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文辭類纂(全兩冊)> 卷二十四 奏議類下編四

卷二十四 奏議類下編四

2024-10-09 08:22:48 作者: (清)姚鼐

  策斷中

  蘇子瞻

  臣聞用兵有可以逆為數十年之計者,有朝不可以謀夕者。攻守之方,戰鬥之術,一日百變,猶以為拙。若此者,朝不可以謀夕者也。古之欲謀人之國者,必有一定之計。句踐之取吳,秦之取諸侯,高祖之取項籍,皆得其至計而固執之,是故有利有不利,有進有退,百變而不同,而其一定之計未始易也。句踐之取吳,是驕之而已;秦之取諸侯,是散其「從」而已;高祖之取項籍,是間疏其君臣而已。此其至計不可易者,雖百年可知也。今天下宴然未有用兵之形,而臣以為必至於戰,則其攻守之方,戰鬥之術,固未可以豫論而臆斷也。然至於用兵之大計,所以固執而不變者,臣請得以豫言之。

  夫西戎、北胡,皆為中國之患,而西戎之患小,北胡之患大,此天下之所明知也。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故二者皆所以為憂,而臣以為兵之所加,宜先於西,故先論所以治御西戎之大略。

  今夫鄒與魯戰,則天下莫不以為魯勝,大小之勢異也。然而勢有所激,則大者失其所以為大,而小者忘其所以為小,故有以鄒勝魯者矣。夫大有所短,小有所長,地廣而備多,備多而力分,小國聚而大國分,則強弱之勢將有所反。大國之人,譬如千金之子,自重而多疑;小國之人,計窮而無所恃,則致死而不顧。是以小國常勇,而大國常怯。恃大而不戒,則輕戰而屢敗;知小而自畏,則深謀而必克。此又其理然也。夫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去者,以其君臣上下歡欣相得之際也。國大則君尊而上下不交,將軍貴而吏士不親,法令繁而民無所措其手足。若夫小國之民,截然其若一家也,有憂則相恤,有急則相赴。凡此數者,是小國之所長,而大國之所短也。大國而不用其所長,使小國常出於其所短,雖百戰而百屈,豈足怪哉!且夫大國則固有所長矣,長於戰而不長於守。夫守者,出於不足而已。譬之於物,大而不用,則易以腐敗。故凡擊搏進取,所以用大也。孫武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自敵以上者,未嘗有不戰也。自敵以上而不戰,則是以有餘而用不足之計,固已失其所長矣。凡大國之所恃,吾能分兵而彼不能分,吾能數出而彼不能應,譬如千金之家,日出其財以罔市利,而販夫小民,終莫能與之競者,非智不若,其財少也。是故販夫小民,雖有桀黠之才,過人之智,而其勢不得不折而入於千金之家。何則?其所長者,不可以與較也。

  西戎之於中國,可謂小國矣。向者惟不用其所長,是以聚兵連年而終莫能服。今欲用吾之所長,則莫若數出,數出莫若分兵。臣之所謂分兵者,非分屯之謂也,分其居者與行者而已。今河西之戍卒,惟患其多,而莫之適用,故其便莫若分兵,使其十一而行,則一歲可以十齣;十二而行,則一歲可以五出。十一而十齣,十二而五出,則是一人而歲一出也。吾一歲而一出,彼一歲而十被兵焉,則眾寡之不侔,勞逸之不敵,亦已明矣。夫用兵必出於敵人之所不能,我大而敵小,是故我能分而彼不能,此吳之所以肄楚,而隋之所以狃陳與!夫御戎之術,不可以逆知其詳,而其大略,臣未見有過此者也。

