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2024-10-08 23:32:50
作者: 時拾史事
然而歷史就喜歡開玩笑,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對於大明朝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的四月丙子日(公曆5月17日),已經當了二十五年大明朝繼承人的完美皇太子朱標於這一天病逝,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明初乃至整個明朝的歷史走向。朱標死的時候年僅38歲,而朱元璋已經65歲了,屬於那個時代的高齡老人,老年喪子無疑對朱元璋造成巨大打擊,可是朱元璋來不及為白髮人送黑髮人而一味悲傷,他面臨的是建國剛剛20年的大明未來繼承人缺位的惡劣局面,朝野動盪,人心惶惶,他必須要處理好這一問題。其實也沒什麼可多想的,在朱元璋之前歷朝歷代也曾多次出現過儲君先一步去世的情況,一般來說這之後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是立太子的弟弟,要麼選太子的兒子,當然無論哪種選擇都各有利弊。
為了體現民主性,也為了展現新儲君具備廣泛的民意基礎,在朱標去世僅三天後,朱元璋便召開大明第一屆儲君(遞補)選拔大會。據《明太祖實錄》記載,該次大會由主持人兼裁判的朱元璋首先發言,朱元璋致開幕詞,闡述了本次大會的中心主題——立儲,並且提出來立儲的選拔標準,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老話說得好「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這意思就是打算立自己的兒子,畢竟朱元璋孫子輩中最大的還不到20歲。在這一標準之上朱元璋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朱棣)聰明、仁厚、英武都很像自己,話里話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看來老朱都已經做好打算了,大會討論就是準備走個過場。
然而這時唱反調的出來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站出來對朱元璋說道:「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皇上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皇上這麼做把秦王和晉王置於何地呢?」秦王和晉王是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根據明朝官方記載他們和朱棣一樣也是馬皇后所生,就是所說的嫡出,因而如果要立朱元璋的兒子的話,這哥倆在繼承順位上要優於朱棣,劉三吾的這番言論使得朱元璋立朱棣為繼承人的前提條件不攻而破,既然長君是社稷之福,那麼秦王和晉王不是更有福嗎?正因為如此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得作罷。但朱元璋這樣一位雷厲風行的皇帝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翰林學士反對就作罷了,好不科學。《明太祖實錄》上的這段記載是否真實,是有疑問的,畢竟朱棣在篡位以後曾經幾次修改《明太祖實錄》,所以一般認為這段記載是朱棣登基後為了打造自己人設給自己臉上貼金,在對《明太祖實錄》修改的時候加上去這一段,抹黑朱標、朱允炆一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過如果回到當時的情景,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朱元璋正處於一個兩難的地步,因為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有兩大難題。其中之一是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和嗣皇帝的關係,朱元璋十分擔心自己死後,繼位者管不住這些坐鎮一方的藩王。朱元璋這個擔憂也是很合理的,當時分封在各地的諸王在其封地內可以說是為非作歹,仗著自己爹是皇帝,什麼壞事都干,比如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什麼壞事都做,罄竹難書;再比如齊王朱榑強搶民女入王府,對於不喜歡的宮女直接打死燒成灰扔出去;譚王朱梓動不動就打殺自己手下的官吏們;魯王朱檀死後朱元璋賜其諡號「荒」,可見這王爺生前有多混帳。
然而以上這些都還是手中沒有什麼軍隊的王爺,如果要是手握重兵的秦王、晉王、燕王在自己死後突然起兵作亂,那該如何處理。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擔心嗣君可能會不顧骨肉親情,為了皇位對這些叔叔痛下殺手,這也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並且朱元璋的這種擔憂並不是在朱標去世後才出現的,實際上在朱標還在世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擔心這個問題了。朱標還在當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經常給自己分封在全國各個地區做王爺的兒子們寫家書敘敘親情,但是在家書中他又提醒兒子們要小心謹慎,之所以他們現在胡作非為卻沒受到懲罰,是還有老爹給他們兜著,如果自己死了之後,大哥朱標繼位了,你們還這樣屢教不改,到時候後果自負啊。比如朱元璋在敕諭秦王的文書中便毫不客氣地指出秦王「不曉人事,蠢如禽獸」,所以自己作為父親才會懲罰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後,你秦王還是這麼蠢,那麼什麼後果都是你咎由自取的,到時候大哥要是發怒了,秦王就算想做個富貴王爺恐怕都是不能的。在給晉王的詔書中,朱元璋老調重彈,先是告訴晉王,你晉王「機根淺露,輕薄妄言」,我在位的時候還知道敲打裡面,讓你們兄弟幾個夾著尾巴做人,保家衛國立下點功績,等你皇兄繼位後,恐怕就不是這麼好說話了,到時候別管大哥讓你們幹什麼,你們都得忍著。
