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城市中國> 工作室觀點

工作室觀點

2024-10-09 11:58:36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尋找坐標

  ——王志綱暢談「第三大城市」發展思路(2004的採訪)

  建設「第三大城市」是個了不起的決策,其效應將在未來幾年充分顯示。

  記者: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把佛山建設成為繼廣州、深圳之後第三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決策,最近廣佛地鐵又開始動工興建。佛山下一步如何規劃和發展,成為全市人民甚至是全省人民甚為關注的一件大事。現在各界專家和市民百姓都在獻計獻策,暢談第三大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你對珠三角經濟有比較深的研究,對佛山也相當了解。今天我們專程來採訪你,就是想聽聽你對佛山發展的看法。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王志綱:在最新一期的《新經濟》雜誌上,我和廣東社會科學院院長梁桂全有一次對話,篇幅很長,談論的主題是十六大之後中國的經濟版圖。我認為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問題,從根本上來說要找到一個坐標,有了這個坐標,就好像有了一個衛星定位系統。佛山建設廣東省第三大城市,也應該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定位。

  我與佛山的關係比較密切,記得1993年,佛山市曾經請我去談發展思路,當時我還是新華社記者。我覺得我一個人還不夠,就把中國經濟學界被稱為「京城四少」中的三少——魏傑、李曉西、鍾朋榮等人從北京請來,一起參與了那次演講,大家暢談了對佛山的看法。當時談了些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當時的市委書記鍾光超來陪我們吃飯,我就對鍾光超說,關於佛山的問題,把話說透了,只有兩條路可走:其一,佛山要不想束手就擒,就要對3800平方公里進行整合,形成大佛山,這樣才有前途,佛山的產業資源才會得到有效配置,佛山作為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動機之一,才會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是最符合經濟規律、最符合科學規律的一個辦法;另外一條路,如果你不整合,你就只能龜縮在77平方公里的「佛山鎮」裡面,成為「佛山鎮」的「鎮長」,好像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群雄四起,各自為政,周天子成了個孤家寡人。事實上,在當時整個中國都是這樣一種情況。各路「諸侯」都在進行公關開路、跑「部」前進,使盡渾身解數,拼命施展手段。縣不滿足,要求市;市不滿足,要求副地級市,現在又要求地級市。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資源的極大浪費。舉個例子,一個地級市好不容易辦了所大學,但是吃不飽,因為它下面的縣級市竟然也要辦大學;一個地級市好不容易搞個體育中心,下面的縣級市也要搞。也就是在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中了很多重複建設的項目,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效益發揮不了。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發揮作用的並不是經濟規律,這是行政割據造成的。隨後的局面,現在大家看得很清楚了,各自規劃,互相惡性競爭,大而全,小而全,每個城市都想把自己搞成大城市,搞成中心城市,絲毫不考慮整體利益。從小圈子來看,這樣做也許會取得一時的利益,但是從整體來看,這和經濟發展規律是背道而馳的。

  這些話說得比較嚴厲,但這是事實。從珠江三角洲目前的情況來看,也是這樣,所以要整合。整合的時候誰來領頭,必須要考慮行政的隸屬和歷史的傳承。整合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更好的方案。什麼是更好的?無非三個標準:一是代價最小,二是符合發展規律,三是能可持續發展。

  回過頭看這一二十年的發展,再來評價廣東省委、省政府對佛山進行重新整合、建設第三大城市的決策,就覺得下這個決心非常了不起,它的效應將在未來幾年得到充分的展現。

  城市化是世界潮流,必須整合各路「諸侯」,組成「聯合艦隊」

  記者:現在有些人還是不十分理解,為什麼要把佛山建設成為一個大城市,原來分散的多個中小城市不好嗎?最近看到你的不少文章,都談到城市化的問題。你怎麼來詮釋廣東省委、省政府把佛山建設成為第三大城市的戰略思路?

  王志綱:我最近寫了一些文章談城市經營和經營城市。今後的競爭,可以理解為城市與城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大都市的競爭。換句話說,你這個區域有沒有世界級的城市,決定你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

  中國經濟版圖上現在出現了三個大城市群:第一個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國際上已經把它列為世界上正在興起的第六大城市群。它包括了上海、浙江、江蘇的15個大中城市大約7000萬人口;第二個城市帶就是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大北京都市圈,包括了大約4000萬人口;第三個是珠三角經濟圈,即以粵港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區,輻射4000萬人口的城市圈。

  根據城市化規律,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0%的時候,城市化便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36%,廣東更高,可能已經達到了50%,顯然早已處在了一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

