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第三帝國史> 第二節 大西洋之戰

第二節 大西洋之戰

2024-10-09 04:45:58 作者: 鄭寅達,陳暘

  德國的擴張步驟是「先大陸後海洋」,導致歐戰爆發前,海軍的擴軍計劃遠遠落後於陸軍和空軍。另外,如本書第十一章所述,海軍領導層內部在諸多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因此到大戰爆發時,德國與英法兩國的海軍力量對比懸殊,無法同英法正面對抗。大戰爆發後,海戰在德國的戰爭行動中基本上處於從屬的地位。

  表13-1 1939年歐戰爆發時歐洲四國海軍力量對比[11](單位:艘)

  袖珍戰列艦[12]

  19[13]

  

  57[14]

  由於德國的海軍力量無法與英法兩國正面對抗,它就分散使用大型水面艦隻,派出以1—2艘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組成的小編隊,將商船改裝成襲擊艦,並展開其潛艇,在廣闊的大西洋海域對英國航運實施「打了就跑」的破襲戰。早在歐戰正式爆發前夕,即1939年8月19日,德國已向英國西部航道區及東北沿岸海域展開其潛艇,同時在8月下旬向大西洋派出2艘袖珍戰列艦。9月1日歐戰爆發後,大西洋之戰正式展開。不過在1940年3月以前,德國潛艇主要在北大西洋東部直布羅陀(Gibraltar)和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之間進行單艇作戰,攻擊的重點指向英吉利海峽和比斯開灣(Golfo de Vizcaya)以西,因為對手的大西洋海運航線在此匯合。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的當天晚上,德國U-30號潛艇在北大西洋上向英國郵輪「雅典娜號」開火。希特勒曾經下令,進行潛艇戰一定要遵守《海牙公約》,但潛艇艇長則聲稱自己認為該船是武裝商船,以此證明其行動是正當的。最後郵輪中魚雷沉沒。在其後的幾天裡,德軍潛艇又擊沉數艘英方船隻。9月17日,德軍U-29號潛艇在愛爾蘭以西擊沉英國「勇敢號」航空母艦。在歐戰開始後一個月里,德軍共擊沉對方船隻41艘,計15.4萬噸。水面戰艦也伺機活動,部署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德意志號」和「格拉夫·施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根據希特勒的命令不准在9月26日前攻擊英國的運輸船隻,但過了限期後就積極活動,在短期內共擊沉對方57051噸登記總噸位的船隻。但「格拉夫·施佩海軍上將號」很快被困在南美洲阿根廷和烏拉圭交界處的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河口,同年12月被迫自行鑿沉。

  1939年底,德國調整了造艦計劃,集中力量建造潛艇。然而在法國敗降後,由於德國必須撥出一些潛艇用於大規模的訓練計劃,以便為新潛艇提供操作人員,投入實戰的潛艇數量並未增加。但是由於在法國沿海取得了活動基地,到達作戰地區所需的時間大為縮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數量上的不足。同時,從1940年7月起,英國由於受到空戰的威脅,被迫將航運集中到愛爾蘭和蘇格蘭之間的北海峽,導致運輸船隻擁擠。如此,德國潛艇不論是分散作戰還是聚集在一起作戰,都能很快找到容易攻擊的目標,並在發射完魚雷後快速返回。據此,德國海軍趁機在那裡集中潛艇,根據鄧尼茨提出的「狼群」戰術,實施多艇結群攻擊。這種作戰方法大致為:德方在確定英國護航隊的所在地點後,岸上潛艇統帥總部就通知附近的潛艇群;潛艇群派遣一艘潛艇去搜尋和跟蹤這支護航隊,並用無線電信號引導其他潛艇靠向護航隊;潛艇群到達後,白天偃旗息鼓,一到晚上便搶占護航隊的上風,以較快的航速在水面上發動夜襲,一連攻打數夜。1940年9月21日深夜,德國5艘潛艇在北海峽首次結群攻擊從加拿大駛往英國的HX-72護航運輸隊,擊沉12艘載重量共7.7萬噸的貨船。10月17—20日,德國8艘潛艇在該海域再次結群攻擊從北美駛往英國的SC-7和HX-79兩支護航運輸隊,共擊沉31艘貨船,總載重量達15.2萬噸。[15]該月,德國潛艇共擊沉63艘貨船,總計噸位達35萬噸以上。12月1日深夜,德國7艘潛艇又結群攻擊HX-90護航運輸隊,擊沉10艘貨船和1艘護航的英國輔助巡洋艦,而德方無一損失。在這段時期內,德國海軍擊沉對方船隻的月平均噸位數達到25萬噸以上。[16]

  1941年初,英國接收了美國支援的50艘驅逐艦,它自己及加拿大建造的新式驅潛快艇也開始服役,海岸空軍的巡邏力度得到加強,這樣,德國被迫將潛艇作戰活動從北海峽向西轉移到冰島以南和以西地區。1941年2—3月份,德國潛艇作戰遠不如1940年秋季那樣順利,在一連3個月沒有損失1艘潛艇之後,3月份突然損失了5艘,其中包括3位出色的「王牌」艇長。但與此同時,部分新建成的潛艇開始入役,其中包括一批大型的Ⅸ型潛艇,加強了潛艇部隊的戰鬥力。義大利潛艇也開始參加作戰。5月中旬,德國新戰列艦「俾斯麥號」隨帶新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駛入大西洋參戰,同月下旬即遭遇到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等4艘軍艦的圍攻。德艦打沉了英方旗艦「胡德號」,但「俾斯麥號」也被諸多炮彈和魚雷擊中,沉入海底。1941年8月,新下水的德軍潛艇組成了「北方潛艇群」。當該潛艇群發展到15—17艘潛艇時,它們便奉命從冰島附近出發,向格陵蘭和紐芬蘭方向搜索。在這個過程中,德方潛艇在法韋爾角(Kap Farvel,一譯「費爾韋爾角」)附近發現了對方SC-42號運輸隊,於是就爆發了至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襲擊運輸隊的海戰,運輸隊中63艘艦船被擊沉20艘,後因起了大霧,其餘艦船才倖免於難。

