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奏議類下編三
2024-10-09 08:22:45
作者: (清)姚鼐
策略一
蘇子瞻
臣聞天下治、亂,皆有常勢,是以天下雖亂,而聖人以為無難者,其應之有術也。水旱盜賊,人民流離,是安之而已也;亂臣割據,四分五裂,是伐之而已也;權臣專制,擅作威福,是誅之而已也;四夷交侵,邊鄙不寧,是攘之而已也。凡此數者,其於害民蠹國為不少矣,然其所以為害者有狀,是故其所以救之者有方也。
天下之患,莫大於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亂也。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有可憂之勢而無可憂之形,此其有未測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盜賊、人民流離之禍,而咨嗟怨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亂臣割據、四分五裂之憂,而休養生息,常若不足於用;非有權臣專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親;非有四夷交侵、邊鄙不寧之災,而中國皇皇,常有外憂:此臣所以大惑也。今夫醫之治病,切脈觀色,聽其聲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此熱也,或曰此寒熱之相搏也,及其他無不可為者。今且有人恍然而不樂,問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則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測者矣。其言語、飲食、起居、動作,固無以異於常人,此庸醫之所以為無足憂,而扁鵲、倉公之所以望而驚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則其所以治之者,固非鹵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遺文,補葺漢、唐之故事,以為區區之論,可以濟世,不已疏乎?方今之勢,苟不能滌盪振刷,而卓然有所立,未見其可也。
臣嘗觀西漢之衰,其君皆非有暴鷙淫虐之行,特以怠惰弛廢,溺於晏安,畏期月之勞,而忘千載之患,是以日趨於亡而不自知也。天君者,天也,仲尼贊《易》,稱天之德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此觀之,天之所以剛健而不屈者,以其動而不息也。惟其動而不息,是以萬物雜然各得其職而不亂,其光為日月,其文為星辰,其威為雷霆,其澤為雨露,皆生於動者也。使天而不知其動,則其塊然者將腐壞而不能自持,況能以御萬物哉!苟天子一日赫然奮其剛明之威,使天下明知人主欲有所立,則智者願效其謀,勇者樂致其死,縱橫顛倒,無所施而不可。苟人主不先自斷於中,群臣雖有伊、呂、稷、契,無如之何。故臣特以人主自斷而欲有所立為先,而後論所以為立之要雲。
策略四
蘇子瞻
天子與執政之大臣,既已相得而無疑,可以盡其所懷,直己而行道,則夫當今之所宜先者,莫如破庸人之論,以開功名之門,而後天下可為也。
夫治天下譬如治水,方其奔沖潰決、騰湧漂蕩而不可禁也,雖欲盡人力之所至,以求殺其尺寸之勢而不可得;及其既衰且退也,駸駸乎若不足以終日。故夫善治水者,不惟有難殺之憂,而又有易衰之患。導之有方,決之有漸,疏其故而納其新,使不至於壅閼腐敗而無用。嗟夫!人知江河之有水患也,而以為沼沚之可以無憂,是烏知舟楫灌溉之利哉!夫天下未平,英雄豪傑之士,務以其所長,角奔而爭利,惟恐天下一日無事也。是以人人各盡其材,雖不肖者亦自淬厲而不至於怠廢。故其勇者相吞,智者相賊,使天下不安其生。為天下者,知夫大亂之本,起於智勇之士,爭利而無厭,是故天下既平,則削去其具,抑遠天下剛健好名之士,而獎用柔懦謹畏之人,不過數十年,天下靡然無復往時之喜事也。於是能者不自憤發,而無以見其能;不能者益以弛廢而無用。當是之時,人君欲有所為,而左右前後,皆無足使者,是以綱紀日壞而不自知,此其為患,豈特英雄豪傑之士,趦趄而已哉?聖人則不然,當其久安於逸樂也,則以術起之,使天下之心,翹翹然常喜於為善,是故能安而不衰。且夫人君之所恃以為天下者,天下皆為而己不為。夫使天下皆為而己不為者,開其利害之端,而辨其榮辱之等,使之踴躍奔走,皆為我役而不自知,夫是以坐而收其功也。如使天下皆欲不為而得,則天子誰與共天下哉?今者治平之日久矣,天下之患,正在此也。臣故曰破庸人之論,開功名之門,而後天下可為也。
今夫庸人之論有二:其上之人務為寬深不測之量,而下之士好言中庸之道。此二者,皆庸人相與議論,舉先賢之言,而獵取其近似者,以自解說其無能而已矣。夫寬深不測之量,古人所以臨大事而不亂,有以鎮世俗之躁,蓋非以隔絕上下之情,養尊而自安也。譽之則勸,非之則沮,聞善則喜,見惡則怒,此三代聖人之所共也,而後之君子必曰譽之不勸,非之不沮,聞善不喜,見惡不怒,斯以為不測之量,不已過乎!夫有勸有沮,有喜有怒,然後有間而可入;有間而可入,然後智者得為之謀,才者得為之用。後之君子,務為無間,夫天下誰能入之?