  策斷下

  蘇子瞻

  聖人知其然,是故精修其法而謹守之,築為城郭,塹為溝池,大倉廩,實府庫,明烽燧,遠斥候,使民知金鼓進退坐作之節,勝不相先,敗不相棄,此其所以謹守其法而不敢失也。一失其法,則不如無法之為便也。故夫各輔其性而安其生,則中國與胡本不能相犯。惟其不然,是故皆有以相制。胡人之不可從中國之法,猶中國之不可從胡人之無法也。今夫佩玉服韍冕而垂旒者,此宗廟之服,所以登降揖讓折旋俯仰為容者也,而不可以騎射。今夫蠻夷而用中國之法,豈能盡如中國哉!苟不能盡如中國,而雜用其法,則是佩玉服韍冕而垂旒,而欲以騎射也。昔吳之先,斷髮文身,與魚鱉龍蛇居者數十世,而諸侯不敢窺也。其後楚申公巫臣,始教以乘車射御,使出兵侵楚,而闔廬、夫差又逞其無厭之求,開溝通水,與齊、晉爭強。黃池之會,強自冠帶,吳人不勝其弊,卒入于越。夫吳之所以強者,乃其所以亡也。何者?以蠻夷之資,而貪中國之美,宜其可得而圖之哉!西晉之亡也,匈奴、鮮卑、氐、羌之類,紛紜於中國,而其豪傑間起,為之君長,如劉元海、苻堅、石勒、慕容雋之儔,皆以絕異之姿,驅駕一時之賢俊,其強者至有天下大半,然終於覆亡相繼,遠者不過一傳再傳而滅,何也?其心固安於無法也,而束縛於中國之法;中國之人,固安於法也,而苦其無法。君臣相戾,上下相厭,是以雖建都邑,立宗廟,而其心岌岌然,常若寄居於其間,而安能久乎?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且人而棄其所得於天之分,未有不亡者也。契丹自五代南侵,乘石晉之亂,奄至京師,睹中原之富麗、廟社宮闕之壯而悅之,知不可以留也,故歸而竊習焉。山前諸郡,既為所並,則中國士大夫有立其朝者矣。故其朝廷之儀,百官之號,文武選舉之法,都邑郡縣之制,以至於衣服飲食,皆雜取中國之象。然其父子聚居,貴壯而賤老,貪得而忘失,勝不相讓,敗不相救者,猶在也。其中未能革其犬羊豺狼之性,而外牽於華人之法,此其所以自投於陷阱網羅之中。而中國之人猶曰「今之匈奴非古也,其措置規畫,皆不復蠻夷之心」,以為不可得而圖之,亦過計矣。

  且夫天下固有沈謀陰計之士也,昔先王欲圖大事,立奇功,則非斯人莫之與共。秦之尉繚,漢之陳平,皆以樽俎之間,而制敵國之命,此亦王者之心,期以紓天下之禍而已。彼契丹者,有可乘之勢三,而中國未之思焉,則亦足惜矣。臣觀其朝廷百官之眾,而中國士大夫交錯於其間,固亦有賢俊慷慨不屈之士,而詬辱及於公卿,鞭撲行於殿陛,貴為將相,而不免囚徒之恥,宜其有惋憤鬱結而思變者,特未有路耳。凡此皆可以致其心,雖不為吾用,亦以間疏其君臣,此由余之所以入秦也。幽、燕之地,自古號多雄傑,名於圖史者,往往而是。自宋之興,所在賢俊,雲合響應,無有遠邇,皆欲洗濯磨淬,以觀上國之光,而此一方,獨陷於非類。昔太宗皇帝親征幽州,未克而班師,聞之諜者曰:「幽州士民謀欲執其帥以城降者,聞乘輿之還,無不泣下。」且胡人以為諸郡之民,非其族類,故厚斂而虐使之,則其思內附之心,豈待深計哉!此又足為之謀也,使其上下相猜,君民相疑,然後可攻也。語有之曰:「鼠不容穴,銜窶藪也。」彼僭立四都,分置守宰,倉廩府庫,莫不備具。有一旦之急,適足以自累,守之不能,棄之不忍,華、夷雜居,易以生變。如此,則中國之長,足以有所施矣。然非特如此而已也。中國不能謹守其法,彼慕中國之法而不能純用,是以勝負相持,而未有決也。夫蠻夷者,以力攻,以力守,以力戰,顧力不能則逃。中國則不然,其守以形,其攻以勢,其戰以氣,故百戰而力有餘。形者有所不守,而敵人莫不忌也;勢者有所不攻,而敵人莫不憊也;氣者有所不戰,而敵人莫不懾也。苟去此三者,而角之於力,則中國固不敵矣,尚何云乎!伏惟國家留意其大者而為之計,其小者臣未敢言焉。唐應德云:此文極其變化橫發,而不可羈紲。

