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和金錢

2024-10-11 01:13:58 作者: (美)阿什莉·惠蘭斯

  研究中遇到的幾個能夠代表時間和金錢抉擇的典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妮可是一家大型信用卡公司新上任的經理。她的丈夫托馬斯是一位公務繁忙的公司副總裁。兩個人很少待在同一個城市,好幾年沒能一起度假了。一天,托馬斯收到了一個意外的驚喜:承蒙一位慷慨客戶的好意,他有機會將出差時間延長一周,盡情遊覽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且一切費用全免。這是一個畢生難得的機遇。托馬斯懇求他的妻子:「妮可,求你過來吧,只不過幾天而已。」妮可嘆了口氣,說:「不行呀。我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不能錯過。」於是,托馬斯便與妹妹莉婭共享滑雪之樂,度過了一段兄妹倆眼中「最美好的旅行時光」。

  「五年過去了,他們倆還在拿那段該死的旅行說事,」妮可告訴我說,「而且每次說到這件事,托馬斯都會問我:『妮可,你那次會議的主題是什麼來著?』他還總是自己接話說:『老實說,我都記不得了。真有那麼重要嗎,真的嗎?』」

  

  後來,妮可承認她當時還有沒用完的假期,而且那場會議也是可開可不開的。她的團隊少了她也能應付。但在當時,這場會議對她來說顯得如此重要,她就是覺得自己應該出席。托馬斯和莉婭創造了能夠持續一生的回憶,而妮可那「重要的」工作任務已成過眼雲煙。

  在我最近進行的一次對印度農村的實地考察中,十五歲的烏莎向我解釋了她每天必須做的決定:要麼花時間(用頂在頭上的又大又沉的水瓮)取水和運水,以供家用;要麼去上學。「我必須從水井和池塘里汲水,這每天都要花上幾個小時,搞得我沒空上學。我想當老師,但這些讓我沒空學習的家務,把我的夢想都給扼殺了。如果得不到幫助,我只能過上充滿未知的黑暗和愚昧的貧苦生活。」雖然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與烏莎大不相同,但我採訪過的許多有工作的父母,也在維繫家庭、工作更長的時間還是回學校念書的問題上感受到了類似的壓力。社會需要為世界各地和烏莎一樣的人提供幫助,讓他們感覺自己擁有選擇學校而非家務的時間和保障。

  另一個總是縈繞在我心頭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愛麗絲的第一代大學生。她自食其力地付完了大學學費,從研究助理開始,一路完成博士學業。畢業後,她幸運地拿到了兩份可以算是理想工作的機會。第一份工作能給予她合理的工時、社會資源以及意義和價值。她可以住在老家,享受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她賺不到很多錢,但卻可以通過效力地方政府為社區貢獻自己的技能。第二份工作提供給她的是金錢和名望,需要她搬到所在國家另一邊的新城市。愛麗絲在小城鎮長大,是位郵差的女兒,而這份工作給愛麗絲帶來的機遇,多到超乎她的想像。

  她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二份工作。在當時,這似乎是個想都不用想的選擇。愛麗絲和她八年的伴侶保羅還沒有孩子。這將是一次一生難遇的冒險,而現在的努力工作會在日後帶來豐富的機遇。沒想到的是兩人安頓下來之後保羅卻過得很痛苦。愛麗絲經常旅行,而保羅卻沒有聊以慰藉的工作和朋友。三個月後,他搬回了老家,兩個人也從此分道揚鑣。愛麗絲雖然悲不自勝,但無奈有合約在身。她所能做的,就是繼續工作。

  那年晚些時候,愛麗絲在國外工作時,最要好的閨密誕下了第一個孩子。之後,愛麗絲的一位表親去世了。葬禮與一次出差的時間起了衝突。愛麗絲告訴自己的話與許多人在為工作和金錢犧牲時間時告訴自己的一樣:「沒關係的。我現在這樣做,是為了以後有更多的時間去享樂,我可以等到那時再做彌補。」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前提是明天真的會到來。對於亞當和卡莉來說,事情就並非如此。兩人都是三十多歲,在俄勒岡過著健康、快樂而充實的日子。亞當是位教師,卡莉馬上就要從研究生院畢業。到了周末,兩人會選擇遠足,做好接下來一周的飯菜。亞當正在為他人生第一次馬拉松做準備,而卡莉則剛剛開始接觸戶外攀岩。兩人同住在一間公寓裡,收養了一隻小狗,並開始為婚禮(還有孩子!)攢錢。兩個人都是如此匆忙——忙到根本沒有時間踏上那段他們早已計劃妥當卻總是推遲到明年的夢想公路之旅。

  就在卡莉馬上要畢業時,亞當卻因痙攣和發燒被送進了急診室。這場病看著像是闌尾炎。而亞當和卡莉卻萬萬沒有想到,亞當竟被查出患有晚期胰腺癌,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亞當和卡莉結了婚。卡莉暫停了學業,他們利用亞當化療的間歇開始了一段橫跨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公路旅行兼蜜月假期。在兩人的眾籌平台(GoFundMe)主頁上,卡莉寫道:「我們本以為來日方長,一切都不遲。」

  無論年齡、教育或收入幾何,我們都面對著同樣的現實:沒有人知道我們還剩下多少時日。總有一天,時間流逝殆盡,明天永不再來。這是我在研究時間和金錢問題時的一個最重要的發現:我們不能充分理解,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追逐金錢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場賽跑是沒有盡頭的,你總想力爭得到更多,研究表明,無論已經擁有多少財產,人們仍會追求更多。鑑於時間的寶貴,我們本應將它放在第一位。但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將重點放在了事業上,不斷犧牲更多的時間,換取更多的金錢或更高的效率。

  這麼做,是我們的習慣使然。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就學會了用金錢衡量時間的價值。我們被直白地告知,金錢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資源:時間就是金錢。我們用給予我們快樂的東西去換得經濟上的富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愛麗絲一樣,許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會白白犧牲自己的韶華,以為到了未來再騰出時間享樂也不晚。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如果各位還沒反應過來的話,愛麗絲就是我本人。

  與此同時,那些三四十歲的人卻在追逐著擁有完美的孩子和事業的理想,將個人與婚姻的幸福推遲到了退休。那場洗滌心靈的阿爾卑斯之旅,放到年紀稍長、生活更穩定的時候再赴也不遲。

  就這樣,五十、六十、七十歲的人們繼續埋首工作,年復一年地將人生目標和願望清單里的事項往「明年」推——到頭來卻跟我朋友的父親一樣,光陰耗盡,只落得與沒有用過的機票一起在棺中長眠。

  這聽起來沉重,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我的研究表明,代價真的有這麼慘痛。人們往往過於注重工作和賺錢,對擁有更多和更高質量的時間卻不甚關心。絕大多數人都沒能像珍視金錢一樣珍視時間,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這種對於金錢的關注,對許多群體普遍面臨的壓力、不快及孤獨都起到了加劇作用,也讓我們在金錢和其他領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研究人員一致將這種現象稱為時間匱乏,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現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