古之所謂中庸者,盡萬物之理而不過,故亦曰皇極。夫極,盡也。後之所謂中庸者,循循焉為眾人之所能為,斯以為中庸矣,此孔子、孟子之謂鄉原也。「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曰古之人」,「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謂其近於中庸而非,故曰「德之賊也」。孔子、孟子惡鄉原之賊夫德也,欲得狂者而見之,狂者又不可得見,欲得狷者而見之,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今日之患,惟不取於狂者狷者,皆取於鄉原,是以若此靡靡不立也。孔子,子思之所從受中庸者也;孟子,子思之所授以中庸者也,然皆欲得狂者狷者而與之。然則淬厲天下,而作其怠惰,莫如狂者狷者之賢也。臣故曰破庸人之論,開功名之門,而後天下可為也。東坡策論,其筆勢多取於《莊子?外篇》。
策略五
蘇子瞻
臣聞天子者,以其一身寄之乎巍巍之上,以其一心運之乎茫茫之中,安而為泰山,危而為累卵,其間不容毫釐。是故古之聖人不恃其有可畏之資,而恃其有可愛之實;不恃其有不可拔之勢,而恃其有不忍叛之心。何則?其所居者,天下之至危也。天子恃公卿以有其天下,公卿大夫士以至於民轉相屬也,以有其富貴。苟不得其心,而欲羈之以區區之名,控之以不足恃之勢者,其平居無事,猶有以相制,一旦有急,是皆行道之人,掉臂而去,尚安得而用之!古之失天下者,皆非一日之故,其君臣之歡,去已久矣,適會其變,是以一散而不可復收。方其未也,天子甚尊,大夫士甚賤,奔走萬里,無敢後先,儼然南面以臨其臣曰:「天何言哉!」百官俯首就位,斂足而退,兢兢惟恐有罪。群臣相率為苟安之計,賢者既無所施其才,而愚者亦有所容其不肖,舉天下之事,聽其自為而已。及乎事出於非常,變起於不測,視天下莫與同其患,雖欲分國以與人而且不及矣。秦二世、唐德宗蓋用此術,以至於顛沛而不悟,豈不悲哉!
