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啟動孩子的高天賦> 讀物,不應該超越孩子的認知限度

讀物,不應該超越孩子的認知限度

2024-10-09 01:30:52 作者: 柳艷麗

  揠苗助長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是現在很多父母還在無形之中對孩子做著揠苗助長的事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父母看到了太多「天才」兒童的報導之後,就開始依此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培養,當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了」,便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對孩子進行超負荷的知識灌輸,希望孩子更加優秀。

  讀書更是如此。我見過很多父母常常會不顧書上的推薦年齡,一味地讓孩子「超前」讀。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可能會事與願違,培養孩子的正確方法並不是揠苗助長,而是抓住孩子的認識發展規律,不錯過激發機會,閱讀更是如此。

  孩子的認識水平是有規律可循的,且不可逆轉,在合適的時機給予合適的培養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一般而言,2歲以下的孩子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來探索這個世界,此時的書籍對他們來說是以「物」的形態意識存在的,所以此時的書籍對於孩子來說更像是玩具。因此他們愛撕紙、咬紙,那都是他們對物的探索表現。

  市面上有一些2歲以下的讀物,大多是以圖片為主,父母可以買來與孩子一起閱讀,圖片中的景物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影像,以後再次見到時他們也會很準確地找到對應的影像,從而正確地說出名字。而且,現在2歲以下的讀物設計得也很合理,比如圓角設計、紙張塑封加厚等,還有一些「布書」,既可以滿足孩子的觸感需求,又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知識。

  2到7歲的孩子進入了第二個認識階段。此時也正處於學前階段,而閱讀敏感期也恰好包含在這個階段之內,此時父母選擇讀物就要更加慎重了。

  2到4歲的兒童思維已經具有概念性,此時他們可以將語言符號對應到具體的物體上,也漸漸具有了依賴表象的思維能力。在此階段,父母可以多拿一些簡單的繪本給他們看。繪本中精彩的圖片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且繪本故事中人物的動作、性格等也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象,甚至會引起他們有意識的模仿。

  從4歲開始,隨著閱讀敏感期的到來,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如果在這之前已經讀了一些簡單的繪本,那此時可以讀一些相對複雜的繪本、畫報了;如果之前並未閱讀,那現在父母也應該開始準備繪本給孩子閱讀了。

  除了繪本之外,此階段也可以選擇一些「遊戲書」來豐富孩子的閱讀種類,如思維能力訓練類、立體書等。父母需要明白,此階段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興趣和習慣,千萬不要總以「量」為目的,甚至購買文字量大、知識結構複雜的超出孩子認知限度的讀物,這些讀物會給孩子帶來困惑,帶來挫敗和無力感,甚至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這樣就違背我們閱讀的宗旨了。

  

  7歲以後,孩子的思維就開始由具體運算能力向形式運算能力發展了,一般12歲左右,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與成人很接近了。此時,父母可以逐漸提高閱讀量來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了。

  有人曾經諮詢過我關於名著閱讀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在合適的時期選擇合適的名著讀本。」讀名著自然是正確的,但是在不同的認知能力下,父母也要選擇名著的不同版本來推薦。比如在閱讀敏感期時可以接觸名著的繪本版,在小學階段可以閱讀名著的白話文版、簡述版,而到了中學階段,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存量後就可以試著閱讀原版了。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想讓孩子更加優秀,就要適時而作。比如,孩子的認知限度就像孩子的小手,父母哪怕抱來一整袋的米,孩子的小手一次抓起來的也就是那麼一小把。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一次抓起的少,甚至拿著他的小手去抓,不僅孩子的抓米興趣沒了,父母的心情也會更加急躁。此時,孩子因抓不起更多的米而傷心難過,再加上父母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孩子心中便會產生自我否定,這種心理影響是不可逆轉的,會陪伴孩子一生。

  一次讀書會上,我發現一個男孩兒的表現很奇怪,整個會場,有人在閱覽區讀書,有人在討論區辯論……只有他,一個人默默地抱著一本書,低著頭窩在牆角。我走上前說:「你喜歡的話就去座位上讀吧,那裡比較舒服。」

  他看了我一眼,輕輕微笑回答說:「不了,謝謝,這樣更舒服。」

  「好吧。」我想人們的閱讀方式很多,可能他就喜歡這樣讀書吧,便沒打算繼續勸,準備回到會場中。但是,他卻突然站了起來,說:「請等等。」

  「我想問您一個問題,」他不好意思地說,「您覺得我可以讀這種書嗎?」

  他的指縫中透出了書的名字,是一本哲學類的書籍,我點點頭說:「你喜歡那就可以讀呀。」

  「我,我學歷不高,我媽媽說我很笨,我怕讀不懂,但我又很喜歡。」

  「喜歡就去讀呀,讀不懂可以找小夥伴一起討論。」我以為他只是請教讀書方法,便給了這個建議。

  「不是。」男孩兒說,「剛剛我聽到您講的心理課程,我覺得我可能有些問題,小時候媽媽對我要求很嚴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句表揚,我總覺得自己很笨,其實我現在正在讀研,這種書我是可以看懂的,但是我的潛意識總是在告訴我自己讀不懂,我很矛盾。」

  聽後,我明白了,又是一個過度要求導致孩子心理產生偏差的例子。其實孩子的性格是通過環境及與人接觸塑造的。最近常聽到一句話:「玩的時候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原因是什麼呢?這也是父母站在成年人的思維角度來思考而引發的。

  讀書也是如此。不要總以自己的角度認為孩子應該可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據其認知能力去協助孩子變得更優秀。請記得一句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拖拽,而是幫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