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28 獸首玉帶鉤 古代精美的「皮帶扣」

028 獸首玉帶鉤 古代精美的「皮帶扣」

2024-10-11 02:28:21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尺寸:長19.5厘米,寬10.5厘米,高2.7厘米

  館藏地:震旦博物館

  供圖:震旦博物館

  主講人:尋婧元

  

  提到震旦博物館,可能您感覺比較陌生。它是一家年輕的博物館,開幕於2013年,其館體建築是普立茲獎得主、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中國完成的第一件作品。震旦博物館就像一隻精美的藍色珠寶盒矗立在上海的黃浦江畔,藏品以中國的漢唐陶俑、古代玉器、元明清青花瓷和佛教造像為主。這些收藏絕大多數都是百年前流失海外的回流文物,它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流轉,是每個走進博物館的觀眾最為感興趣的問題。今天我要為您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件玉帶鉤。它有何特別之處,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呢?讓我們先從帶鉤的用途說起。

  獸首玉帶鉤的用途

  帶鉤很像今天我們使用的皮帶扣,一般同腰帶搭配使用,兼具實用和裝飾功能。目前在我國境內出土的最早的帶鉤約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其中以良渚文化中發現的最為典型。這些有鉤的玉質器物大多出土於墓主人的腰部,且一墓一器,同時它們的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帶鉤的使用需求,因此被認定為中國最早的玉帶鉤。雖然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玉質帶鉤,但這樣的史前帶鉤在後世的發展中並沒有得到繼承。帶鉤的再次出現則是在春秋中期,這之後帶鉤逐漸發展為集文化、藝術為一身的器物。

  帶鉤的常見功能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束帶」之用,即配合穿著,用來固定腰部的系帶;二是「配器」之用,古人為了方便隨身攜帶劍、刀、削、弩等工具或兵器,所以使用帶鉤以方便懸掛;三是「配物」之用,這種用法同「配器」方法類似,僅佩戴的物品多為銅鏡、銅印、錢幣等物件;第四類為「配飾」之用,相對於上面介紹的三種功能而言,裝飾功能大大高於實用功能,是隨身系掛配飾器的重要媒介。

  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獸首玉帶鉤長19.5厘米,寬10.5厘米,高2.7厘米。從材質上來看,本身應由青白玉料製成,但是由於它曾被多位海外名家收藏,經過長時間人工盤玩,目前通體呈黃褐色。帶鉤本體拱身、凸鈕,有弧度,這樣的造型能夠較好地貼合人體的腹部,易於佩戴。長條狀的鉤身表面布滿規律而抽象的階梯式連線乳丁紋,此一紋飾是戰國晚期至西漢早中期玉器上十分常見的裝飾母題。帶鉤的左右兩端各裝飾有一個獸首,上緣還雕琢兩個彼此相背的圓雕螭虎,下緣突出兩組鏤空邊飾,其中一組上還吊掛一個活環和獸面,形制十分奇巧。

  獸首玉帶鉤的前世

  自20世紀50年代起,震旦博物館收藏的獸首玉帶鉤被著錄以來,針對其出土的地點並無記載。目前考古發現此時期的帶鉤分布十分廣泛,遍布20多個省區,那麼,這件獸首玉帶鉤到底源自何地?

  首先,從器物的造型信息入手。器物的造型,除了受時間因素的影響,也受地域因素的影響。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某一種造型的器物僅在特定的區域內得以流行。因此,觀察器物造型特徵,並將它與同時出土的實物進行對比,是判斷地域屬性的關鍵。通過對獸首帶鉤的造型分析,我們得知它是流行於戰國中晚期的長牌形帶鉤,而長牌形帶鉤大致有兩個較為集中的分布區域:一是楚墓中發現較多,二是三晉及周都地區,此外戰國秦墓、韓墓中也有個別出土。所以,如果單從造型特徵入手,我們可以鎖定獸首玉帶鉤原先的出土地可能為楚地或周都三晉等中原地區。

  其次,可以從製作工藝方面入手。在技術交流相對困難的戰國時期,一種工藝從誕生到全國範圍內流行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者根本無法流行到全國,而是僅限於地區內部發展。因此,器物的製作技法也是判斷其地域屬性的一條線索。如果獸首玉帶鉤體現出的某種加工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那麼同樣可以在工藝層面上推導出其原先的出土區域。