天下者,器也;天子者,有此器者也。器久不用而置諸篋笥,則器與人不相習,是以扞格而難操。良工者,使手習知其器,而器亦習知其手,手與器相信而不相疑,夫是故所為而成也。天下之患,非經營禍亂之足憂,而養安無事之可畏。何者?懼其一旦至於扞格而難操也。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厲其百官,撫摩其人民,為之朝聘、會同、燕享,以交諸侯之歡;歲時月朔,致民讀法飲酒蠟臘,以遂萬民之情;有大事,自庶人以上,皆得至於外朝以盡其詞。猶以為未也,而五載一巡狩,朝諸侯於方岳之下,親見其耆老賢士大夫,以周知天下之風俗。凡此者,非以為苟勞而已,將以馴致服習天下之心,使不至於扞格而難操也。及至後世,壞先王之法,安於逸樂而惡聞其過,是以養尊而自高,務為深嚴,使天下拱手,以貌相承而心不服。其腐儒老生又出而為之說曰:「天子不可以妄有言也,吏且書之,後世且以為譏。」使其君臣相視而不相知,如此,則偶人而已矣。天下之心既已去,而倀倀焉抱其空器,不知英雄豪傑已議其後。臣嘗觀西漢之初,高祖創業之際,事變之興亦已繁矣,而高祖以項氏創殘之餘,與信、布之徒爭馳於中原。此六七公者,皆以絕人之姿,據有土地、甲兵之眾,其勢足以為亂,然天下終以不搖,卒定於漢。傳十數世矣,而至於元、成、哀、平,四夷向風,兵革不試,而王莽一豎子乃舉而移之,不用寸兵尺鐵,而天下屏息,莫敢或爭。此其故何也?創業之君,出於布衣,其大臣將相,皆有握手之歡,凡在朝廷者,皆有嘗試擠掇,以知其才之短長,彼其視天下如一身,苟有疾痛,其手足不期而自救。當此之時,雖有近憂而無遠患。及其子孫,生於深宮之中,而狃於富貴之勢,尊卑闊絕而上下之情疏,禮節繁多而君臣之義薄,是故不為近憂,而常為遠患。及其一旦,固已不可救矣。聖人知其然,是以去苛禮而務至誠,黜虛名而求實效,不愛高位重祿,以致山林之士,而欲聞切直不隱之言者,凡皆以通上下之情也。昔我太祖、太宗,既有天下,法令簡約,不為崖岸,當時大臣將相,皆得從容終日,歡如平生;下至士、庶人,亦得以自效。故天下稱其言至今,非有文采緣飾,而開心見誠,有以入人之深者。此英主之奇術,御天下之大權也。
方今治平之日久矣,臣愚以為宜日新盛德,以激昂天下久安怠惰之氣,故陳其五事,以備採擇。其一曰:將相之臣,天子所恃以為治者,宜日夜召論天下之大計,且以熟觀其為人。其二曰:太守刺史,天子所寄以遠方之民者,其罷歸,皆當問其所以為政,民情風俗之所安,亦以揣知其才之所堪。其三曰:左右扈從、侍讀、侍講之人,本以論說古今興衰之大要,非以應故事備數而已,經籍之外,苟有以訪之,無傷也。其四曰:吏民上書,苟小有可觀者,宜皆召問優遊,以養其敢言之氣。其五曰:天下之吏,自一命以上,雖其至賤,無以自通於朝廷,然人主之為,豈有所不可哉!察其善者,卒然召見之,使不知其所從來。如此,則遠方之賤吏,亦務自激發為善,不以位卑祿薄,無由自通於上,而不修飾;使天下習知天子樂善親賢恤民之心,孜孜不倦。如此,翕然皆有所感發,知愛於君,而不可與為不善;亦將賢人眾多,而奸吏衰少,刑法之外,有以大慰天下之心焉耳。按:此篇立論極善,而文不免於冗長,此東坡少年體有未成處。
決壅蔽
蘇子瞻
所貴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訴而無冤,不謁而得其所欲,此堯、舜之盛也。其次不能無訴,訴而必見察;不能無謁,謁而必見省。使遠方之賤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識官府之難,而後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兩手而已。疾痛疴癢動於百體之中,雖其甚微,不足以為患,而手隨至。夫手之至,豈其一一而聽之心哉?心之所以素愛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素聽於心者熟,是故不待使命而卒然以自至。聖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眾,四海之廣,使其關節脈理相通為一,叩之而必聞,觸之而必應。夫是以天下司使為一身,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訴其冤,如訴之於天;有不得已而謁其所欲,如謁之於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詳悉,而付之於胥吏。故凡賄賂先至者,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至於故常之事,人之所當得而無疑者,莫不務為留滯,以待請屬。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為瑕,所欲與者,雖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為解,故小人以法為奸。
