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塗鴉,繪畫敏感期讓想像力去飛吧
2024-10-09 01:30:38
作者: 柳艷麗
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通過感官,而孩子出生後發育最迅速的感官就是眼睛,眼睛是孩子直接感知這個世界的最佳途徑。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用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將眼中的世界落於紙上便是孩子對世界感知的首次輸出。
了解漢字發展史的人都知道,倉頡造字的方法是將事物轉化為圖畫符號,這些圖標經過演化多次修改之後才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漢字。其實,繪畫是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是兒童最直接的、最自由的、最便捷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在幼年時期最喜歡的便是塗鴉,這一時期正是兒童繪畫敏感期,父母作為孩子最信任的夥伴,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陪孩子一起塗鴉,放飛孩子的想像力。
幼兒時期的孩子最喜歡用手去摸東西,每種觸碰都會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用手來把自己頭腦中的東西表達出來,那是一種極高的成就感。小學一年級的教師會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畫畫,下課後有些孩子不想出去玩,就趴在桌子上畫畫。而拿起小學課本也會發現,幾乎80%的孩子課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塗鴉,因為塗鴉是他們表達內心的直接方法。在孩子的筆下,所有的物都是活的,都是最形象的,也都是帶著情感的。
雖然現在很多新手爸媽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對孩子的塗鴉抱支持態度,但是往往卻無意中給孩子的繪畫敏感期潑了冷水。
第一種,規定範圍發展想像力。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很喜歡在牆上亂寫亂畫,雖然說過不允許,但還是會偷偷留下一兩筆,於是,父母便買來了繪畫板、牆貼等,給孩子劃出一個範圍,讓孩子在範圍內繪畫,但是這樣有效果嗎?事實證明,孩子並不會如你所願在規定範圍內塗鴉,一段時間後便會在「版塊」的邊緣、桌面、地面等再次出現新的「作品」。
那是因為孩子的塗鴉源於想像力,他們的繪畫是當有思緒爆發時的隨手而為,與構思之後的範圍內繪圖並不相同。這就好比成年人所說的靈感,可能會受某個點觸動而迸發,並不是說來就來。
當然,給孩子一個繪畫的場地並沒有錯,只是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懂得了規則,那麼他自然也習慣在規定的範圍內繪畫了,當然此時的繪畫不僅有想像力,也加入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第二種,有天賦就要培養。
有些父母特別欣喜於孩子的成長,留心地發現了每個變化點,於是當孩子拿出畫筆畫出一個圓圈說是太陽時,這些父母便如獲至寶,認為孩子「天賦異稟」要著重培養,於是拉著孩子加入了各種各樣的繪畫培訓班。初為父母需要明白這一點,任何培訓機構都有自己的培訓章程,也就是說,孩子自主繪畫是自我發掘,只要加入其他人的干預,便會進入「學習」的範疇,而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之後,便會停止自我開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有一位學生,孩子在幼兒園時就酷愛畫畫,特別是中國畫,他拿著小毛筆,信手拈來地畫世界。雖然不明白色彩的原理,但是畫面的配色讓人很是舒服。於是他的媽媽給他報了國畫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畫技進步很大,也獲得了很多獎,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喜歡了,而且如果不臨摹他也無法再自己創作。
他的媽媽對此感到很疑惑,總是在問:「你小時候不是想畫什麼就能畫出來嗎?為什麼現在要看著畫?只畫那些名家的作品幹什麼?」
他說:「我不會。」
為什麼不會呢?小時候不是畫得很好嗎?一次,我拿出他小時候畫的《雪梅》與現在的《雪梅》做對比,問他:「你覺得哪一幅好看?」
「我覺得後面這一幅,老師說梅要病梅才好看,小時候畫的梅花沒有病態。」他回答道。
從他的回答中,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老師說」就是規則,而這個規則所扼殺的就是兒童的想像力,實際觀察下,有哪一株梅花真的如盆景般病態呢?因此,不要認為孩子的繪畫只是為了展現繪畫天賦,那是他們對世界認知的輸出,父母此時需要做的不是「因材施教」,而是陪伴。
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幸福高於一切,而且在這種極度舒適、安全的陪伴中,孩子的想像力會得到最大的綻放。我家孩子小時候,我常常會陪著他畫畫,我發現在他的畫中,小熊是彩色的,太陽是粉紅色的,所有事物都長著眼睛,還笑眯眯的。在孩子的心中,世界有獨特的顏色,而所有的事物也都是有生命的。身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充分的想像空間,為他構建最舒適的發展環境,也許你的陪伴會成就孩子一生。
3到5歲為最佳的繪畫敏感期,父母此時要選擇陪伴,為孩子提供繪畫材料和環境,不要設限,放手讓孩子去畫,盡情發揮想像力,畫出心中的所思所感。畢卡索說:「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任何一項藝術直覺與本能的創造都要遠遠高於理性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