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啟動孩子的高天賦> 故意製造噪音,訓練孩子音源捕捉力

故意製造噪音,訓練孩子音源捕捉力

2024-10-09 01:28:27 作者: 柳艷麗

  之前一位新媽媽向我諮詢:寶寶剛3個月,胖嘟嘟的非常可愛。可只有自己家人知道,這小祖宗並不好帶,是個十足的「磨人精」。寶寶剛出生時,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的。聽說孩子一天需要睡十五六個小時,於是一家人為了保證寶寶的睡眠質量,就儘量保持安靜,從不敢大聲說話。

  開始還算好,寶寶吃得好睡得好,可3個月後,小傢伙就鬧騰起來了。睡覺時,大人不能發出一點聲音,只要有一點聲音,寶寶就會驚醒,然後哭鬧個不停。於是,一家人做什麼都是躡手躡腳的,還演起了「默劇」,恨不得用手語來交流,手機也調成了靜音。

  可是這個方法沒什麼效果,寶寶對聲音越來越敏感。即便不是睡覺時,也容易被聲響嚇到,然後大聲地哭鬧。這位新媽媽和家人感到很奇怪和無奈,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為什麼環境如此安靜了,孩子還不容易入睡,還容易被驚醒?

  其實我想說,問題就在於家裡太安靜了。極度安靜的環境,造就了一個反效果。

  不少家長和這位新媽媽家人一樣,認為小寶寶怕吵,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尤其是寶寶睡覺時,會關掉電視、手機,說話悄聲悄語,做事也躡手躡腳。可要知道,這樣對孩子成長沒有什麼好處。時間長了,寶寶在睡覺時就會非常敏感,一有響聲就會驚醒,即便是很細微的聲音。

  因為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後,隨著聽覺器官的發育和成熟,有了超強的聽力,可以聽到細微的聲音,然後進入一個噪音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對聲音非常敏感,可沒有過濾噪音的能力,很容易被各種聲音干擾,受到驚嚇或焦躁不安,產生恐懼心理。若是始終讓孩子生活在過於安靜的環境中,孩子的聽覺能力就會逐漸減退,語言能力、運動能力以及智力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家長不要刻意為孩子營造一個過於安靜的環境,除了日常正常活動,如走路、開關門、說話、洗洗刷刷,還應該故意製造一些噪音,比如打開電視機、調大手機的聲音,或是帶孩子聽聽外面的汽笛聲、公園的吵鬧聲等。所有這些來自生活環境的聲音都是對孩子非常有益的刺激。讓孩子有機會聽到這些聲音,接受外界噪音的刺激,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噪音敏感期。同時,孩子聽到的聲音越豐富,聽覺能力也就越豐富,聽覺敏銳力越強,大腦就越發達。

  或許有些家長會提出疑問:孩子害怕噪音,又喜歡噪音,這看上去不矛盾嗎?確實有些矛盾。但是在噪音敏感期,孩子就是喜歡這樣的世界。簡單來說,孩子喜歡安靜的環境,可如果環境過於安靜了,他就不高興了。孩子對噪音敏感,容易受到噪音的驚嚇,然而家長若是能適當製造一些噪音,他就不會不安地哭泣。同時,這樣的環境更有利於孩子聽覺能力的發展,促進孩子的智力和心理發展。

  對於那位新媽媽的煩惱,我給予了這樣的建議:當孩子睡覺不安穩,時常因為說話聲、電話聲、走路聲而驚醒時,不妨在家裡故意製造一些噪音。

  我建議她告訴家人,說話、走路、做事不要小心翼翼,而是保持正常的活動,製造正常的聲響。開始,孩子還是會被驚醒、會哭泣,可幾天後,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之後,她可以嘗試在孩子睡覺前打開電視機,放一些兒歌和音樂。等到孩子再次適應後,把電視聲音調大些,然後多讓孩子聽切菜聲、水流聲等。

  

  很快,這位媽媽給我反饋:孩子不僅不再對這些聲音害怕,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電視、手機發出聲響時,孩子會專心地聽,還會尋找聲音的來源。

  所以說,家長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聲音豐富的世界,而不是讓孩子生活在極度安靜的環境中。選擇性地讓孩子聽一些噪音,幫助孩子提升聽覺能力、度過噪音敏感期,對孩子的成才是非常有益的。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度的問題,不能一下就讓孩子聽特別大的、嘈雜的聲音,這會讓孩子更加恐懼、不安,還可能導致聽覺能力受損。一開始,讓孩子聽聽水流聲、洗洗刷刷的聲音、適度的電視聲,然後帶孩子到公園去逛一逛,再到嘈雜的菜市場逛逛,等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步地讓孩子接受外界噪音的刺激,如此才能幫助孩子鍛鍊抗噪音的能力,讓孩子不再對噪音過于敏感。

  同時,掌握訓練的尺度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若是孩子聽噪音時,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或是哭鬧,那麼家長應立即帶孩子離開,而不是強行訓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