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與董卓:「父子」決裂
2024-10-09 00:48:55
作者: 醉罷君山
董卓之死,是意料之外,卻又屬情理之中。
很多人都看出董卓必亡,只是沒料到他竟然死在自己人手裡。
自從董卓入洛陽竊得大權後,反董聯盟便迅速建立起來,各路英雄紛紛亮劍,一時間聲勢浩大,似乎只是光吐口水就足以把董卓淹死。我們站在科學的角度上看,口水與輿論有時確實能起到投槍與匕首的作用,但這些終究不是真正的投槍與匕首,不能置人於死地。
關東聯盟在權力面前,很快變質了,相互傾軋,兵戎相見。看到東方這一出出鬧劇,董老賊不禁喜形於色:畢竟只是烏合之眾,何足掛齒呢?
在群雄之中,董卓認為只有孫堅不可不防。至於其他人,實在入不了他的法眼。他目光如炬,預言孫堅早晚會被袁術給害死。果不其然,孫堅在征討劉表時中箭身亡,董卓的預言不幸成真。
孫堅一死,董卓心裡的石頭落地了。至於袁紹、公孫瓚、劉表、袁術之流,只會鬥來鬥去,不過阿貓阿狗之輩,何足道哉。
董老賊坐山觀虎鬥,就等著關東這些軍閥斗得精疲力竭,他再出來收拾殘局。
我們不能說董卓毫無政治理想,只想攫取權力。事實上,他是有點「理想」的。他曾出台了一條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一律處死,財產充公。」你看,這多符合儒家的標準啊。儒家不是說了嗎,為人子止於孝,為人臣止於忠。你若不忠不孝,殺你人,抄你家。這叫作以高壓手段強制推行儒學政治,不是嗎?
這條法令一出,大家就看出有空可鑽。什麼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順」?不好意思,沒有法律解釋。於是冤家對頭輕而易舉地利用法律漏洞,誣告良民,隨便找個事,一扣上罪名,就得人頭落地。一時間,誣告之風盛行,大多數都是死得糊裡糊塗。為了不讓人抓住把柄,老百姓閉口不說話了,路上遇到熟人,頂多用含情脈脈的眼神打招呼,一句話也不肯吐露。
鳥兒尚且可以自由啼叫,人卻連說話的自由也喪失了。
關東軍閥們固然爭權奪利,董卓集團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
董卓遷都長安後,把鎮守東部的重任交給河南尹朱儁。朱儁是東漢帝國的資深將領,早在黃巾起義時,他就與皇甫嵩等人為平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朱儁不願意充當董卓的打手,暗地裡與關東諸將往來,密謀反董。只可惜關東諸將熱衷於搶地盤,討伐董卓之事,早被拋之九霄雲外了。
精明的董卓鼻子挺靈敏的,嗅到朱儁身上叛變的氣息,對他加強了防備。朱儁知道董卓為人殘暴,若是被他抓住證據,一定會死得很難看,不如及早決裂。他索性也不當河南尹了,把官印一扔,拉走軍隊撤向荊州。
董卓氣急敗壞,派楊懿接任河南尹,打算向朱儁興師問罪。
豈料楊懿剛剛上任,屁股尚未坐熱,朱儁又從荊州殺了回來,把這位新任河南尹殺得大敗而逃。緊接著,朱儁發文書通告全國,號召各州郡出兵討伐董賊。朱儁在朝中當官很久,又是軍界元老級人物,自然德高望重,振臂一呼,得到一些響應,其中最積極的人當屬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是武將出身,曾追隨皇甫嵩參加過討伐北宮伯玉的戰爭,後來又追隨張溫參加討伐韓遂、邊章的戰爭。公元188年,黃巾軍擾掠徐州,陶謙臨危受命,被朝廷任命為徐州刺史。他到任後,連連擊破黃巾軍,將他們趕出徐州地界。陶謙不僅能打仗,為政也頗有本領,在他治下,「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徐州成為一塊相對安定的樂土。