  城市文明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世界上的大城市和城市帶都是工業化的結果。在國際上,城市化總是和工業化同步的,但在中國卻出現了一個今古奇觀:城市化率36%,而工業化率卻接近50%。為什麼中國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這個原因,就可以從佛山、從珠三角的發展歷程上來找。改革開放以後,珠三角的工業化首先從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當時的思路是控制大城市,發展小城鎮,這是權益之計,為的是讓農民離土不離鄉。

  現在回頭看看,這一政策付出的代價很大,到處都是小城鎮,每個小城鎮看上去發展得都不錯,但是從工業化的角度來看,不經濟。比如一個一萬人的工廠,如果進行集約化經營,本來100畝地就可以布置生產了,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一萬名工人可能分布在一萬畝的土地上,付出的代價是驚人的:城鎮沒有規劃,工業沿著馬路分布,最後的結果是資源的極大浪費,污染無法治理。另外一點,你怎麼設想把現代文明傳遞到如此分散的十里八村?現在講「五通一平」,都要通到十里八村,將耗散多少資源?

  現在這些問題開始顯示出來,傳統的鄉鎮企業開始走不動了,因為它違背了現代工業的發展規律。現在但凡成功的,都必須要走規模化、集聚化的道路。譬如美的、鷹牌都是這樣,小打小鬧不行了。而且大的企業必然要向大城市靠攏,例如三水的健力寶,為什麼要把總部搬到廣州?道理很簡單,不搬到廣州,人才不去三水,信息也不靈便。中山的樂百氏也把總部搬到廣州,溫州很多大企業把總部搬到了上海。城市不是一個辦工廠的地方,但它是工業化的一個孵化器,提供了工業化所需要的信息平台和大腦平台。

  從經濟學上看,城市化和工業化應該對稱發展。珠江三角洲包括佛山,現在工業化很高,而城市化不夠,小城鎮過多過濫,大城市不足。這就需要加以整合、梳理,廣東省確定在佛山建設第三大城市,意義也在這裡。這裡還包含一個問題,一旦城市化水平提速,勢必會形成城市與城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合關係。注意,不是競爭關係,而是競合關係。這時候的經濟發展以城市群的競合為特點。

  記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佛山建設第三大城市,是整個珠三角城市化變革中的一步,應該放到整個珠三角經濟圈中來評價其意義?

  王志綱:不錯。佛山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農業時代搞桑基魚塘,是廣東農業文明的代表;後來鄉鎮企業一馬當先,民營經濟一枝獨秀,也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代表。我總結廣東經濟前一二十年的發展,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成功。因為廣東人有千百年來受商品經濟薰陶的文化傳統,一旦放開之後,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然地成長起來。這就形成了一個「弱勢的政府,強大的市場力量」。在改革開放的早期,首先是要「放活」,這樣做是對的,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但是,發展到今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這兩隻手都要發揮作用才行了。1992年我作為新華社記者到上海採訪,回來之後寫了一篇報導《華東歸來看廣東》,當時我對珠江三角洲提出了5條警告,十年後回過頭去看,全部不幸而言中。當時我認為,上海肯定要崛起,華東要崛起,而珠江三角洲如果繼續「無為而治」,就會被長江三角洲超越。

  現在長江三角洲為何崛起,大上海為何能夠引領中國?就是因為上海把自己放在整個華東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來進行打造。上海這些年的發展,在如何處理協調與周邊區域的經濟分工、生產力配置、城市功能的定位上,有許多值得珠三角思考的地方。比如說它的城市定位非常清晰,輻射半徑非常廣泛。上海整個城市規劃根據車程製造了四個半徑的區域概念,把整個長江三角洲都給規划進來,7000萬人口都給覆蓋了。現在長三角15個大中城市自覺地以上海為龍頭,合力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對比一下,廣東自己一個省內,甚至有些一個市內,還打來打去,尿不到一個壺裡。

  長三角和珠三角,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兩個發動機。現在長三角越來越強勁,珠三角要繼續保持勢頭,必須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在大的層面上,如何實現粵港一體化,當然這裡面很多政策要中央來定;二是在中的層面上,廣東自己可以有大手筆,比如整合佛山,建設第三大城市的構想,就是非常有氣魄的、了不起的一個決策,早就該這樣做了。它將使珠三角東西兩翼得到均衡發展,同時也是符合國際趨勢和發展潮流的;三是在微觀層面上,對無序的城鎮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資源共享,比如建設廣佛地鐵,就可以使佛山更好地利用廣州的資源。

  總體來講,在世界格局下來審視中國,審視珠三角,審視佛山,我們會看到,今後的競爭,就是城市群的競爭,必須要組織聯合艦隊,不能再各自為陣。對比華東經濟圈,現在華南經濟圈的整體規劃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珠三角急需有一個強勢力量來整合各路諸侯。

  與廣州差異化互補,創造佛山產業的「第三義大利模式」

  記者:那麼,如何擺正佛山和廣州的關係?

