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別獨自用餐> 內容製造者是無法外包的

內容製造者是無法外包的

2024-10-10 23:27:41 作者: (美)基思·法拉奇 塔爾·雷茲

  我們已經了解了內容是如何把一個公司推廣出去的。那麼你呢?你擅長什麼?你在推銷的又是什麼?其實你完全可以採用YaYa公司的推廣方式,讓自己在朋友圈內脫穎而出。

  獨特的創新點是保證工作的法寶。

  以前,只要你有手有腳,拿著一張MBA的證書就能大搖大擺地做個公司領導人。今天,MBA的證書只能算是個敲門磚。在當今美國的信息經濟中,我們把競爭優勢按照知識與創新來衡量。這就意味著,當今市場更看重創新能力以及專業知識,而不是單純的競爭力和泛泛的知識面。如果你做的事兒任何人都能做,那他們總能找到出價更低的人來替代你。現在的很多工作機會不都跑去孟加拉和班加羅爾了嗎?不過他們做不到的是將創新能力外包。如果你能不斷提供新奇的點子,以及獨特的思考方式來保證你的公司始終走在行業前沿,那他們肯定不會找人來替代你。

  市場一直急需內容製造者。他們經常得到提升。他們的任務就是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點子。他們經常在各種會議上講話,出現在各類雜誌報紙上。公司,甚至行業內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是行業的名人,出名的原因就是他們在想法上似乎總能快人一步。

  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很簡單:靠專業知識。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我的成功秘訣很簡單:我總能拿到商界最新奇的點子。我會投入其中,跟所有推廣該想法的人近距離接觸,閱讀所有相關資料。之後就取其精華,廣泛宣傳該主意的巨大影響以及如何運用到我所在的行業中。這就是我能創造出的內容。而成為專家也挺簡單:我只不過做了其他專家都會做的事:傳授經驗,把經驗變成文字,跟別人討論。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國化學工業公司。我說服面試官讓我這個文科生加入管理培訓項目,就當做個實驗,看我能不能行。在培訓項目中,只要是之前工作過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比那些手裡只有證書的畢業生高一等。

  靠著我那點兒經驗是沒法在帝國化學工業公司脫穎而出的。不過在培訓的前幾個月,我發現整體質量管理非常流行,每隔幾年總會風靡商界。

  我在閒暇的時候讀了所有的相關資料。於是在工作沒幾個月之後,我主動向領導「貢獻」出我的專家意見,我給自己「創造」了一個組織行為研究領域的背景(所謂的背景只不過是我在大學修過的兩門課而已)。結果,我成了公司里全面質量管理領域的領軍人物。不過事實卻是,我只有在公司里制定規章紀律的時候才感覺自己像個專家。我用我不多的經驗做賭注,去做演講,寫文章,跟商界精英交流。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甚至說服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給我專門開闢一個職位——北美全面質量管理小組的頭兒。

  學習並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得去親自傳授這方面的知識——沒有更好的逼迫自己的方法。我知道的很多優秀的CEO就算沒有相關技能和經驗,也不會輕易對機會說不。相反,他們會把這種情況看作機遇。他們會說:「這個我們能做。」然後再號召員工一起學習。他們大膽嘗試新的東西,而且往往收效甚好。事實上,讀完這本書後,你也可以給當地的社區大學寫本書,內容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以及個人內涵的培養。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跟同學們的交流也會給你更多的想法。

  總而言之,忘記你的工作頭銜(最起碼現在不要被限制住)。從今天開始,你要好好想想,你還需要什麼專業的知識才能給你的朋友圈以及你的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那麼怎麼開始呢?

  方法有簡單的也有難做的,兩個我都嘗試過。簡單的辦法就是找到已經把信息點整合起來的專家,我在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和德勤就是這麼做的。

  當然,難做的是把信息點整合起來。這個過程沒有任何指導可以參照。不過好消息是,創造內容並不是天才的特權,也並不需要天賦異稟。不過就算我覺得靈感不難獲得,但它們也不是源源不斷。相反,我也藉助一些實用的指導、習慣,甚至技巧來獲取靈感。

  這裡有幾條助你成為專家的小貼士。

  1.走到前沿,分析最新的發展趨勢及機會

  遠見能讓你和你的公司隨時應對改變,而創新能給你利用改變的能力。今天創新已經比生產力更為重要,如果不向前走就肯定會後退。如果能早點兒適應改變,提前發現潮流發展方向,並積累相關知識,知道自己所在的行業前景如何,下一個發展方向又是什麼,那麼你就能成為行業內的明星。

  找到那些始終處於行業前沿的人,用你所學到的人際關係發展方法跟他們建立起聯繫。吃頓午飯,訂閱他們的博客(其實能讀的相關資料都得知道)。每天都有上千的人在網上搜集過濾信息,分析後做出自己的預測。這些分析家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下一步革新的動向。現在就上網瀏覽相關信息,那些精心編排的新聞推送的意義就在於此。訂閱雜誌,常買書,跟聰明的人交流。這樣一來,你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就增長了,因而能發現別人看不出來的信息點。

  2.多問一些看起來很蠢的問題

  如果你問的問題別人都沒問過,那麼你得到的答案自然也獨樹一幟。那麼誰會鼓起勇氣問這些看起來愚蠢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所有致力於發展創新的人。iPod的誕生來源於這個問題:「你覺得把你所有的歌都放在一個像隨身聽一樣的小裝置中——這個主意怎麼樣?」「我們為什麼不能馬上看到拍的照片?」——於是立即成像就發展起來了。「人們喜歡吃漢堡和薯條,如果點完就能吃就太好了。」——以麥當勞為代表的速食工業隨即誕生。