  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後,德國實施無限制的潛艇戰,活動範圍擴展到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海海域。1942年,在大西洋活動的德國潛艇增至平均每天75艘。鄧尼茨大打「噸位戰」,即選擇對方防禦薄弱的海域,集中潛艇發動結群攻擊,力圖使擊沉商船的噸位數超過對方造船的噸位數。這一年,德國的攻擊行動使盟國損失船隻769.9萬噸,超過美英兩國所造的718.2萬噸新船總噸位。鄧尼茨的戰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使英國的進口量比1939年減少1/3。為了對付德國的潛艇戰,盟國於1942年夏調整大西洋護航體系,確定西經52度以西為西區,西經52度至22度為中區,西經22度以東為東區,分別由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海空軍負責保障航渡安全。英國則專門成立了以邱吉爾為首的反潛艇戰委員會,調集和投入三千多艘艦艇和兩千多架飛機實施反潛作戰。1943年3月,美、英、加三國舉行專門的大西洋護航會議,調整盟國護航體系,組建六支專門的反潛艇支援艦隊,將護航運輸隊的反潛艇作戰由消極防禦轉為積極進攻。德方則從1943年起,進一步發展「狼群」戰術,集中100多艘潛艇,在盟國護航兵力薄弱的北大西洋中部,組織多個大艇群的集團共同作戰。該戰術在3月間達到高峰。3月14—15日,鄧尼茨調集3個潛艇群共38艘潛艇(後再加入6艘),對從紐約駛往英國的SC-122護航運輸隊和從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駛往英國的HX-229護航運輸隊實施截擊。16—20日,德國潛艇先後發現並持續追蹤攻擊這兩支船隊。盟軍連忙從冰島和北愛爾蘭增派空軍和艦艇支援,但德方仍擊沉船隊中21艘貨船,載重量共約14.1萬噸,而自己僅損失1艘潛艇。從美國參戰到1943年4月止,盟國共損失約1000萬噸船艦,其中80%為潛艇所擊沉,德國則損失潛艇155艘。[17]

  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登陸,德方事先並不知曉。11月4日,當德國「海豚」潛艇群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時,並未遇到障礙。該潛艇群與從義大利港口來的德國潛艇一起,攻擊了停泊在阿爾及爾-奧蘭航線上的艦船和敵方返航的運輸隊。盟軍登陸的消息傳來後,鄧尼茨立即採取行動,先後發出兩份命令,要求德方所有在比斯開灣和維德角(Cabo Verde)之間的潛艇開往摩洛哥海岸附近,以及所有在北大西洋的燃料充足的潛艇集中到直布羅陀海域。然而德方第一批潛艇到達卡薩布蘭卡(Casa Blanca)海岸附近時,發現敵方的空中巡邏和海上防禦力量都非常強大。兩艘潛艇由於艇長的經驗特別豐富,進入了預定航線,擊沉了4艘運兵船,其他潛艇面臨堅固的防禦,只能一再潛入水中躲避,最後退回到相關港口避難。然而,鄧尼茨意外地發現,那些因燃油不足而留在大西洋的潛艇,在遭遇敵方ONS-144號運輸隊後,反而取得了較好的戰果。他看出這是由於對方的護航力量抽調到登陸點附近,大西洋上的護航力量相對不足造成的。他試圖利用這一機會,就勢加強在大西洋上的攻勢,但海軍司令部作戰局認為攻擊開往北非的補給運輸隊更為重要,因而遲遲沒有同意鄧尼茨的建議。直到11月26日,該機構才作出妥協,允許鄧尼茨使用「西壁」防線上剩餘的德國潛艇,沿著直布羅陀到美國的航線向西橫掃,但最後的戰果卻不如人意。

  1943年1月,希特勒任命鄧尼茨擔任海軍總司令,接替了前任雷德爾。同年春夏,德國在大西洋上部署的潛艇數量達到戰時的最高點,如5月初,60艘潛艇部署成4條延伸的巡邏線,準備伺機攻擊對方的ONS-5號、SC-127號和HX-235號運輸隊。然而,當時盟軍的防潛反潛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護航艦艇都裝備了雷達和高頻測向儀。它們不僅繞開了德軍的埋伏,當5月間德國潛艇對HX-237、SC-129、SC-130、HX-239等護航運輸隊發起結群攻擊時,還成功地實施了反擊,並在隨後三周的後續攻擊中,擊沉德方31艘潛艇。大西洋之戰的戰爭格局發生根本性轉折。鄧尼茨因為德國潛艇損失慘重,被迫在近四個月內停止對北大西洋盟國運輸隊發起攻擊。

  隨著整個戰爭形勢的發展,盟國的海空力量大增,而德國則遭到美英方面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軍事工業和潛艇基地都遭受嚴重破壞,不僅潛艇活動日益困難,而且遭受的損失難以得到及時補充。1943年9—10月,德國潛艇一度恢復對盟國大西洋護航運輸隊的大艇群攻擊,但再次遭到慘敗。鄧尼茨不得不放棄「狼群」戰術。此後德方的潛艇戰,主要是為了牽制盟軍的力量,帶有垂死掙扎的性質。1944年春,由於面臨盟軍在西歐登陸的威脅,德國潛艇收縮到沿海地區,基本上停止在大西洋作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