  王志綱: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想得不是很清楚,就是廣州和佛山這兩個大城市靠得太近了。本來從區位上看,廣東的第三大城市,可能放在江門一帶地理位置更適合。但是,權衡產業基礎和各方面的條件,選擇佛山也是有道理的。而佛山和廣州太近,怎麼處理好兩大城市之間的關係,值得思考。我覺得對佛山來說,離廣州這麼近,有利有弊。廣州現在也在打造大廣州的概念,今後通道一打通,廣州的輻射和觸角會延伸到佛山,佛山的一些消費,有可能跑到廣州去,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換一個角度,佛山本身有自己的產業優勢,可以依託廣州的信息資源和大腦資源,形成與廣州差異化的互補關係。佛山的很多產業,比如陶瓷、家電、花卉、家私、紡織、鋁型材等等,是廣州不具備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國際上有一種經濟形態,稱之為「第三義大利模式」。義大利的經濟分為三種模式,其一是北部以都靈為代表的現代化工業;其二是南部以西西里為代表的比較窮的農業經濟;其三就是中部的所謂的「第三義大利模式」,它就是生產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傳統的產品,比如皮具、家具、陶瓷等等,但因為非常有特色,水平很高,結果賺很多錢。我覺得佛山的產業,就有點類似於「第三義大利模式」,這些產業有很深的文化傳承,今後佛山的經濟形態,就應該發展這些有特色的地緣性的產業。而這些產業,又需要在一個大平台上來進行整合,統一品牌,向外擴張,產生聚集效應,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比如最近成功舉辦的陶博會,就不要石灣、南莊兩家打架,造成資源的耗散,而應該形成一個拳頭,一致對外。

  城市經營按五個步驟進行,佛山不要洗掉自己的「茶垢」

  記者:具體來講,你認為佛山這個第三大城市應該怎麼來規劃和建設?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王志綱:我覺得,佛山建設廣東第三大城市,既是一個機會,但也面臨著挑戰。省里的決策是一個了不起的行動,但怎麼落實,怎麼來經營和打理大佛山,如何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是個大學問,要講究方法。佛山的領導者,干好了會成為廣東發展史上的一大功臣,搞不好就會被千夫所指。而在方法論上,戰略高於一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首先要解決「務虛」的問題,也就是戰略問題。按照現代城市經營的理念,可以分五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是明確城市的定位定性,也就是先搞清楚佛山與左鄰右舍的關係,在確定自己的定位定性時,既要體現差異性,又要有前瞻性;第二步是制定城市的發展戰略,必須先確定戰略,再去指導空間布局,這個次序不能顛倒;第三步是對產業要素進行梳理和整合,包括顯形的產業要素和隱形的產業要素都要重新梳理和整合;第四步才是進行城市的空間規劃,也就是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劃分、交通規劃等等;最後,是城市形象的打造和城市形象的宣傳推廣。

  這裡,我特別想提醒一下佛山的決策者,在對佛山進行定位的時候,要吃好祖宗飯。我講一個故事:一個老太太有一個祖傳的紫砂壺,有個老外看見後,想用1000元買下,老太太聽說後非常高興,為了讓紫砂壺看上去更漂亮,她把紫砂壺洗得乾乾淨淨,再拿去找老外,結果老外一看,說我要的不是這個,這個10塊錢我也不買,我要買的是那個有茶垢的紫砂壺。

  我想說的就是,一個城市好比就是一個紫砂壺,它有三個形態。第一個形態是城市的經濟形態。第二個形態是城市的文化形態,也就是「茶垢」。這是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東西,洗掉就沒有了,我很擔心在大佛山的建設過程中,把「茶垢」給洗掉了。佛山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佛山也罷,南海也罷,順德也罷,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典型代表,地位非同一般。佛山的南風古灶,康有為、李小龍、黃飛鴻,還有很多很多這些東西,可以說是珍珠遍地,是這個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城市的第三個形態才是空間形態,就是城市空間的規劃設計。現在我們一些城市通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經過對城市的定性定位,沒有戰略的思考,一上來就進行空間的規劃,官員在自己的任上,熱衷於搞一些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像什麼亮燈工程、綠化工程、美化工程等等,看上去好看,但是留下很多後遺症,把資源糟蹋掉了,而且給後任丟下一大堆的包袱。

  現在長江三角洲的很多城市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寧波、紹興等市請我們在做顧問,他們就說,現在要「先策劃,後規劃」,非常注重城市的定位分析和戰略規劃。

  為佛山定位首先要「挖地三尺」,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記者:你對佛山也比較了解,因此我們很想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讓你來經營佛山,你首先給佛山一個什麼樣的定位?