為響應朱儁的號召,陶謙派出三千名士兵助戰,並尊朱儁為「代車騎將軍」。這裡請注意,在此之前,袁紹已經以「車騎將軍」自居,而陶謙卻尊朱儁為「代車騎將軍」,可見他並不承認袁紹這個盟主。除了陶謙之外,其他一些州郡也出點兵、供點糧以支持朱儁,但總體上來說,只是做做樣子罷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朱儁雖是名將,手上的兵還是太少了,難有大作為。
董卓派中郎將牛輔領兵討伐,牛輔的部將李傕、郭汜、張濟統領數萬精兵,向朱儁的大本營中牟發動進攻。朱儁以寡擊眾,回天乏力,被打得大敗。董卓軍隊再現殘暴本性,瘋狂報復,在陳留、潁川兩郡大開殺戒,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號稱名將的朱儁居然如此不堪一擊,這讓董卓更加膨脹。一時間,他成了西方不敗,舉目望去,天下似乎無人能與自己匹敵。
董卓控制著小皇帝,控制著小朝廷,真可謂其樂融融。「三公」的頭銜,對他來說太小了,沒吸引力。他先是搞了個相國的頭銜,後來又加個太師的帽子。沒法再加了,再往上一層就是皇帝。董太師秉承著孔夫子「己欲達而達人」的教誨,光自己發達怎麼行呢?得把自己的兄弟親戚也拉一把吧。於是董卓的弟弟董旻(mín)當上了左將軍,侄兒董璜當上了中軍校尉。至於其他董氏家族成員,更是充斥朝廷各個要職。連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都被封了爵,還常把金印當作玩具耍。
這朝廷,真不是劉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
除了還沒給自己加冕之外,董卓跟皇帝已經沒有兩樣了,出行的車馬是皇帝的標準,身上穿的衣服是皇帝服。太師府成為發布國家命令的官署,什麼尚書台、御史台統統得聽他指揮。
當然,我們不要忘了,董卓本質上是一名將軍。作為一名將軍,必須要做到有備無患。孫子不是說過:「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要做到萬無一失,他還必須留一條退路。
董卓給自己修築了一座堅固的城堡,城高七丈,牆厚也七丈。這種城池實屬罕見,你幾時見過城牆的厚度與高度一樣呢?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城池著實不協調,缺少美感,畢竟董卓是個武夫,而非藝術家。但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在火炮與飛彈還未冒泡的公元二世紀,七丈厚的城牆可以抵擋住任何武器的進攻。
有人會說,光牆厚有什麼用,我攻不進去,困死你總可以吧。別急,董卓自然也想到了這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源源不斷的糧食運抵城堡,數量之多,足夠讓整個城堡的人吃上三十年!
董卓望著這項偉大的工程,不無得意地說:「事成則雄踞天下,不成則守此終老。」
進可攻,退可守,這就叫遊刃有餘。
那麼董老賊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嗎?
