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護天性為前提,和孩子一起定規矩
2024-10-09 01:29:17
作者: 柳艷麗
現在我問一個問題:你給孩子定過規矩嗎?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還小,哪懂什麼規矩?」「孩子知道什麼,給他立什麼規矩?這不是限制孩子嗎?」有的家長則說:「我們應該給孩子自由和愛,讓他無憂無慮地成長!」總之,絕大部分人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定規矩。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和愛,也需要規矩。這兩者並不矛盾。給孩子定規矩,其實是更愛孩子的表現。尤其是在公共秩序敏感期,教會孩子懂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更容易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形成良好人格,成為懂事守規矩的小淑女或小紳士。
可若是家長不給孩子定規矩,孩子就會成為脫韁的野馬,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瘋狂。小小的人兒,驕縱任性,吃東西沒完沒了,看電視想看多久看多久;隨意罵人,隨手就打小朋友;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隨手亂扔東西……時間久了,就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也給自己和家長帶來了麻煩。
誰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缺少管教的反面教材呢?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家長願意吧!可遺憾的是,我發現總有一些家長過度地愛孩子,從他出生開始,就給予「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非常隨意,讓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不受約束。
我們班原來有一個名叫小小的男孩,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因為爺爺奶奶很溺愛他,不管任何要求都無條件滿足,所以性格驕縱、任性、霸道。在和爺爺奶奶生活的那段時間,小小要看電視,爺爺奶奶就一直讓他看,經常到晚上11點多。小小想吃冰激凌,爺爺奶奶就給他買一大箱,還說:「寶貝,你想吃幾個就吃幾個,吃光了,我們再去買。」玩鬧時,小小故意打爺爺的臉,爺爺還樂呵呵的很開心。小小打小朋友,爺爺也不阻止,還說「這不是壞行為,是正常的社交手段」等。
3歲時,爸爸媽媽把小小接到身邊,因為對孩子有愧疚心,想多彌補彌補。所以,他們對小小有求必應,不管是吃的、穿的還是玩的都一律滿足。他們明知道應該給孩子定規矩,約束一些不好的行為,可還是選擇了縱容。
接下來,小小更加驕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爸爸媽媽也只是淡淡地說「這樣不對」「不可以這樣哦」。結果,在幼兒園時,小小與其他小朋友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隨意搶別人的玩具,隨意打人、罵人。同時,小小也屢次「挑戰」老師定下的規矩——老師讓排隊領取食物,他一聽就噘起嘴巴,說「我不要,我要第一個」;老師安排孩子們睡午覺,他大聲喊「我才不要,我想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
長期被寵溺的小小,從來不守規矩,也不知道規矩是什麼。到了小學時期,性格更加驕縱,總是故意搗亂,我行我素。這讓老師很頭疼,而他的爸爸媽媽想管也管不了了。
很顯然,小小成了人人不待見的「熊孩子」。可我不得不說,這並不能怪孩子,因為沒有人告訴他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不允許做的。小小的爸爸媽媽,包括爺爺奶奶明知道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卻沒有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是不被允許的。他們愛小小,可這份深厚的愛也讓他們失去了原則,成為害孩子的「罪魁禍首」。
孩子的成長,是不斷被約束的過程。為孩子樹立規矩,這不妨礙我們愛孩子,相反這更體現了我們對孩子的愛。只有這樣的愛才是恰當的、負責的,不是嗎?
當然,給孩子定規矩,並不是說用條條框框困住孩子,讓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權利。若是這樣的話,家長的做法就過猶不及了,很容易限制孩子的快樂,讓孩子失去獨立的性格,失去自信樂觀的心理。
規矩與自由並不是相互對立的。一旦家長忽略孩子的自由,絞盡腦汁為孩子制定各種規矩,就會讓孩子泯滅天性,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長。一開始孩子還會守規矩,願意配合家長。可沒多久,孩子就會反抗,不斷地挑戰規矩,用惡作劇的心態享受與家長作對的快樂。
所以,當你的規矩總被孩子推翻時,不妨好好地反思一下,看看規矩是否太嚴苛,是否違背了孩子的天性,是否故意為難他們。比如,不能吃零食,任何零食都不可以;不能看電視,1分鐘也不行;在公園裡不許跑跳……這樣的規矩,怎麼能強迫孩子必須遵守呢?想一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討厭那些嚴苛的規矩?
給予孩子理智的愛,以保護天性為前提,為孩子定規矩,這是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會發現孩子不再是人人討厭的「熊孩子」,而是健康快樂、懂事懂規矩的好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