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事物探索,充盈孩子的生命認知
2024-10-09 01:30:35
作者: 柳艷麗
在孩子的事物興趣發展敏感期中,父母不要做過多的指引,不僅可以促進孩子注意力的發展,更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認知發展。可能有些人會質疑,父母難道真的不要參與,任其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不可以,父母不干預,但不等於不參與。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而往往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在孩子的事物興趣敏感期中,可以儘可能地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接觸更多的事物,同時支持他們對事物的探索,開啟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大門,充盈孩子的生命認知。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都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此時,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機會去探索,請相信,直接給答案不僅僅忽略了解題過程,而且剝奪了解題的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喜歡樂高積木,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只因為它有著多變的造型,更因為它是孩子親手搭起夢想的創造過程。孩子對事物的探索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可能會打開冰箱感受涼風來襲,更會左看右看是哪裡產生的涼風,而父母此時一定不要說:「快關上門,有什麼好看的。」因為當他服從的那一刻不只是關上了門,更是關上了剛剛萌芽的好奇心。
我的朋友是個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興趣的人。最近我發現,她的女兒仿佛就是她的翻版,小姑娘對一切未知都充滿了好奇心,而她對世界的認知能力也令人驚嘆。
朋友說,她從來不會去干預女兒的探索。小姑娘曾經為了觀察螞蟻搬家,在公園蹲了一下午,朋友全程陪伴,最後小姑娘說:「媽媽,螞蟻好偉大,我們一步可以達到的地方它們要走好久,可是它們從不放棄。」
我問朋友:「你為什麼不趁此機會告訴她,螞蟻搬家是要下雨了,或者螞蟻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搬起比自己身體大好幾倍的東西或者團結之類的呢?」
朋友回答說:「螞蟻搬家要下雨她多觀察幾次就會知道,至於螞蟻的其他偉大之處,她也會在以後的觀察中發現。我告訴她的話就是強制性的灌輸,這些在書本中都會有,而她的觀察體驗才是她對生命真正的認識。」
這個小姑娘最近經常陪我兒子玩。有一天,我的兒子抓起小石子準備打一隻小狗時,小姑娘攔住說:「不要這樣,我們不可以欺負弱小,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它的媽媽會哭的。」我很好奇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便問:「你說什麼?為什麼生命要被尊重?為什麼你知道它的媽媽會哭?」
小姑娘昂起頭,充滿疑惑地問:「阿姨,您沒有發現小狗眼中的害怕嗎?那天媽媽因為我在幼兒園摔傷哭了好長時間,我摔下來時就是這種害怕的感覺。」
我點點頭,又繼續問:「那你知道什麼叫被尊重嗎?」
「當然知道,每個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都在頑強地活著,難道不值得被尊重嗎?」小姑娘堅定地回答。
我竟然不知道該說什麼。事後,與朋友談起這件事,朋友笑著說:「她第一次告訴我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時,我也覺得奇怪,她給我解釋說不但人類在辛苦地工作,動物也很努力。流浪狗媽媽為了讓小狗吃上東西,自己餓得奄奄一息也不肯吃一口;小鳥從來不會在人們窗口外嘰喳個沒完,是因為怕打擾人們休息;水滴為了變成小雪花,會把自己凍僵……在她看來,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在努力。」
一個對世界都充滿敬畏的人不會去破壞世界,一個有探索欲的孩子也不會只停留於淺顯的表面認識之中。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父母給他們怎樣的成長環境,他們便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支持孩子去探索並不是讓孩子去做一切體驗。還記得那個暖壺蓋的問題嗎?當時,很多媽媽說:「如果不想讓孩子去拿暖壺蓋,就拿著他的手放到壺口試試,燙著了就再也不動了。」雖然這種方法被一些媽媽採納,且試驗成功了,但對於這種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健康的做法,我卻不支持。
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進攻型」,「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這個道理,但身為父母應該是理性的,有些事我們當然不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等燙傷後再告訴他們:「吃一塹,長一智。」這種「體驗」只能磨滅孩子的探索興趣,甚至還會造成一些心理陰影,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
朋友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對飲水機產生了興趣,她已經觀察飲水機好幾天了,而且每次接水時水桶發出的「咕咕」聲她會特別注意,更重要的是,她幾次想按下開水口的按鈕。朋友看到這種情況,便與女兒一起做了一個實驗。朋友拿出從水產市場剛買回的兩隻活蹦亂跳的蝦分別放到兩隻碗中,讓女兒從冷水口接水,蝦在碗中遊了起來;又讓女兒從熱水口接水,蝦慢慢變紅不動了。女兒明白了熱水的「威力」,便放棄了嘗試按下熱水按鈕的念頭。直到現在,女兒能自己去接熱水喝了,她也是先將杯子放在接水台上,然後再按下按鈕。
孩子在事物興趣敏感期時的一切動作也都是敏感的,身為父母要保護好孩子對世界的探索興趣,充分發揮孩子的體驗式認知能力,你會發現孩子對生命的認識能力有時成年人也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