有。
他擔心被暗殺。
原因很簡單:他殺的人太多了。
董卓殺人,向來不需要理由。只要看不順眼、聽不順耳,立即格殺。他喜歡吹噓自己的寶刀如何鋒利,其刀下的冤死鬼自然不在少數。
張溫就是其中之一。張溫當過「三公」,當過車騎將軍,當過董卓的上司,當初孫堅力諫他誅殺董卓,可是他沒敢下手。終於有一天,他深深懊悔自己當初沒聽孫堅的勸告,這一天就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天。董卓早就看張溫不順眼,正好太史夜觀天象,說了一個神秘的預言:「將有大臣被殺。」能殺大臣的,非董卓莫屬。董卓偏偏要令預言成真,他左看右看,張溫最不順眼,索性讓人誣告張溫秘密與袁術往來,圖謀不軌。可憐的張溫被綁赴刑場,用亂棒活活打死。
以張溫的地位,還不是像一隻螞蟻一樣被董卓輕易捏死了嗎?每個人都不由得要撫撫自己的脖子,自問是否頂得住董卓劈來的一刀。
除非把這個老賊幹掉,否則遲早大家都要死。
一個反董卓的小團體秘密成立了,成員包括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等。要對董卓下手並不容易,因為董卓身邊有一個貼身侍衛,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呂布。
呂布自從殺了丁原投靠董卓,便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他先是當了騎都尉,後來又被董卓提拔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呂布擅長騎射,勇猛過人,同為武夫出身的董卓十分欣賞他,視其為心腹,甚至以父子相稱。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董卓這個人性情殘暴,喜怒無常,即便如呂布這樣的親信,也整天提心弔膽。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哪天老虎生氣了,那可就大難臨頭。
有一次,呂布因為一件小事得罪了董卓。
董卓一怒之下,操起一把手戟就朝呂布扔了過去。董卓戎馬一生,膂力驚人,投出的這一戟如怒箭飛奔而來,若被刺中,恐怕直接到閻王爺那裡報到了。幸虧呂布反應靈敏,一個閃身避開了這飛來一戟。儘管沒被刺中,呂布還是驚出一身冷汗,心中暗叫僥倖。也算呂布識相,他慌忙向董卓賠禮道歉,這才勉強平息其怒火。
這件事算過去了,但呂布的自尊心遭到強烈打擊。他的內心深處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像呂布這樣心高氣傲的人,哪能如此忍氣吞聲呢?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終於導致呂布與董卓決裂。
這是一樁香艷故事。
呂布是個血氣方剛的男子,有一回在太師府見到一位美麗的侍女。呂布很快被侍女的美貌迷住,而侍女也為呂布的男子氣概所折服,兩人你情我願,私通上了。泡妞泡到太師府,呂布膽子也忒大了吧。其實呂布沒那麼勇敢,他提心弔膽,終日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被老頭子董卓發現。這樁私情倘若敗露,呂布一定死得很難看。在理智與情慾的激烈鬥爭中,情慾往往是勝利者。呂布已深陷情網不能自拔,他該怎麼辦呢?
呂布與王允私交不錯,兩人時常湊在一起喝酒。這一天,呂布心裡煩躁難安,便找王允喝酒。俗話說:借酒消愁愁更愁。喝了幾杯,呂布開始向王允吐苦水。他很想說出自己的煩惱,說自己思念的女人,說自己的無奈。可是他沒說這些,只說了自己差點被董卓殺掉的事情。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愛上的侍女就是美人貂蟬,其身份是王允的養女,是被安插在董卓身旁的臥底。歷史真相是否如此,我們也不得而知,不好妄作猜測。這時呂布並不知道王允是反董卓秘密團體的領袖,但他顯然是信任王允的,這才在言談之中,流露出對董卓的強烈不滿。這一點,王允看在眼裡,他當然不肯放過拉攏呂布的機會,便順水推舟地說,董卓倒行逆施,人神共憤,何不聯手把董卓做了呢?