今夫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職,不待教令而辦,四方之賓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事至纖悉,莫不盡舉,而人不以為煩。蓋史之所記,麻思還冀州,請於猛。猛曰:「速裝,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關,郡縣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無留事者,至於纖悉,莫不皆然。苻堅以戎狄之種,至為霸王,兵強國富,垂及昇平者,猛之所為,固宜其然也。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顧私,而府史之屬,招權鬻法,長吏心知而不問,以為當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權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勵精。省事莫如任人,勵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謂至繁,天下之事,關於其中,訴者之多,而謁者之眾,莫如中書與三司。天下之事,分於百官,而中書聽其治要;郡縣錢幣,制於轉運使,而三司受其會計,此宜若不至於繁多。然中書不待奏課以定其黜陟,而關與其事,則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贏虛,至於毫毛,以繩郡縣,則是不任轉運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聖王,愛日以求治,辨色而視朝,苟少安焉,而至於日出,則終日為之不給。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廢一事,一月則可知也,一歲則事之積者不可勝數矣。欲事之無繁,則必勞於始而逸於終。晨興而晏罷,天子未退,則宰相不敢歸安於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則百官莫不震悚,盡力於王事而不敢宴遊。如此,則纖悉隱微,莫不舉矣。天子求治之勤過於先王,而議者不稱王季之晏朝,而稱舜之無為;不論文王之日昃,而論始皇之量書。此何以率天下之怠耶!臣故曰勵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
無沮善
蘇子瞻
昔者先王之為天下,必使天下欣欣然常有無窮之心,力行不倦,而無
自棄之意。夫惟自棄之人,則其為惡也甚毒而不可解,是以聖人畏之,設為高位重祿以待能者,使天下皆得踴躍自奮,扳援而來。惟其才之不逮,力之不足,是以終不能至於其間,而非聖人塞其門、絕其途也。夫然,故一介之賤吏,閭閻之匹夫,莫不奔走於善,至於老死而不知休息,此聖人以術驅之也。天下苟有甚惡而不可忍也,聖人既已絕之,則屏之遠方,終身不齒。此非獨不仁也,以為既已絕之,彼將一旦肆其忿毒,以殘害吾民。是故絕之則不用,用之則不絕;既已絕之,又復用之,則是驅之於不善,而又假之以其具也。無所望而為善,無所愛惜而不為惡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以無所望之人,而責其為善;以無所愛惜之人,而求其不為惡,又付之以人民,則天下知其不可也。
世之賢者,何常之有?或出於賈豎賤人,甚者至於盜賊,往往而是;而儒生貴族,世之所望為君子者,或至於放肆不軌,小民之所不若。聖人知其然,是故不逆定於其始進之時,而徐觀其所試之效,使天下無必得之由,亦無必不可得之道。天下知其不可必得也,然後勉強於功名,而不敢僥倖;知其不至於必不可得而可勉也,然後有以自慰其心,久而不懈。嗟夫!聖人之所以鼓舞天下之人,日化而不自知者,此其為術歟!
後之為政者則不然:與人以必得,而絕之以必不可得,此其意以為進賢而退不肖。然天下之弊,莫甚於此!今夫制策之及等,進士之高第,皆以一日之間而決取終身之富貴,此雖一時之文詞,而未知其臨事之能否,則其用之不已太遽乎?