朱元璋窮苦出身,因而格外重視親情,所以即使那麼多的兒子不成才,他也依然不忍對他們苛責,他朱元璋刀頭舔血好不容易掙下這麼一大份家業,他給子孫什麼都安排好了,就希望朱家子孫能和平共處,健康快樂地繁衍下去,他在世時能夠很好處理這些矛盾糾紛,他更希望在他死以後嗣君也能夠將這一份親情延續下去。朱標作為朱元璋心目中最完美的繼承人,朱元璋都擔心在他死後,朱標以大哥的身份都可能處理不了與藩王之間的關係。如果選擇朱標年幼的兒子,那麼等朱元璋駕崩,年輕的侄兒如何鎮住這些有虎狼之心的叔叔們,一旦鎮不住這些王爺,更容易發生皇室內亂。相反,如果另立長君,以兄制弟則會大大降低這種可能性,因此不能說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考慮過立長君的問題。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除了嗣皇帝和藩王的關係讓朱元璋放不下心外,還有一個更讓朱元璋放不下心的問題,就是那些武將。相較於嗣皇帝和藩王可能在自己死後才兵戎相見,朱元璋更擔心繼位者根本鎮不住這些和他一起打過天下的悍將。當然,如果是朱標繼位的話,朱元璋是完全不會擔心這一問題的,就像上面提到的朱標做太子多年,個人業務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太子的僚屬和當年和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功臣是高度重合的,可以說當時還活著的開國大將基本上都兼領著東宮僚屬,並且朱標與他們的關係都還不錯,再加上朱元璋之前的幾次清洗,基本上把可能的刺兒頭都給清理得差不多了,所以朱元璋完全不擔心自己死了之後朱標會駕馭不了這些武將。
對了,這裡還要再提一個人,就是藍玉。藍玉可以說是朱元璋在位後期大將中最能打的大將了。而藍玉這個人他的出身也不一般,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標的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的舅父,藍玉是鐵桿外戚,因而朱標在世時其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是堅定的太子黨。拋開這層親戚關係,藍玉本人與朱標的關係也極好。
好到什麼程度呢?藍玉在朱標面前可以毫不忌諱地說朱棣有不臣之心,必須提防。要知道,藍玉這已經參與到了皇室的內部事務上了,人家朱標與朱棣是親兄弟,你一個太子妃舅父這關係遠了點吧,一不小心就可能背上一個離間皇室關係的罪名被殺。但是藍玉對此毫不在乎,由此便可看出藍玉對於朱標是極其信任的,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因而才會說出這種禁忌的話,並且朱標也並沒有懲罰藍玉,可見朱標對自己有信心,能壓住藍玉這等悍將。如果朱標不死,還順利登基了,那藍玉一定會是朱標倚重的左膀右臂,但是朱標死了,風向大變,嗣皇帝駕馭武臣的問題一躍而起,超過了皇族內鬥問題,成為朱元璋最頭疼的問題。
據《太祖皇帝欽錄》記載,在朱標去世三年後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們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朱元璋表示雖然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是看看自己分封在各地的兒子都是些不成器的傢伙,資質平庸,見識短淺,只知道吃喝玩樂,除了好事不干以外,什麼都干,對於國家防務等軍事問題一概不知,完全不能承擔起朱元璋對他們的初心,從這段話中,便可看出朱元璋對自己死後政治局勢演變的濃濃擔憂之情。
朱元璋時期,為了抵禦撤退到草原上的北元勢力,於是在北方邊地設立重鎮、安置重兵,以此來保衛北方邊地的安全,但是出於對武將的擔憂,朱元璋選擇分封諸王,由自己的兒子來守衛一方、保家衛國,其中最位高權重的就是手握重兵的九邊塞王,朱元璋覺得這樣做能讓他們起到拱衛帝室的作用。可能在朱元璋看來,分封諸王固然可能會造成尾大不掉,威脅皇權的現象,但是最起碼能保證皇位還在他們老朱家流傳,總好過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被外姓大臣給奪了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看到分封在各地的諸王明顯沒有達到自己所設想的目標。如今,太子走了,再立一個年幼的皇太孫為繼承人,他是否能夠駕馭這些武將大臣們還是一個未知數,就怕到時候群魔亂舞,在這種情況下,選一個比較年長的繼承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總之,出於對宗室關係和駕馭武將的考慮,朱元璋可能有過另立長君的打算,但不一定是燕王朱棣,當時比朱棣年長的秦王和晉王也都在呀,非要立長君的話立他們兩個更合理。朱棣不比朱標,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他都不占優勢,朱元璋自己編的《皇明祖訓》還在那擺著呢,不能啪啪打自己臉啊,非要強行跳過兩位哥哥去立弟弟,到時候要是掀起什麼風波,年邁的朱元璋能不能承受還是一個未知數。退一萬步說,朱元璋鐵了心了就非得立朱棣,行不行,也可以,如果一定是朱棣的話,必須等秦王和晉王都去世後才有可能,熬死了老大,老二上;老二死了,老三上;等老三一死,不就可以名正言順到老四了嘛。但是秦王和晉王都啥時候去世的呢,秦王朱樉去得比較早,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沒了,不過老三晉王朱棡就比較堅挺,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才戀戀不捨離開人間,四個月後的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也駕崩了。
也就是說晉王朱棡去世到朱元璋駕崩這四個月里燕王朱棣確實是朱元璋活著的年紀最大的兒子,說他是長君無可厚非。但是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他會為了立朱棣為繼承人而冒險懸空儲位,然後天天注意養生和自己的兩個兒子賽跑,最後成功熬死秦王和晉王,扶持燕王上位,並且在比賽的這些年中朱棣還不能出事,要是朱棣提前掛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將變得毫無意義。想像一下,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為了確保自己的四兒子上位,和自己兩個三十多歲正當年的兒子比誰活得長,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精神,這絕對是缺心眼才幹的。因而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朱元璋也不敢冒這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