呂布內心一動,馬上又遲疑地說:「董卓與我有父子之情。」
王允冷笑道:「你姓呂,他姓董,當初他操起手戟要殺你時,顧念過什麼父子之情嗎?」
被王允這麼一說,呂布的血性也被激了起來,他把酒杯一砸:好,老子豁出去了。
呂布成了王允剷除董卓的一顆重要棋子。而董卓還蒙在鼓裡,對此一無所知。
不過,即便有了呂布加盟,要誅殺董卓仍非易事。一方面,董卓的同黨充斥朝廷,各個部門都有他的親戚、門客;另一方面,董卓一直擔心被刺殺,防範極為嚴密。若要下手,一定要快、准、狠,若不能一擊斃命,便會前功盡棄。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沉得住氣,耐心等待最佳的時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的某天,小皇帝劉協生病初愈,在未央殿接見朝中大臣。董卓雖然素來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也得裝模作樣去露把臉。由於成天擔心被暗殺,每次出行時,董卓總是戒備森嚴。從太師府到皇宮,全程警備。董卓身著太師服,乘著馬車,左側是步兵衛隊,右側是騎兵衛隊,別說刺客,就是蒼蠅都難近董卓的身。如此護衛嚴密,董卓還覺不足,他讓呂布身著戎裝,來回巡視。
董老賊豈能料得到,刺客是有的,但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他所最信任的呂布。此時呂布懷裡揣著一紙詔書,這份詔書是王允密令尚書僕射孫瑞起草的,以皇帝之名義下達的除奸令。
反董小團體把行刺地點設在皇宮大門。這個地點是經過周密討論的,因為皇宮乃是禁地,董卓衛隊到了門口,沒有詔令是不准踏入皇宮半步的。這時是董卓防備最為脆弱的時候,也是最好下手的時機。
呂布事先在宮門處安排了十幾個自己人,包括騎都尉李肅,壯士秦誼、陳衛等人。為掩人耳目,他們都穿著衛兵的衣服,冒充守門衛兵。
馬車上的董卓全然不知自己正邁向鬼門關,他還搖頭晃腦地哼著小曲呢。當時董卓乘坐的馬車沒有車廂,只是車頂有一個華麗的車蓋,遠遠就可以看到他坐在車上。車子到了皇宮大門前,董卓衛隊依照往常慣例,分開站往兩邊,與馬車相隔甚遠。
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呂布向裝扮成衛兵模樣的騎都尉李肅使了個眼色,李肅心領神會,手持長戟,忽地跳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到馬車前,奮力刺向董卓。
有沒有刺中呢?
刺中了,而且是刺中前胸。
那董卓死了沒有?
沒有!
李肅的長戟準確無誤地刺中董卓前胸,但他聽得「叮」的一聲,竟然沒刺進去。難不成董老賊已經練就了江湖上傳說的「金鐘罩鐵布衫」神功,達到刀槍不入的最高武功境界嗎?當然不是了。或者是因為李肅槍法如同國足的球技,臨門一腳欠佳嗎?也不是。真正的原因在於,董卓華麗的太師服里居然還有一件鐵甲衣!
農曆的四月,相當於陽曆的六月,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董老賊居然在炎夏時節,外面一件太師服,裡面一件密不透風的鐵甲衣,況且他還是個大胖子。要知道鐵甲衣最易導熱,可以想像他肥大的身體已是臭汗淋漓了——只能說,此人意志力非凡,令人佩服。
原來當太師是如此辛苦,不僅僅是穿鐵甲衣的辛苦,更是內心的辛苦,因為他終日擔心被刺殺,不得不如此。
只是,該來的終究會來。
董卓的這件鐵甲衣,用料想必上乘,否則也絕難擋住李肅這致命的一擊。李肅這一擊雖然沒刺進前胸,但也並非完全徒勞無功,由於鐵甲很光滑,戟鋒便向下滑,刺傷了董卓的手臂。當戟尖拔出時,董卓的手臂湧出汩汩殷紅的鮮血。
隨著一聲殺豬般的嚎叫,董卓從車上跌落下來,摔了個狗啃屎,他一手按在血流處,回頭便喊:「呂布何在?」
呂布大步流星走上前來,但不是來救駕,而是來判他的罪。只聽得呂布對董卓喝道:「天子有詔,誅殺逆賊!」
這句話,既是說給董卓聽,也是說給其衛隊士兵聽。說給董卓聽,是讓他死得明明白白;說給衛兵聽,是告誡他們,我呂布乃是奉詔殺賊,你們別輕舉妄動。
董卓這下明白了,原來呂布跟刺客是同一夥的,他罵道:「你一個狗腿子,膽敢……」可是他的話還沒說完,呂布便操起手中的鐵矛,惡狠狠地戳進董卓前胸。呂布力大無比,董卓身上穿的鐵甲頓時被戳穿,鐵矛從前胸入,從後胸出,這位混世魔王就這樣死了。
那些站在一旁列隊整齊的衛兵早就被這一幕給驚呆了,沒人站出來,只是眼睜睜地看著董卓被捅死。主簿田儀和董卓的僕人衝上來,想救董卓,也被呂布刺死於鐵矛之下。
呂布連殺三人後,掏出詔書,以從容不迫的語氣宣布道:「皇帝詔書,只殺董卓,其他人均不問責。」這些官兵站著一動不動,沉默了一會兒,忽然有人喊了一聲「萬歲」,有人帶頭喊了,聲勢很快就起來了,大家爭先恐後地高呼「萬歲」。董老賊要是遲死片刻,見到此情此景,不知作何感慨。
萬歲之聲很快就傳遍整個京城。
董老賊死了!
