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居住地
2024-10-11 01:16:02
作者: (美)阿什莉·惠蘭斯
通勤讓人頭疼,而且這股趨勢愈演愈烈。美國的平均通勤時間是單程26分鐘,比20世紀80年代增長了20%。一些「通勤超人」上下班單程至少要花90分鐘的時間。[194]我在第二章中已經為大家權衡過利弊。通勤超人們會在高壓且惱人的交通堵塞中消耗數周的生命。在一個研究項目中,一位參與者抱怨說:「每天的通勤是我最討厭的事情之一。我已經開始懼怕這種每日的固定程序了,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我都要為自己加油鼓勁,才有勇氣趕赴這場感覺註定要以失敗收場的戰役。」[195]
通勤指的是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那段空間和時間。[196]通常來說,糟糕的通勤是我們對某種工作和某種家庭的渴望脫節所帶來的副產品。我們渴望位於集中經濟區的好工作,也渴望距離工作地點至少有一段車程的大房子。[197]
我已經討論過了人們對於高薪工作的渴望,以及人們為何傾向於高估薪水和獎金對於幸福的價值。[198]在住房上,對於身份和物質的關注,往往會驅使我們渴望居住在距離工作地點較遠的大房子裡。[199]在這一點上,我們又一次低估了生活和工作之間的脫節帶來的時間損失。
諷刺的是,我們對於某些住房的渴望,是圍繞著經濟上的可承受性來構建的,但實際上,為了省錢而選擇住遠一點導致的長時間通勤,卻讓我們在時間(和幸福)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決定居住地時,絕大多數人關注的是房子如何,而不是房子將會帶來怎樣的生活。[200]
通常情況下,住得更遠時,花同樣的錢買到的房子也更「物超所值」,但即便是這個人盡皆知的說法,也透露著一種以財務為中心的觀點。真實的情況是,無論你通過金錢獲得了什麼實惠,都可能在時間上付出代價。
面對這種決策時,將之重新定義為在房子和時間之間進行權衡,會對你有所幫助。我們來舉一個例子。你可以搬到郊區,花40萬美元買一幢面積250平方米、五間臥室、附帶一個大後院和車庫的房子。通勤的時間是單程75分鐘。或者,你也可以搬到一套面積130平方米、三間臥室、附帶私家車道但沒有車庫和後院的市區的公寓,但這裡有一座步行很短時間就能到達的公園。且價格也是40萬美元。上下班開車10分鐘,也可以選擇騎自行車。
如果搬到市區,付出的金錢相同,但你要失去兩間臥室、一個後院和一間車庫。可是,你也會因此一年多出22天的時間(500多個小時),可以用在通勤之外的事情上——假設你計劃在那裡居住五年的話。因此,在做出購買決定的時候,你要考慮的不是在兩個地點花錢購買幾間臥室,而是多出的兩間臥室、一個後院和一間車庫是否能值得你在未來五年在通勤上耗損110天的生命。你是否願意拿出60個月中的3個月——也就是5%的時間,來換取兩間臥室、一個後院和一間車庫呢?
雖然很多人都期望等到「黃金歲月」[1]到來之後再與通勤訣別,但這個例子與我的研究都表明,我們現在就需要認真考慮告別通勤、選擇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居住或是在離住所更近的地方工作。如果你現在不能搬家,那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至少偶爾在家工作。對於那些每天上下班途中花費約一個小時正常通勤時間的人來說,只需每周在家工作一天,一年就能立馬省下兩天的時間。
我發現,居住地的選擇所牽扯到的,不僅僅是房子的面積和草坪。學區、家庭、伴侶的工作以及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整體偏好,都在這個重大的人生抉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的目的並不是指在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買小一些的房子,或是選一份離家近但薪水低的工作。做這種決定反而挺簡單,也很容易有正確的選擇。
我想要做的是為大家提供足夠的條件,讓大家從以錢換物的偏見中走出來。反之,請從以時間為中心的視角來思考你的選擇。如果短期內你不能在住房選擇上做出明顯積極的轉變,那就可以使用第二章討論的策略,讓通勤變得不那麼痛苦。你可以聽聽你最喜歡的播客、冥想或是為接下來的一天做計劃——甚至可以稍稍破費、偶爾使用拼車服務上下班。
如此一來,當你的人生翻到下一篇章之時,你會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有關居住地和工作地的決定,並且很可能做出一個增加幸福和時間財富的全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