  君術策五

  蘇子由

  臣聞事有若緩而其變甚急者,天下之勢是也。天下之人,幼而習之,長而成之,相咻而成風,相比而成俗,縱橫顛倒,紛紛而不知以自定。當此之時,其上之人,刑之則懼,驅之則聽,其勢若無能為者,然及其為變,常至於破壞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觀天下之勢,而制其所向,以定所歸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縱之,拱手而視其所為,則其勢無所不至。其狀如長江大河,日夜渾渾,趨於下而不能止;抵曲則激,激而無所泄,則咆勃潰亂,蕩然而四出,壞堤防,包陵谷,汗漫而無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導之,則其勢不至於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有徐徐而泄之,則其勢不至於破決盪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無事之不足畏也,而不為去其所激;觀其激作相蹙潰亂未發之際,而以為不至於大懼,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橫流於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為敦厚,默默以為忠信。忠臣義士之氣,憤悶而不得發,豪俊之士不忍其鬱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輕進、喜氣而不懾者,皆樂從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顧,直行犯君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從事於此矣。然天下猶有所不從,其餘風故俗猶眾而未去,相與抗拒,而勝負之數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潰潰而不知其所終極。蓋天下之勢已少激矣,而上之人不從而遂決其壅,臣恐天下之賢人,不勝其忿,而自決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為,而天下從之。今不為決之於上,而聽其自決,則天下之不同者,將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將奮踴不顧,而力決之,發而不中,故大者傷,小者死,橫潰而不可救。譬如東漢之士,李膺、杜密、范澇、張儉之黨,慷慨議論,本以矯拂世俗之弊,而當時之君,不為分別天下之邪正,以決其氣,而使天下之士發憤而自決之,而天下遂以大亂。

  由此觀之,則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則雖有蛟龍鯨鯢之患,亦將順流奔走,奮迅悅豫,而不暇及於為變。苟其瀦畜渾亂壅閉而不決,則水之白怪皆將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小為少決,以順適其意也。

  臣事策一

  蘇子由

  臣聞天下有權臣,有重臣,二者其跡相近而難明。天下之人知惡夫權臣之專,而世之重臣,亦遂不容於其間。夫權臣者,天下不可一日而有,而重臣者,天下不可一日而無也。天下徒見其外,而不察其中,見其皆侵天子之權,而不察其所為之不類,足以舉皆嫉之,而無所喜,此亦已太過也。

  今夫權臣之所為者,重臣之所切齒;而重臣之所取看,權臣之所不顧也。將為權臣耶?必將內悅其君之心,委曲聽順而無所違戾,外竊其生殺予奪之柄,黜陟天下,以見己之權,而沒其君之威惠;內能使其君歡愛悅懌,無所不順,而安為之上,外能使其公卿大夫百官庶吏無所不歸命,而爭為之腹心:上愛下順,合而為一,然後權臣之勢遂成而不可拔。至於重臣則不然,君有所為不呵則必爭;爭之不能,而其事有所必不可聽,則專行而不顧。待具成敗之跡著,則上之心將釋然而自解。其在朝廷之中,天子為之踧然而有所畏,士大夫不敢安肆怠惰於其側。爵祿慶賞,己得以議其可否,而不求以為己之私惠;刀鋸斧鉞,己得以參其輕重,而不求以為己之私勢。要以使天子有所不可必為,而群下有所震懼,而己不與其利。何者?為重臣者不待天下之歸己,而為權臣者亦無斯事天子之畏己也。故各因其行事,而觀其意之所在,則大下誰呵欺者?臣故曰為天下安可一日無重臣也。