天下有用人而絕之者三:州縣之吏,苟非有大過而不可復用,則其他犯法皆可使竭力為善以自贖。而今世之法,一陷於罪戾則終身不遷,使之不自聊賴而疾視其民,肆意妄行而無所顧惜。此其初未必小人也,不幸而陷於其中,途窮而無所入,則遂以自棄。府史賤吏,為國者知其不可闕也,是故歲久則補以外官,以其所從來之卑也,而限其所至,則其中雖有出群之才,終亦不得齒於士大夫之列。夫人出身而仕者,將以求貴也,貴不可得而至矣,則將惟富之求,此其勢然也。如是,則雖至於鞭笞戮辱,而不足以禁其貪。今夫此二者,苟不可以遂棄,則宜有以少假之也。入資而仕者,皆得補郡縣之吏,彼知其終不得遷,亦將逞其一時之欲,無所不至。夫此誠不可以遷也,則是用之之過而已。臣故曰絕之則不用,用之則不絕,此三者之謂也。
省費用
蘇子瞻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於其廷,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之時,關市無征,山澤不禁,取於民者不過十一,而財有餘。及其衰也,內食千里之租,外收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於用。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哉?人君之於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易也。
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於十金之中,寬然而有餘。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不給,不知罪其用之不節,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豈能寒而不衣、飢而不食乎?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何以異此!國家創業之初,四方割據,中國之地至狹也,然歲歲出師,以誅討僭亂之國,南取荊楚,西平巴蜀,而東下並潞,其費用之眾,又百倍於今可知也。然天下之士,未嘗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則亦甚惑矣!
夫為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計,則可以九年無飢也。歲之所入,足用而有餘,是以九年之蓄,常間而無用,卒有水旱之變,盜賊之憂,則官可以自辦而民不知。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災,地不能使之貧,四夷、盜賊不能使之困,此萬世之計也。而其不能者,一歲之入,才足以為一歲之出;天下之產,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雖不至於虐取其民,有急則不免於厚賦。故其國可靜而不可動,可逸而不可勞,此亦一時之計也。至於最下而無謀者,量出以為入,用之不給,則取之益多,天下宴然無大患難,而盡用衰世苟且之法,不知有急則將何以加之,此所謂不終月之計也。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關有徵,市有租,鹽鐵有榷,酒有課,茶有算,則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盡用矣。譬之於人,其少壯之時,豐健勇武,然後可以望其無疾,以至於壽考;今未至於五六十,而衰老之候,具見而無遺,若八九十者,將何以待其後耶?然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以廣求利之門;且人而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者矣。臣不能盡知,請舉其所聞,而其餘可以類求焉。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三歲而郊,郊而赦,赦而賞,此縣官有不得已者;天下吏士數日而待賜,此誠不可以卒去。至於大吏,所謂股肱耳目,與縣官同其憂樂者,此豈亦不得已而有所畏耶?天子有七廟,今又飾老、佛之宮而為之祠,固已過矣,又使大臣以使領之,歲給以巨萬計,此何為者也!天下之吏,為不少矣,將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使濱河州郡之吏親行其災,而責之以救災之術,顧為都水監。夫四方之水患,豈其一人坐籌於京師而盡其利害?天下有轉運使足矣,今江淮之間,又有發運,祿賜之厚,徒兵之眾,其為費豈勝計哉!蓋嘗聞之,里有畜馬者,患牧人欺之而盜其芻菽也,又使一人焉為之廄長,廄長立而馬益癯。今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臣以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釐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釐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蓄材用
蘇子瞻
夫今之所患兵弱而不振者,豈士卒寡少而不足使與?器械鈍弊而不足用與?抑為城郭不足守與?廩食不足給與?此數者皆非也。然所以弱而不振,則是無材用也。
天下未嘗無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古之聖人,以無益之名而致天下之實,以可見之實而較天下之虛名,二者相為用而不可廢。是故其始也,天下莫不紛然奔走從事於其間,而要之以其終,不肖者無以欺其上。此無他,先名而後實也。不先其名,而惟實之求,則來者寡;來者寡,則不可以有所擇。以一旦之急,而用不擇之人,則是不先名之過也。天子之所向,天下之所奔也。今夫孫、吳之書,其讀之者,未必能戰也;多言之士,喜論兵者,未必能用也;進之以武舉,試之以騎射,天下之奇才,未必至也。然將以求天下之實,則非此三者不可以致,以為未必然而棄之,則是其必然者終不可得而見也。往者西師之興,其先也,惟不以虛名多致天下之才而擇之,以待一旦之用,故其兵興之際,四顧惶惑而不知所措。於是設武舉,購方略,收勇悍之士,而開猖狂之言,不愛高爵重賞,以求強兵之術。當此之時,天下囂然莫不自以為知兵也。來者日多,而其言益以無據,至於臨事,終不可用,執事之臣亦遂厭之,而知其無益,故兵休之日,舉從而廢之。今之論者,以為武舉、方略之類,適足以開僥倖之門,而天下之實才終不可以求得。此二者皆過也。夫既已用天下之虛名,而不較之以實,至其弊也,又舉而廢其名,使天下之士不復以兵術進,亦已過矣!