董老賊真的死了?顯然有人將信將疑。
於是董卓碩大的屍體被拖到市場上示眾。
這下百姓可樂翻了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大家盡情地唱歌,盡情地跳舞,被壓抑許久的熱情又回來了,這不是節日,熱鬧與歡快卻勝過節日。女人把珠寶首飾給賣了,買了酒肉回家慶祝,哪怕明天還要愁沒米下鍋,今天也得吃到酒足飯飽,也得一醉方休。原本冷清的街道,如今人山人海,匯集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董老賊以自己的死,帶給了百姓快樂,這算是他最後的一點「善事」吧。
當然,董卓死後還是有點利用價值。他太肥了,油脂太多,大家弄了一條燈芯,插到他的肚子上點著,這盞人油燈竟然燒了一晝夜才熄滅。「肉炬成灰油始干」,他生前曾給人民帶來無限的黑暗,死後以自己的油脂帶給人民一點點光明,這算不算是一種彌補呢?
報復還沒有結束。
經過一晝夜的折騰,董卓的屍身早被憤怒的百姓切割得東一塊西一塊。還有人不解恨,誰呢?袁氏家族的一幫故吏門生。在洛陽時,董卓把袁氏給滅門了。袁家四世三公,故吏門生遍布天下,這些人受袁氏恩惠頗多,無不對袁家的遭遇深表同情。如今董賊既死,正好可以為袁氏復仇雪恨,他們把董卓殘缺不全的屍體收攏在一起,挫骨揚灰,讓他連投胎轉世的機會也沒有。
肥胖的董卓化成了灰,董氏帝國也灰飛煙滅了。
董卓活著的時候,京師之內沒有誰敢抬起頭正視他那銳利且充滿殺氣的目光,所有人都俯首帖耳,匍匐在他威力無比的權杖之下。可歷史告訴我們,強權下的秩序,往往是最不靠譜的,因為你可以壓制人身自由,卻壓制不了人內心的騷動與反抗。這種反抗的烈火,總有一天會如火山般噴發出來,威力無窮。
董卓死後,他的部下譁變,對董氏家族的人趕盡殺絕,連拿著侯爵金印玩耍的嬰兒也沒放過。憤怒的烈焰下,沒有任何同情心,只要你與董老賊有瓜葛,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殺無赦。現實有時就是如此無情。
當王允下令查抄董卓的家產時,人們仿佛打開了阿里巴巴寶藏的大門,其數額之巨大令人們兩眼發直:黃金多達二三萬斤,白銀則有八九萬斤。人以一生積聚財富,最後往往很可笑,對一個死人來說,錢有什麼用處呢?今天有這麼一句話:「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對董卓來說,他恐怕上不了天堂,錢更是分文不剩地被查抄了。
董氏的覆滅讓很多人有種重見天日之感,他們想:董卓是國家混亂之根源,如今此賊已死,帝國將恢復往日的秩序吧?
然而,這只不過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天真願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