  且今使天下而無重臣,則朝廷之事,惟天子之所為,而無所可否。雖天子有納諫之明,而百官畏懼戰慄,無平昔尊重之勢,誰肯觸忌諱、冒罪戾而為天下言者?惟其小小得失之際,乃敢上章,歡嘩而無所憚,至於國之大事,安危存亡之所系,則將捲舌而去,誰敢發而受其禍?此人主之所大患也。悲夫!後世之君,徒見天下之權臣出入唯唯,以為有禮,而不知此乃所以潛潰其國;徒見天下之重臣剛毅果敢,喜逆其意,則以為不遜,而不知其有社稷之慮。二者淆亂於心,而不能辨其邪正,是以喪亂相仍而不悟,何足傷也!昔者衛太子聚兵以誅江充,武帝震怒,發兵而攻之,京師至使丞相、太子相與交戰,不勝而走,又使天下極其所往,而翦滅其跡。當此之時,苟有重臣出身而當之,擁護太子,以待上意之少解,徐發其所蔽,而開其所怒,則其父子之際,尚可得而全也。惟無重臣,故天下皆知之而不敢言。臣愚以為凡為天下宜有以養其重臣之威,使天下百官有所畏忌,而緩急之間,能有所堅忍持重而不可奪者。竊觀方今四海無變,非常之事,宜其息而不作。然及今日而慮之,則可以無異日之患。不然者,誰能知其果無有也而不為之計哉?

  抑臣聞之:今世之弊,在於法禁太密,一舉足不如律令,法吏且以為言,而不問其意之所屬,是以雖天子之大臣,亦安敢有所為於法律之外,以安天下之大事?故為天子之計,莫若少寬其法,使大臣得有所守,而不為法之所奪。昔申屠嘉為丞相,至召天子之幸臣鄧通立之堂下,而詰責其過,是時通幾至於死而不救。天子知之,亦不以為怪,而申屠嘉亦卒非漢之權臣。由此觀之,重臣何損於天下哉!

  民政策一

  蘇子由

  臣聞王道之至於民也,其亦深矣。賢人君子自潔於上,而民不免為小

  人;朝廷之間,揖讓如禮,而民不免為盜賊。禮行於上,而淫僻邪放之風起於下而不能止,此猶未免為王道之未成也。王道之本,始於民之自喜,而成於民之相愛。而王者之所以求之於民者,其粗始於力田,而其精極於孝悌、廉恥之際。力田者,民之最勞,而孝悌、廉恥者,匹夫匹婦之所不悅。強所最勞,而使之有自喜之心;勸所不悅,而使之有相愛之意。故夫王道之成,而及其至於民,其亦深矣。古者天下之災,水旱相仍,而上下不相保,此其禍起於民之不自喜於力田。天下之亂,盜賊放恣,兵革不息,而民不樂業,此其禍起於民之不相愛,而棄其孝悌廉恥之節。夫自喜,則雖有太勞,而其事不遷;相愛,則雖有強很之心,而顧其親戚之樂,以不忍自棄於不義。此二者,王道之大權也。

  方今天下之人,狃於工商之利,而不喜於農。惟其最愚下之人,自知其無能,然後安于田畝而不去。山林飢餓之民,皆有盜跖趦趄之心,而閨門之內,父子交忿而不知反。朝廷之上,雖有賢人,而其教不逮於下。是故士大夫之間,莫不以為王道之遠而難成也。然臣竊觀三代之遺文,至於《詩》,而以為王道之成,有所易而不難者,夫人之不喜乎此,是未得為此之味也。故聖人之為詩,道其耕耨播種之勤,而述其歲終倉廩豐實,婦子喜樂之際,以感動其意。故曰:「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餉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當此時也,民既勞矣,故為之言其室家來饁而慰勞之者,以勉卒其事。而其終章曰:「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獲之捏挃,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牡,有救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當此之時,歲功既畢,民之勞者,得以與其婦子皆樂於此,休息閒暇,飲酒食肉,以自快於一歲。則夫勤者有以自忘其勤,盡力者有以輕用其力,而很戾無親之人有所慕悅,而自改其操。此非獨於《詩》云爾,導之使獲其利,而教之使知其樂,亦如是也。且民之性,固安於所樂,而悅於所利,此臣所以為王道之無難者也。

