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天皇,在位期間疆域最大,卻被一種疾病害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天皇,在位期間疆域最大,卻被一種疾病害了

2024-10-09 00:21:01 作者: 唐俑

  01

  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餘烈在人者未遠,而幾於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於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

  歐陽修說的這個傻小子(昏童),指的是唐高宗李治。這段話的意思是若不是他,心狠手辣的武則天也不能上位,從而導致唐宗室差不多被殺了個乾乾淨淨,李唐江山落入那個女人之手。

  歐陽修不但非常看不起李治,還把這個責任歸咎於李世民。說唐太宗那麼賢明,卻連自己的兒子都不了解,以至把帝位錯誤地傳給了一個傻小子。

  歐陽修這話,顯然帶有一定的偏見,至少對李治的評價很不全面。在歐陽修眼裡,似乎只有一個負面的李治,而沒有看到李治的另一面,否則他就不會對李治的功績視而不見。這些功績包括: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而這些問題,連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都未能解決。大唐帝國重新成為東亞霸主也是拜李治所賜,他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達到最大,與他爹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相比,他開創的「永徽之治」也不相上下。

  如今的影視劇,似乎受了歐陽修這個觀點的影響,它們塑造的唐高宗李治,不是懦弱無能就是好色。

  02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從排位來看,無論如何都不具備接班人的條件,何況李世民早早就立了太子。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李承乾,李世民嫡長子,從小聰明可愛,年僅八歲就被立為太子。長大後,這個聰明人卻開始犯渾。竟然對老爸陽奉陰違,也不聽師長的勸勉,開始縱情聲色,墮落成了一個紈絝子弟。他寵信的一個太常樂人被老爸怒殺後,他居然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派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原因是老師多次勸諫他以國事為重,惹得他心煩。

  太子的墮落,令李世民深感失望,怎麼能把江山交給這種人呢?李世民的目光,開始轉向嫡次子魏王李泰。對於老爸態度的變化,李泰仿佛也心有靈犀,開始積極運作,培植黨羽,準備「接管」太子之位,李承乾這才有點兒慌,再這樣下去,太子之位必將不保。

  如果他從此懸崖勒馬痛改前非,事情也許還有轉機,不怕犯錯就怕有錯不改,改了仍然是好孩子嘛。可是他想的卻不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是為了不成為廢太子,派人暗殺自己的胞弟李泰,失敗後乾脆勾結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凌煙閣功臣侯君集,打算來個逼宮,事情敗露後被李世民幽禁別室。

  按理說,廢掉太子後,讓李泰「接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李泰的表現也確實不錯,每天入宮侍奉老爸,李世民也曾當面許諾讓他做太子。魏王黨的劉洎、岑文本也勸李世民:陛下別猶豫了,這種事還是早點兒定下來好,除了魏王,不可能再有合適的人選了。然而,李世民並未讓他們如願。

  03

  他們不知道,除了魏王李泰,李世民還喜歡晉王李治。他不但也是嫡子(嫡三子),而且「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將來肯定能做個仁君。只不過李治的這些優點,在李世民看來是懦弱的表現。

  此時此刻的李泰,眼看父皇搖擺不定,又像他哥那樣開始犯渾,竟然向老爸提了個「殺子傳弟」的「方案」,意思是讓李世民先把位子傳給他,等他今後掛掉後,他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把位子傳給弟弟李治——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

  那一年,李世民並不老,卻有點兒糊塗了,聽了這話居然深受感動,對李泰大誇特夸:真不愧是朕的好兒子啊!然後他把幾個重要的大臣叫來,對他們說:「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

  據《資治通鑑》記載,被叫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包括諫議大夫褚遂良。他聽了心裡一沉,當即毫不客氣地指出:這話大謬不然,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您百年之後,魏王占有了天下,怎麼可能殺掉自己的愛子,而把位子傳給晉王?再說了,魏王連自己的愛子都捨得殺,還有什麼人不捨得殺?他能放過自己的弟弟嗎?陛下若想立魏王,請先把晉王安置好,免得他將來遭殺身之禍。

  李世民這才如夢方醒,手心手背都是肉,手足相殘的局面是他不想看到的,也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此時此刻的他心亂如麻,竟然流下淚來,說了句「我不能爾」,便起身回宮了。

  促使李世民最後下定決心傳位於李治的,是李泰出言威脅李治,暗示他如果和自己奪嫡,謀反被殺的漢王李元昌就是他的下場。李世民這才看透了李泰,立李治為太子。

  那麼問題來了,李泰威脅李治的話,李世民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他回宮見李治憂心忡忡,覺得奇怪,「屢問其故」,李治起初不肯說,問了多次才說。這說明李治看起來老實,其實還是很精明的,知道把握最佳時機。

  真正的智慧,不是戰鬥最激烈時加入戰團逞匹夫之勇,而是等對方兩敗俱傷時斷然出手,這樣才能做到一擊而中,大獲全勝。

  04

  歐陽修有一點說得不錯,那就是李世民對這個兒子「懦弱」的看法確實不到位。恰恰相反,李治不但不懦弱,簡直可以稱得上膽大包天,不然不可能在李世民還在世時,就敢與老爸的女人武則天私通!