  獸首玉帶鉤上最具有特色的工藝,無疑是那個懸有獸面的活環。玉器中使用鏈環的技術,可以追溯至晚商時期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墓葬出土的一件玉羽人。這件玉羽人頭部雕琢了三個相互套嵌的鏈環,鏈環活動的範圍較為有限。至春秋時期則出現了活動較為靈活的鏈環,如江蘇省吳縣通安嚴山王陵出土的一件拱形玉飾,其左側就雕琢一個活環。縱觀戰國至兩漢的玉器,活環並不是一種常見的裝飾技法,這大概和它的製作難度相關,因此可能只有部分地區的工匠掌握此項技術。目前已發現戰國至西漢時期裝飾活環的玉器共計12件,大致集中在楚地及周都地區。

  根據以上兩點的分析,與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相近或相同造型、工藝的帶鉤,相對集中於楚地及周都中原一帶。如果再對獸首玉帶鉤的紋飾及裝飾母題進行討論,並比照相似紋樣的其他帶鉤的出土地點,就又能為判定地域屬性提供新的線索。目前並沒有已知出土的帶鉤同這件獸首玉帶鉤擁有完全一致的紋樣,但是如果將獸首帶鉤的紋飾進行拆解則可以同出土的帶鉤進行關聯性對比。

  震旦博物館收藏的獸首玉帶鉤,其裝飾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鉤首及鉤尾的獸首;2.活環連接的獸面;3.鉤身上側的圓雕螭虎;4.鉤身上滿布的「階梯式連線乳釘紋」。在收集了戰國至西漢出土帶鉤的圖像信息之後,通過比對發現,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同安徽巢湖北頭山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帶鉤有著諸多共同點。北頭山一號墓為西漢初年居巢縣的最高地方長官之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包含玉帶鉤兩件。

  如果將這兩件玉帶鉤的裝飾紋樣進行拆解,會發現其同震旦博物館藏玉帶鉤的裝飾要素高度一致。再加之在北頭山漢墓中亦發現了活環裝飾的玉卮,這也間接說明了對於此地的玉工而言,活環的工藝是已經掌握的裝飾技法。因此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可以認為震旦博物館藏玉帶鉤同巢湖北頭山漢墓出土的玉器在地域屬性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北頭山一號漢墓位於巢湖市內,此地在戰國時期隸屬楚國領地。雖然該墓所處的時代為西漢早期,但是總體來看它深受戰國楚文化的影響。北頭山一號墓的墓葬形制較為特殊,其墓口為台階式,這種樣式在戰國晚期楚墓中較為普遍,此外該墓的槨周填塞白青膏泥,是典型的楚人埋葬風俗。同時,北頭山一號墓出土玉器的紋飾風格、雕刻技法,均與安徽長豐楊公地區戰國晚期楚墓發現的玉器極為相似。

  因此,通過以上造型、工藝及紋飾的分析,震旦博物館藏獸首玉帶鉤應為楚地所產器物。

  獸首玉帶鉤的今生

  震旦博物館所收藏的獸首玉帶鉤,原屬於美國的班氏夫婦(Mr. and Mrs. Richard C. Bull ),由於班氏夫婦歷任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董事,因此此件帶鉤於1962、1978年曾兩次展出於費城大學博物館。除此之外,它也曾在海外知名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中被多次借展,如1963年在克利夫蘭美術館展出;1970年被借展於美國的Asia House Gallery;1975年又前往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

  這件獸首玉帶鉤還見諸於海外的各類出版物中:1950年,倫敦大學著名學者S.霍華德·漢斯福德(S. Howard Hansford)在《中國玉雕》(Chinese Carved Jades)一書中記載了此件帶鉤;而1963年出版的由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Alfred Salmony)所著的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也針對這件文物進行了著錄。曾任東方陶瓷協會會長的瑪麗·特里吉爾(Mary Tregear)也在其所著的《中國藝術》(Chinese Art)一書中有所記述。1983年蘇富比拍賣公司在紐約舉辦班氏夫婦收藏文物拍賣專場,此件玉帶鉤被台灣收藏家購得,因緣際會最終入藏上海震旦博物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