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明不可動搖的儲君
2024-10-08 23:32:47
作者: 時拾史事
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已經28歲了,他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在那個時代朱元璋得子的年紀已經算相當晚了,所以對這個孩子特別關愛。朱元璋當時如此重視朱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朱元璋手下已經有了些地盤,也算是一方小霸了,朱元璋農民出身,既然有了產業自然要傳給兒子,所以打朱標降生起就被當作接班人來培養。朱元璋當大帥的時候,朱標是少帥;朱元璋被封為吳王的時候,朱標是吳王世子;朱元璋當了皇帝,朱標就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太子了。
建立大明以後,朱元璋對朱標的培養更是用心,暴發戶培養孩子的原則就是:把最好的都給整上!朱元璋自幼窮苦出身,沒什麼文化,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乃至於其登基後不少聖旨竟然是大白話,但老朱這輩子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深知再窮不能窮教育,尤其一個王朝的繼承人必須有特別高的文化修養,因而朱元璋為朱標配置了明朝最強大的師資力量,當世的大儒宋濂等人均做過朱標的老師,後來宋濂還因為這個撿了一命。有這麼多的名師一對一輔導,文化上看來不用擔心了,然而一個太子要想坐穩位置就得有自己的班底,方便日後接班,縱觀歷代王朝開國時期的權力交接絕對是最兇險的時刻,這是從開國的武功皇帝向守成的文治皇帝的過渡階段,稍有不慎必將給王朝帶來巨大風險,歷史上舉凡這一時期經常伴隨著腥風血雨,譬如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宋太宗斧聲燭影等。朱標能不能鎮住場子很重要,所以朱元璋決定幫他一把。
在中國古代皇太子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俗稱東宮,說白了就是個小朝廷,比如朝廷有少師、少保、少傅俗稱「三孤」,太子的東宮也有這批官員,不過都要在前面加「太子」二字,以顯示其是太子的官署,理論上這些東宮官吏都是太子的親信。朝廷官員與東宮官員這本來應該是兩套人馬,然而在朱元璋的關懷下,朱標的東宮僚屬直接由大明的開國元老功臣兼任,不再另設,例如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及我們熟悉的劉伯溫、馮勝等都既是朝廷官吏,又在太子東宮兼職。朱元璋這麼做倒不是怕朱標搞小集團造反,故意安插自己的人監視太子,雖然老朱總是懷疑滿朝文武想害朕,卻對自己的孩子們一直信任有加。
朱元璋之所以搞這麼一套,其目的就是想讓朱標事先熟悉了解這些元老功臣的秉性,培養相互之間的默契,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權力更迭後,朝堂上往往大批先帝舊臣會遭到清洗,這雖然有助於新皇帝樹立威信,但也會導致一段時間的朝政空轉,朱元璋這麼做是想要將這些元老功臣作為朱標的親信,等朱標繼位後便可以直接任用這幫人了,省去了麻煩,而且元老功臣兼任東宮官署還可以培養朱標的執政能力,一舉多得。朱標是太子,總有一天是要自己獨立處理政務的,為了防止朱標到時候手忙腳亂,也為了讓他可以做出成績鎮住場子,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便開始讓朱標以皇太子的身份監國理政,提前接觸國家大事,這一年朱標23歲,已經做了10年太子了。
從以上種種便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朱標的重視,這既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更是皇帝對儲君的絕對信任,縱觀整個大明朝,再也找不出第二對這麼和諧的皇帝與儲君。而朱標也沒辜負朱元璋的期望,雖然朱標為人隨和,其執政理念也相對溫和,不像他爹那麼殺伐果斷,但是其治國理政的能力還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朱元璋也知道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在朱標病逝前一年,其還親自前往西安考察遷都事宜,並在回京後向朱元璋陳述了自己的意見,遷都這麼重要的國家大事朱元璋都能讓其去負責,可見對朱標的信任與肯定。可以說,於公於私,朱標都是一個完美的繼承人,嫡長子身份,自幼被立為太子,父皇信任,個人能力過硬,文武百官信任,只要他活著其儲君地位就不可能受到動搖,而大明朝權力的交接也將在平穩的環境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