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因而人而定,線索全在孩子的言行舉止之中
2024-10-09 01:28:09
作者: 柳艷麗
天空中漂浮的白雲,沒有一朵是形狀相似的,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生活環境也都不盡相同。於是我們時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是與眾不同的存在。那麼,在敏感期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孩子是否存在差異呢?
答案是肯定的。敏感期在一個孩子身上表現出一種形式,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則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形式。就拿秩序敏感期來說吧,一個孩子可能堅持嚴格的起床、睡覺時間,一個孩子就可能更注重物品的擺放,絕不允許別人把自己的東西弄亂,而另一個孩子則在意做事情的順序,還有的孩子多種情況兼有之。
而考量孩子是否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需要細心地觀察,抓住孩子言行舉止的特徵、細節、規律,而不是想當然地認定——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應該是這樣的,我家孩子沒這個表現,就是沒有進入敏感期。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飯,媽媽為他準備了牛肉、蛋卷、米飯、豆芽。這些食物有序地擺在盤子裡,孩子一個一個按照順序吃,先吃牛肉,再吃蛋卷,然後是米飯。此時,爸爸或許擔心孩子不吃豆芽,便把豆芽和米飯混在一起,然後對孩子說:「飯和菜一起吃……」可這句話還沒說完,孩子便大哭起來,不願意繼續吃飯。
爸爸板著臉,說:「好好吃飯,不許再胡鬧了!」
媽媽解釋說:「孩子可能進入敏感期了,不想你打破他的吃飯順序。」
爸爸不以為然地說:「哪裡是這樣?我已經看了資料,人家孩子都是更重視生活規律、物品擺放,他就是不愛吃豆芽,就是在耍脾氣!」
媽媽繼續說:「為什麼你家孩子一定和人家孩子一樣呢?敏感期是因人而異的。」說完,媽媽把這些飯菜倒入自己碗中,然後再為孩子準備了米飯、豆芽,孩子隨即就停止了哭鬧。接下來,孩子還是按照順序吃飯,吃完了米飯之後,吃掉了豆芽,然後心滿意足地打了一個大飽嗝。
這個孩子注重做事的順序,想要維持自己的秩序感,當爸爸把食物混在一起時,他感覺自己的秩序感被打破,便出現了激烈的反應。這個行為雖然與其他孩子不同,但就是進入敏感期的表現。
再看看另一個孩子,他的表現又有區別了。
一個朋友帶著孩子到姥姥家玩,聊天的時候,朋友坐在姥姥的專屬搖椅上。誰知,孩子竟然大聲哭鬧起來,一邊喊著「你不要坐,你不要坐」,一邊拉著朋友的手,試圖把朋友拉起來。
朋友和孩子姥姥都以為是孩子自己想要坐,便耐心地說:「寶寶乖,媽媽有些累了,坐一會兒再讓給你,好嗎?」可孩子根本不聽,說什麼都要讓朋友起來。這時,朋友有些生氣,訓斥道:「你這孩子怎麼這樣霸道,太過分了!」然後就生氣地站了起來。
孩子立即停住哭聲,拉著姥姥坐下來,說道:「姥姥坐,姥姥坐。」這時,朋友才明白孩子這是到了秩序敏感期,在他的意識里,搖椅就是姥姥的,誰也不能坐。朋友打破了這個秩序感,所以他才會哭鬧不止。
通過這兩個例子,家長們是否明白了?沒錯,同為敏感期,孩子有很多相同的心理特徵、行為表現,但是每個孩子的行為還是有區別的,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只看到普遍性,而忽視了個別性。只有做到細心地觀察,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進行分析,準確地捕捉到敏感期的到來,然後給予正確、及時的引導,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然,除了行為表現上的差別,不同孩子進入敏感期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半左右會對書寫產生敏感,在4歲半左右會對閱讀產生敏感,然後進入閱讀體驗敏感期。若是家長能儘早培養,教孩子書寫、閱讀,讓他發現書寫、閱讀的樂趣,那麼敏感期往往就會提前。另外,若是孩子在文字方面有天賦,書寫、閱讀的敏感力就會比其他孩子更強,敏感期就比其他孩子更早到來。
教育是因人而異,不可複製,更不能模仿的。對於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讓他們都能綻放各自的光彩。同樣,我們也要多了解孩子,多與孩子交流,發現和接納他在敏感期中行為、時間的差異,然後給予足夠的空間和自由,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