練軍實
蘇子瞻
三代之兵,不待擇而精,其故何也?兵出於農,有常數而無常人,國有事,要以一家而備一正卒,如斯而已矣。是故老者得以養,疾病者得以為閒民,而役於官者莫不皆其壯子弟。故其無事而田獵,則未嘗發老弱之民;師行而饋糧,則未嘗食無用之卒。使之足輕險阻,而手易器械,聰明足以察旗鼓之節,強銳足以犯死傷之地,千乘之眾,而人人足以自捍,故殺人少而成功多,費用省而兵卒強。蓋春秋之時,諸侯相併,天下百戰,其《經》《傳》所見謂之敗績者,如城濮、鄢陵之役,皆不過犯其偏師而獵其游卒,斂兵而退,未有殭屍百萬、流血於江河如後世之戰者,何也?民各推其家之壯者以為兵,則其勢不可得而多殺也。
及至後世,兵、民既分,兵不得復而為民,於是始有老弱之卒。夫既已募民而為兵,其妻子屋廬既已托於營伍之中,其姓名既已書於官府之籍,行不得為商,居不得為農,而仰食於官,至於衰老而無歸,則其道誠不可以棄去。是故無用之卒,雖薄其資糧,而皆廩之終身。凡民之生,自二十以上,至於衰老,不過四十餘年之間,勇銳強力之氣足以犯堅冒刃者,不過二十餘年。今廩之終身,則是一卒凡二十年無用而食於官也。自此而推之,養兵十萬,是五萬人可去也;屯兵十年,則是五年為無益之費也。民者,天下之本;而財者,民之所以生也。有兵而不可使戰,是謂棄財;不可使戰而驅之戰,是謂棄民。臣觀秦、漢之後,天下何其殘敗之多耶!其弊皆起於分民而為兵。兵不得休,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戮,故有以百萬之眾,而見屠於數千之兵者,其良將善用,不過以為餌,委之啖賊。嗟夫!三代之衰,民之無罪而死者,其不可勝數矣!