  蓋臣聞之,誘民之勢,遠莫如近,而近莫如其所與競。今行於朝廷之中,而田野之民無遷善之心,此豈非其遠而難至者哉!明擇郡縣之吏,而謹法律之禁,刑者布市,而頑民不悛。夫鄉黨之民,其視郡縣之吏,自以為非其比肩之人,徒能畏其用法,而袒背受笞於其前不為之愧,此其勢可以及民之明罪,而不可以及其隱慝。此豈非其近而無所與競者耶?惟其里巷親戚之間,幼之所與同戲,而壯之所與共事,此其所與競者也。臣愚以謂古者郡縣有三老、嗇夫,今可使推擇民之孝悌無過、力田不惰、為民之素所服者為之。無使治事,而使譏誚教誨其民之怠惰而無良者,而歲時伏臘,郡縣頗致禮焉,以風天下,使慕悅其事,使民皆有愧恥勉強不服之心。今不從民之所與競而教之,而從其所素畏,夫其所素畏者,彼不自以為伍,而何敢求望其萬一?故教天下,自所與競者始,而王道可以漸至於下矣。中間引《詩》一段,文字甚佳,而於後半「民所與競」,義不甚聯貫,是子由精神短處。

  民政策二

  蘇子由

  臣聞三代之盛時,天下之人,自匹夫以上,莫不務自修潔,以求為君子。父子相愛,兄弟相悅,孝弟忠信之美,發於士大夫之間,而下至于田畝,朝夕從事,終身而不厭。至於戰國,王道衰息,秦人驅其民而納之於耕耘戰鬥之中,天下翕然而從之,南畝之民而皆爭為干戈旗鼓之事。以首爭首,以力搏力,進則有死於戰,退則有死於將,其患無所不至。周、秦之間,其相去不數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獨喜於戰攻,雖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此二者,臣竊知其故也。夫天下之人,不能盡知禮義之美,而亦不能奮不自顧以陷於死傷之地。其所以能至於此者,上之人實使之然也。然而閭巷之民,劫而從之,則可以與之僥倖於一時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遠。而周、秦之風俗,皆累世而不變,此不可不察其術也。

  蓋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聞於鄉黨,而達於國人者,皆得以登於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壯勇能斬捕甲首者,得以自復其役。上者優之以爵祿,而下者皆得役屬其鄰里,天下之人知其利之所在,則皆爭為之,而尚安知其他?然周以之興,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尤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無以異於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勢,所以奔走天下,萬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論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實在於民昏而不知教。然臣以謂其罪不在於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且天子之所求於天下者,何也?天下之人,在家欲得其孝,而在國欲得其忠,兄弟欲其相與為愛,而朋友欲其相與為信,臨財欲其思廉,而患難欲其思義。此誠天子之所欲於天下者。古之聖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勢,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爭為其所求,以求稱其意。今有人,使人為之牧其牛羊,將責之以其牛羊之肥,則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趨其所利而從之,則可以不勞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乃使之盡力於樵蘇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賞罰之輕重,則夫牧人將為牧耶?將為樵耶?為樵則失牛羊之肥,而為牧則無以得賞,故其人舉皆為樵,而無事於牧。吾之所欲者牧也,而反樵之為得,此無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於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記問之學,曳裾束帶,俯仰周旋,而皆有意於天子之爵祿。夫天子之所求於天下者,豈在是也!然天子之所以求之者唯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唯此,是以若此不可卻也。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於一日之試,天下尚誰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試之可恥而不為者?《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臣以為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開之以利,而作其怠,則天下必有應者。今間歲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於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為所為求之者,止於其目之所見,是以盡力於科舉,而不知自反於仁義。

  臣欲復古者孝悌之科,使州縣得以與今之進士同舉而皆進,使天下之人,時獲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如此,則天下宜可漸化,以副上之所求。然臣非謂孝悌之科,必多得天下之賢才,而要以使天下知上意之所在,而各趨於其利,則庶乎不待教而忠信之俗可以漸復。此亦周、秦之所以使人之術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