  在商界,有時候簡單的想法才能真正指出問題。從電影《飛越未來》(Big)就能看出來。電影中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扮演的小孩時空穿梭變成了大人。有一個場景很是尖銳:湯姆正在參加一個大型玩具公司的董事會,副總裁正在做一個新玩具的介紹,全是用各種數字、圖表來證明新玩具的成功。但是湯姆的孩子心理卻促使他站起來說:「我不覺得這個有多好。」玩具是用來玩的,在這個過程中數字一點兒用都沒有,不好玩就是不好玩。有時候數字也會說謊,各式各樣的PPT展示讓人眼花繚亂,大家都忘記了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這麼多年來,遊戲產業的人都覺得自己身處娛樂行業。那麼我想問:「如果我們所處的是營銷行業呢?」

  3.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才能

  在帝國化學工業公司,我沒有機會也不會與科技控們一決高下。我在發展自己長處的時候會巧妙地避開自己的短處。竅門就是別老是糾結於自己不會的東西,而是把精力放在發展自己的長處上,這樣你的短處也沒那麼明顯了。我建議你在自己的長處上和短處上花的時間應該是八二分。

  4.學無止境

  學得更多,得到更多。所有的內容製造者,或者能提出深刻問題及見解的人都會不停閱讀,他們同樣非常看重自我發展。因此,你的個人成長計劃應該包括讀書看報、聽錄製的課程、每年參加3~5場會議、選修1~2門課,並且跟你所處行業的精英們建立關係。

  5.身體健康

  有研究指出,在下午3左右,因為缺乏睡眠,很多公司的執行官的敏銳性會降到相當於70歲老人的水平。你覺得他們現在還能創新得起來嗎?當然不會。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不過你確實得照顧好自己——身體、頭腦、精神,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雖然我的行程很緊,但我從不會忘記鍛鍊(1周5次)。我每兩個月儘量拿出五天休假(當然還會查收郵件,讀讀書)。我每個月進行一次精神放鬆,哪怕是在當地花一整天冥想。我每周也會做些跟宗教相關的事兒,最常做的是去教堂。正是這些給了我動力來執行瘋狂的「每天24小時」計劃。

  6.做些從沒做過的事兒

  有人請管理專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給出一個能讓人在商界混得更好的建議。他的回答是:「去學小提琴。」不同的經歷會給你不同的思考方式。看看你的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以及感興趣的原因。逐步累積你的創新能力。學些偏門知識,去很少有人去的偏遠地方看看。知道自己所處行業的知識,知道當地市場的行情還不夠,要想保持競爭力,就得跳出舒適區,帶著好奇心探索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7.別泄氣

  我第一封寫給帝國化學工業公司介紹全面質量管理的信一直沒收到回信。甚至直到今天,我也經常被拒絕。如果你想變成創新型人才,想走在行業發展前沿,想脫穎而出,就得習慣一次次碰壁。更殘酷的是,每次你快碰壁的時候總還會有人推你一把。這是你必須承擔的風險。你得記住,無論多大困難,激情總能帶你穿越一切阻礙。改變與挑戰是不間斷的,你必須堅持不懈,投入其中。把注意力放在未來的成果上,永遠觀察著行業最前沿正在發生的事情。

  8.使用新科技

  行業的創新過程急不來。你無須成為一個科技通,不過你得清楚科技會給你所在的行業帶來什麼影響,並且能利用科技為自己服務,雇一個科技控吧,或者培養一個也行。

  9.找到一席之地

  一些小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精準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從而能進行主導。個人也能這麼做。想想你公司的哪幾塊業績不好,然後選擇別人關注最少的那個。

  我以前有個學生在一個新成立的公司工作,工作主要做寵物的周邊產品。他工作不久之後,就發現很多新公司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高額的郵寄費用。對於新公司來講,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不過,當時這個學生的級別也不高,也輪不到他去處理那些分量更重的問題。

  他自己開始了調查,給聯合包裹服務公司,聯邦快遞公司里負責小企業業務的人都打了電話。幾個星期之後,他給公司CEO遞上了一份詳細清單,上面是如何降低公司郵寄費用的建議。CEO很高興。該學生對郵政的了解最終使他成為公司奮發有為的新進員工。而現在他處理的也都是些高級別的問題了。

  10.跟著錢走

  如果沒有相應的回報,那麼創新一點兒價值也沒有。工作的底線就是能掙更多的錢。銷售和資金流動是每一個公司的血液。在商界,不管你的主意多好,如果沒人買單,那它就是毫無價值的。

  真正讓我們感動,讓我們行動的是人的情感。所以,在講述你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情感,讓懷疑你的人明白,一切都有可能:弱者能成為黑馬,巨人有跌倒的時候。

  當今的經濟社會更加看重情感,而不是數字,因此會講故事的人勝算更大。麥可?哈特斯利(Michael Hattersley)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寫道:「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認為商業就是嚴密理性的分析,過不了幾年,電腦就能做得比人更好。大家經常在會議室或者公司走廊上聽到這樣的話:『這些數字代表什麼』『直接跟我說現在的情況就行』『我們得根據手頭的資料做個最適合的決定』。事實是,成功的管理離不開講故事的能力。」

  所以,別再痴迷於工作要點和PPT了。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與獨特之處,下一步就是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把你細細地講述給別人,從而激勵你的朋友,為你的事業成功加油助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