  永徽元年五月,李世民周年忌日那天,李治到感業寺進香,又碰到了昔日的情人,第二年孝服期滿,他果斷地把出家為尼的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到宮裡,次年五月拜為二品昭儀。

  李治的大膽,還表現在當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遭到他厭惡,想改立武則天為後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派堅決反對時,他一點兒也不給他們面子,果斷下詔廢黜王皇后,一個月後便立武則天為後。

  李治如此「一意孤行」,與其說是被武則天那個「狐狸精」迷住了,不如說是對專權的長孫無忌等人的警告:爾等瞧好了,朕也是有脾氣的,朕已經忍耐爾等很久了,不要以為朕的地盤,爾等可以做一輩子的主!未能阻止李治的「一意孤行」,確實讓長孫無忌感覺到,這小子翅膀硬了,想獨自飛了,這還是先帝眼裡那個懦弱的太子嗎?

  而在這之前,朝廷大事可是基本上由長孫無忌一個人說了算,皇上只有點頭的份。而李治的「地盤」,當然不僅僅包括這個女人。通過「廢王立武」,李治成功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然後乘勝進軍,開始採取措施,「奪」取本該屬於他的權力。

  05

  要「奪」權,必須先趕人。顯慶四年,李治的鐵桿支持者、禮部尚書許敬宗,讓人密告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謀反。李治說,既然這樣,你就和侍中辛茂將一起審查吧。

  說長孫無忌謀反,當然是無稽之談,所以許敬宗也不審了,上奏說長孫無忌謀反的苗頭已露,不能打草驚蛇,否則他若採取緊急措施那就麻煩了。請陛下果斷一點,馬上下令把他抓了。

  事實證明,李治不但不懦弱,還是個表演天才,眼淚說來就來,哭著說我怎麼忍心給舅舅判罪,後人會怎麼看。許敬宗說:「一位真正的明君,是捨得大義滅親的,比如當年漢文帝殺舅舅薄昭,結果不但沒有遭到詬病,『天下還以為明主之例』,有句古話叫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結果是,李治連與長孫無忌對質的程序都省了,下詔削了他的官職和封地,發配黔州,他的兒子也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沒多久,李治又讓李勣、許敬宗覆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派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結果他一到那裡,就逼長孫無忌自盡了。如果不是李治授意,給袁公瑜吃兩個豹子膽,他也不敢這樣。

  而褚遂良更倒霉,比長孫無忌還早四年被收拾,先是被趕出朝廷,貶為潭州都督,第二年又被調到更加偏遠的廣西桂州去當都督,同年又被許敬宗、李義府等人誣告在廣西謀反。

  李治確實「寬厚仁慈」,仍然沒有殺他。只是這一次發配得更遠,把他趕到了今天的越南河內西南。兩年後,褚遂良死在發配之地。越南那地方環境確實太艱苦了,悽慘地死去之前,褚遂良曾給李治寫信,希望看在他曾長期效力高祖和太宗、支持高宗繼位也最堅決的份上,讓他離開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但都無濟於事。

  06

  相比之下,李治似乎對自己的舅舅更無情。這是因為,長孫無忌是棵大樹,關隴貴族集團許多元老派人物,都是這棵大樹下面的人。不但靠他乘涼,之前還與長孫無忌沆瀣一氣,沒少與李治作對。這棵大樹一倒,意味著關隴集團的覆滅。而關隴集團的覆滅,意味著李治「奪」權成功,在政治上不再受制於人,可以乾綱獨斷,放開手腳,干點兒想幹的事情了。

  根深蒂固、權勢滔天的關隴集團,豈是一個「傻小子」能扳倒的?這件事說明,李治雖然年輕,而且繼位不久,但其政治素養和作為一代「雄主」的手段一點兒也不差。遺憾的是,正當他解除政治束縛,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場病把他害苦了。

  早在顯慶五年(公元660年)的時候,李治就得了頭痛病。經常頭暈目眩,極大地影響了工作,給了武則天插手政事的機會,以至後來他到了無法處理朝政的地步,被迫把國家大事交給武則天處理。不是還有那麼多文武大臣嗎?難道他們都是吃乾飯的?這倒未必,想必那個時候的李治,除了自己這個心愛的女人,再也不相信其他人了。而那個女人,卻不滿足於僅僅當個皇后。得到一寸之後,還想得到一尺。於是她開始排除異己,同時組織力量,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以防「不測」。

  07

  這個「不測」,就是一旦李治「不治」,與其政權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自己接管。也許是武則天做得太過明顯,導致李治不滿,差點兒把她廢了。廢黜她的詔書都讓宰相上官儀起草好了,但被武則天及時發現。那女人使出她拿手的那一套——一哭二鬧三上吊,軟硬兼施,李治才放過她,沒有堅持廢后。

  之後不久,協助李治起草廢后詔書的上官儀被武則天滅族。直到那時,李治才明白為時已晚,自己已經無法壓制這個女人了。這說明,儘管重病纏身,李治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恨只恨出手太晚,以至讓這個女人羽翼豐滿,再想出手,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李治很鬱悶,武則天卻笑了。

  當這個男人重病到眼睛幾乎失明,連奏章上的字都看不清楚,無法操持政務時,逐漸掌握了朝政的武則天得寸進尺地建議李治當天皇,封她為天后,兩人合稱「二聖」。並允許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

  上元元年,朝廷下詔尊皇帝為天皇,皇后為天后。李治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天皇。從此以後,實權被武則天掌握,李治淪落為名義上的老大。弘道元年,李治的病越發嚴重,詔命皇太子李顯監國。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李治病逝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歲。

  儘管差點兒把武則天廢掉,然而臨終之時,李治還是留下遺詔,除了命皇太子靈前即位,還特別提出「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這個遺詔,又成了他「昏庸」的「證據」。

  實際上,若不是武則天之前表現出來的治國才能,李治怎麼可能下這樣一道詔書呢?而之後的事實證明,李治確實沒看錯,武則天的治國才能不比任何一個唐朝有作為的老大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