今天下募兵至多。往者陝西之役,舉籍平民以為兵;加之明道、寶元之間天下旱、蝗,以及近歲青、齊之飢與河、朔之水災,民急而為兵者日以益眾,舉籍而按之。近歲以來,募兵之多,無如今日者,然皆老弱不教,不能當古之十五,而衣食之費百倍於古。此甚非所以長久而不變者也。凡民之為兵者,其類多非良民,方其少壯之時,博弈飲酒,不安於家,而後能捐其身;至其少衰而氣沮,蓋亦有悔而不可復者矣。臣以謂五十以上,願復為民者宜聽;自今以往,民之願為兵者,皆三十以下則收,限以十年而除其籍。民三十而為兵,十年而復歸,其精力思慮,猶可以養生送死,為終身之計。使其應募之日,心知其不出十年,而為十年之計,則除其籍而不怨。以無用之兵終身坐食之費,而為重募,則應者必眾。如此,縣官長無老弱之兵,而民之不任戰者,不至於無罪而死。彼皆知其不過十年而復為平民,則自愛其身而重犯法,不至於叫呼無賴,以自棄於凶人。
今夫天下之患,在於民不知兵,故兵常驕悍,而民常怯,盜賊攻之而不能御,戎狄掠之而不能抗。今使民得更代而為兵,兵得復還而為民,則天下之知兵者眾,而盜賊、戎狄將有所忌。然猶有言者,將以為十年而代,故者已去,而新者未教,則緩急有所不濟。夫所謂十年而代者,豈其舉軍而並去之?有始至者,有既久者,有將去者,有當代者,新故雜居而教之,則緩急可以無憂矣。
倡勇敢
蘇子瞻
臣聞戰以勇為主,以氣為決。天子無皆勇之將,而將軍無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術。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此二者,兵之微權,英雄豪傑之士所以陰用而不言於人,而人亦莫之識也。臣請得以備言之。
夫倡者何也?氣之先也。有人人之勇、怯,有三軍之勇、怯。人人而較之,則勇、怯之相去若莛與楹,至於三軍之勇怯則一也。出於反覆之間,而差於毫釐之際,故其權在將與君。人固有暴猛獸而不操兵、出入於白刃之中而色不變者,有見虺蜴而卻走、聞鐘鼓之聲而戰慄者,是勇、怯之不齊至於如此。然閭閻之小民,爭鬥戲笑,卒然之間,而或至於殺人。當其發也,其心翻然,其色勃然,若不可以已者,雖天下之勇夫,無以過之;及其退而思其身,顧其妻子,未始不惻然悔也。此非必勇者也,氣之所乘,則奪其性而忘其故。故古之善用兵者,用其翻然、勃然於未悔之間;而其不善者,沮其翻然、勃然之心,而開其自悔之意,則是不戰而先自敗也。故曰致勇有術。
致勇莫先乎倡。均是人也,皆食其食,皆任其事,天下有急,而有一人焉奮而爭先,而致其死,則翻然者眾矣。弓矢相及,劍盾相交,勝負之勢未有所決,而三軍之士,屬目於一夫之先登,則勃然者相繼矣。天下之大,可以名劫也;三軍之眾,可以氣使也。諺曰:「一人善射,百夫決拾。」苟有以發之,及其翻然勃然之間而用其鋒,是之謂倡。
倡莫善乎私。天下之人,怯者居其百,勇者居其一,是勇者難得也。捐其妻子,棄其身以蹈白刃,是勇者難能也。以難得之人,行難能之事,此必有難報之恩者矣。天子必有所私之將,將軍必有所私之士,視其勇者而陰厚之。人之有異材者,雖未有功,而其心莫不自異;自異而上不異之,則緩急不可以望其為倡。故凡緩急而肯為倡者,必其上之所異也。昔漢武帝欲觀兵於四夷,以逞其無厭之求,不愛通侯之賞,以招勇士,風告天下,以求奮擊之人,卒然無有應者。於是嚴刑峻法,致之死地,而聽其以深入贖罪,使勉強不得已之人馳驟於死亡之地,是故其將降而兵破敗,而天下幾至於不測。何者?先無所異之人,而望其為倡,不已難乎?私者,天下之所惡也,然而為己而私之,則私不可用;為其賢於人而私之,則非私無以濟。蓋有無功而可賞、有罪而可赦者,凡所以媿其心而責其為倡也。
天下之禍,莫大於上作而下不應;上作而下不應,則上亦將窮而自止。方西戎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誅之,而將帥之臣謹守封略,外視內顧,莫有一人先奮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盡力;不得已而出,爭先而歸,故西戎得以肆其猖狂,而吾無以應,則其勢不得不重賂而求和。其患起於天子無同憂患之臣,而將軍無腹心之士。西師之休,十有餘年矣,用法益密,而進人益難。賢者不見異,勇者不見私,天下務為奉法循令,要以如式而止。臣不知其緩急,將誰為之倡哉?此文體勢辭氣,俱似明允。
教戰守
蘇子瞻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酣豢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蹷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與!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二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所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敵,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