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大攬,孩子的生存力都會被扼殺
2024-10-08 23:30:24
作者: 麗罡
璇璇和淵淵是一對龍鳳胎姐弟,媽媽覺得兩姐弟的父親在外地工作,於是全心全意為他們,大小事情幾乎全部代勞,一直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看到媽媽每天忙前忙後,有時姐弟倆也想幫幫忙。姐姐想幫著洗衣服,這時媽媽看一眼就皺皺眉頭:「笨手笨腳的,也搓不乾淨,一邊兒去吧,還不如我自己洗!」弟弟想幫著掃地,這時媽媽又會說:「這是乾的什麼啊?跟草上飛似的!忙幫不上,淨添亂!」一把奪過掃把,「嘩嘩」自己打掃起來。
現在,姐弟倆已經10歲了,但是大小事情依然都由媽媽代勞。早上起床,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疊被子,他們都得媽媽幫忙;就連吃個蘋果,他們都需要媽媽削果皮,切成小塊放在盤子裡。有時媽媽實在感到勞累,便叫兩個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可是嘮叨幾遍他們都不動彈,無動於衷。
見此情景,每次媽媽都感到非常傷心,向他們控訴:「我辛辛苦苦照顧你們兩個,你們怎麼這麼懶,我真是生了一對白眼狼!」
這時姐弟倆都會無辜地辯解:「不是我們懶,我們什麼都不會呀?」
當孩子嘗試自己倒水時,你是否因為已經預想到大半杯水倒在地上弄得一塌糊塗的情形而大聲說:「寶寶別動,媽媽來幫你。」
你是否因為孩子嘗試自己穿衣而把自己的小肚臍露在外面,對他說:「媽媽來幫你穿。」
你是否因為孩子嘗試做飯,而把粥燒焦時說:「笨手笨腳的,還是媽媽來做吧。」
……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即使考上了清華、北大也會回來安靜地待在父母身邊,因為他有足夠的理由待在父母身邊。他無法自己換洗衣服,沒有辦法自己做飯,無法適應沒有父母照顧的生活……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是不能夠自己獨立生活的,更別提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了。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每個父母愛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一個父母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會為孩子謀之深遠。什麼才是深遠呢?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還是其他?這些方式都對,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經得起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不少父母習慣的做法是:當孩子不會做事的時候,毫不猶豫,大包大攬地替孩子做。但這種教養方式只會讓孩子失去獨立嘗試的機會,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鍛鍊,而且還會對別人為自己做事習以為常,生存力都會被扼殺。在孩子習慣被照顧後,我們又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缺乏獨立能力。
對孩子越不放手,孩子越讓你操心。
即使你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輩子。
從長遠看,如果我們真愛孩子,就應認真為孩子謀深遠。
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去實踐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來做。可以根據年齡適當讓孩子獨立打理自己的生活,如3~5歲時自己刷牙、穿衣服、繫鞋帶等等;8~9歲開始學做飯、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衣服等等。放開孩子的手,給孩子創造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形成一種「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幫著做,不會的事學著做」的意識。通過實踐,孩子也能夠提高能力,積累經驗,同時也積累自信。
賦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夠做好
父母放手的時候,也要做到放心,不要用懷疑的眼光看孩子,真的相信他,嘗試利用短語來鼓勵孩子,比如:「你可以自己做到!」「我相信,你一定不會讓我失望。」來自父母的信任更能激起孩子的責任心,而且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也不要指責,而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並給予指導,如此,才能讓孩子放開手腳去做事,逐漸脫離父母,成為一個真正的個體。
例如,如果孩子要去洗碗,那麼不要擔心他洗不乾淨,或者弄濕衣袖,而只需在一旁觀察,給予鼓勵,並加以指導,讓他自己練習就可以了。
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當孩子發出求助信號的時候,多數父母會第一時間上前去幫助。看似做了一件好事,卻會讓孩子養成一遇到問題不是自己思考而是求助的習慣。反過來想想,讓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效果不是更好嗎?既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滿足了孩子獨立的需要,還減輕了父母的工作量,何樂而不為!
比如,當孩子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拼圖拼起來的時候,不要無時不刻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甚至親自上陣幫孩子拼好,應多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好好想一想,怎麼比較好」「你覺得可以的話,就試試這樣做」……適當的時候也引導他們,先找最邊上的部分,然後再尋找與每一塊拼圖有相同顏色的拼圖。
孩子的成長是很驚人的,只要你相信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一定會給你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