  王志綱:如果我去經營佛山(笑),我恐怕首先得挖地三尺,搞清楚「我(佛山)是誰」,下一步才是「我(佛山)要到哪裡去」。回答這個問題,要用科學、辯證、動態的觀點來進行研究,眼界要非常開闊。佛山現在搞第三大城市,只是個概念性的東西,佛山是誰還沒有搞清楚,第三大城市怎麼建設?佛山的定位,不能局限於佛山談佛山,應該放開眼界,從珠江三角洲看佛山,從華南看佛山,從廣東看佛山,從中國看佛山,從世界看佛山,這就是坐標定位,找自己的坐標,找自己的功能定位,找產業的定位。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後,佛山怎麼發展,脈胳就清楚了。

  記者:佛山現在也正在考慮城市定位,據說準備邀請一些專家對佛山重新進行規劃。

  王志綱:這裡我要忠告一句:專家的話要聽,但不能全聽專家的。什麼是專家?唯其片面才叫專家。城市經營是個系統工程,某一方面的專家是不能勝任的,專家們往住會各執一端、不及其餘。所以,要用戰略家來整合專家。市委書記、市長就應該是這樣的戰略家,好像是一個樂隊的總指揮,專家就像樂隊的小提琴手、大提琴手,不能因為專家是一個優秀的提琴手,就把指揮的任務也交給他。正確的做法是要首先制訂出發展戰略以後,才讓各方面的規劃專家出場。當然,當總指揮的市委書記、市長也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能錯位,不能為了出風頭,自己去當提琴手,自己去搞城市規劃。

  記者:現在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已經很大,土地資源也非常緊張,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佛山建設第三大城市,城市化的道路應該怎麼走?

  王志綱:人多對城市化發展是件好事,看一下泰國、韓國、日本就明白了。例如韓國,總人口5000多萬,漢城—釜山一帶就有2000多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5;日本就更不用說了,東京—橫濱城市帶,總人口4000多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3。人口多在城市化過程中並不是壞事,關鍵是用什麼辦法進行整合,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和布局,科學安排產業結構,有效地建立城市立體交通。在日本,很多人在東京上班,家在東京200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有高速鐵路,半小時,最多一小時就可以回家。

  佛山建設大城市,在這樣密集的人口情況下,怎麼做到不阻塞,交通戰略規劃、交通網絡規劃要走在前面,我認為解決的最好辦法是發展公共運輸,這是世界大城市最成熟的經驗。而公共運輸中,最有效的又是軌道交通。修建廣佛地鐵,就是正確的思路。

  廣佛、港深共同擔起華南經濟圈重任,佛山整合成功意義深遠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對於佛山建設第三大城市,你認為前景如何?

  王志綱:還是要把佛山放到整個珠江三角洲的格局下,來考量下一步的發展。對於珠三角的發展,我有三句話:其一,珠三角繼續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其二,珠三角如果不上一個台階,不上一個層次,顯然不是長三角的對手;其三,珠三角的出路何在?我過去總結廣東人,是「敏於行而拙于思」。在起步的時候,能夠沒有思想的束縛,敢幹、實幹,這是廣東人的優勢,但發展到今天,光有這已經遠遠不夠了,廣東人要繼續「敏於行」,同時也要「勤于思」。就是要考慮戰略問題,要能務虛,有宏觀意識、全局觀念,過去那種弱勢政府、弱勢戰略、弱勢宏觀、弱勢理論的局面要改變,要強化起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還是有著輝煌的明天的。

  具體點講,我覺得整個珠三角,必須要和香港抱成一團來發展,我提出的是要把香港變成「珠三角的浦東」。而未來,有可能形成這樣的格局,就是在珠江三角洲形成兩極,一極是大廣州和大佛山,一極是大香港和大深圳,共同挑起整個華南經濟圈的擔子。這裡面,就是兩大課題,一個是粵港一體化,二是大佛山的重新整合。粵港一體化涉及到中央的政策。而佛山如果能夠整合成功,將是一件意義深遠的重大探索,甚至會對今後整個中國行政體制的變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產生重大的影響。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