掘實在太難,文物部門只好同意他們就地把石犀埋起來之後,繼續建樓。
2000多年前,人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通過這尊石犀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2000多年後,人們又通過這尊石犀破譯古人的文化密碼,由此古人與今人的距離也被拉近了。
又過了近40年,直到2012年底,四川大劇院計劃在已經拆掉的電信大樓原址開建,在開工之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進場勘察。在勘察過程中,隊員們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夯土台基,台基上殘存9個柱礎坑,還發現了大量帶有銘文的瓦當和地磚,種種跡象加之文獻的考證推測出,這裡很可能就是當年郡府衙門的所在地。而在這裡出土的石犀,很可能就是當年置於郡府當中的兩尊石犀中的其中一尊。
但可惜的是,關於另外四尊石犀的下落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實物出土。正是如此,如今的這尊石犀就顯得尤為珍貴,專家們對它更是呵護有加。
石犀的修復
由於石犀長期埋於地下,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早已「疾病纏身」。初期文物保護專家們經過緊急會診,決定在原地進行搶救性「治療」。為了防止日曬和雨水對它造成二次傷害,他們還搭建了防護棚。受原來基建施工的影響,石犀在出土時身上裹了厚厚的一層混凝土,所以,當時專家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混凝土剝離。如果直接用工具撬開混凝土會對石犀造成傷害,於是,專家們想到利用「震動棒」高頻率低力度的特點,把文物表面的混凝土震動下來,隨後再進行細節的清理。
石犀基本恢復原貌後,被精心運送到了文保中心。因為石犀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長期與含有鹽分的泥土接觸,以致它的表面堆積了大量的鹽分。如果不及時「脫鹽」,就會對它造成不可逆轉的腐蝕。於是,專家們用純淨水把宣紙浸濕,並敷在石犀表面,以使石犀表面的鹽分置換到宣紙上。另外,專家們還特製了專業的修補原料,既可以讓石犀被修補的地方不會出現脫落和裂紋,還能高度還原其顏色和質地。就這樣,歷時三年多,石犀才基本恢復了原貌。
2000多年前,人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通過這尊石犀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2000多年後,人們又通過這尊石犀破譯古人的文化密碼,由此古人與今人的距離也被拉近了。而未來,這尊石犀還將繼續向南來北往的遊客,無聲訴說著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