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他搶我玩具」——讓兩個孩子學會共享
2024-10-08 23:28:03
作者: 麗罡
楊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7歲,小兒子4歲。自從小兒子出生之後,最讓楊梅傷腦筋的就是如何讓兩個孩子和平共處,相親相愛。兄弟倆吃的零食、玩的玩具、穿的衣服,統統都是兩份,甚至有時要給其中的一個買東西,另一個其實根本沒有相同需要,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只好也給另一個買了,所以無形中也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開銷。然而,依然會有一些意料不到的狀況。
有一次,哥哥正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地看動畫片,弟弟便拿起哥哥最愛的遙控車。過了一會兒,哥哥發現弟弟正在玩自己的玩具,伸手過來搶。「媽媽,他搶我玩具。」楊梅看到兩個兒子吵架,便跟哥哥講道理:「你現在正在看動畫片,暫時不玩遙控車,你就先讓弟弟玩一會吧。」
但哥哥不但沒有退讓,反而理直氣壯地反駁道:「那是我的遙控車,我不許別人碰。他也有自己的遙控車,他為什麼不玩自己的,玩我的。」
楊梅又開始勸弟弟:「你們的遙控車一模一樣,你的是黃色的,哥哥的是藍色的,只是顏色不同而已,你玩自己的好嗎?」
誰知,弟弟也不肯退讓,兄弟倆為此爭執不下。
讓楊梅更為無奈的是,平常吃飯的時候,如果飯桌上有兄弟倆都愛吃的菜,一個吃得快,另一個怕沒有了,就趕緊把剩下的菜全部倒進自己的碗裡。這樣一來,兄弟倆又在飯桌上打起架來了。「我總不能把每一樣菜都一分為二吧,這兄弟倆為什麼都這麼自私,不知道相親相愛呢?」楊梅頗為無奈地說。
像楊梅家這樣的情況,在很多二孩家庭中普遍存在,這也是最讓父母煩惱的地方。
孩子為什麼這麼自私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大體來說,可以分為兩種原因。
一方面,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心理發展未達到成熟階段,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想「獨占」「獨享」,占有得越多越好,而且他們往往單純地認為「我就是獨我的世界」,把「分享」誤以為是失去,在衡量外界的標準時便把是否有利於自己作為標準,不懂得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誰也不能動。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通過各種途徑使孩子得到滿足。這種過分的溺愛會讓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家裡的一切好東西都是自己的,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願意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分享。
一個不懂得分享的孩子,永遠不可能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也不可能與兄弟姐妹友好地相處,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占有行為進行引導,讓兩個孩子儘早學會分享。
父母的榜樣示範最重要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塑造性特別強,如果父母自私自利,不願分享,很難讓孩子養成慷慨大方的習慣。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平時要善於抓住時機為孩子做好示範帶頭,如用好吃的東西熱情接待客人,鄰居前來借用物品時不要吝嗇。當父母有什麼快樂的事情時,以分享的姿態講給孩子們聽。在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就會建立分享的動機,就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分享行為。
引導並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
將兩個孩子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讓他們自己進行相互間的溝通和協調,來分享玩具和零食,最終使彼此都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好協調,給予孩子們必要的引導,比如,當大寶在玩玩具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走過去說:「弟弟也非常想玩,他可以和你一塊玩嗎?」
孩子雖然可能有點不情願,但仍同意和弟弟一塊玩。這時,父母要不失時機地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你把玩具讓弟弟一塊玩,你真棒!」「你看,你們玩得多高興啊。」除了用上述的語言進行引導之外,父母也可用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等肢體動作來加以激勵和表揚。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滿足,進一步激發孩子下一次分享的行為,同時也會激發兄弟姐妹的模仿和學習。
在遊戲中扮演不同角色
孩子的學習大多是從遊戲中獲得的,父母可在遊戲當中與孩子們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識別不同行為的對錯,真正建立起健康有效的分享觀念。比如,當哥哥拒絕和弟弟分享心愛的玩具時,不妨讓哥哥扮演一個想玩別人的玩具時,卻被拒絕的小客人,體會被拒絕的痛苦,從中意識到分享的意義。
培養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
愛,是解決一切爭端的利器。因為愛你,我願意把我的東西給你。要想讓大寶和二寶學會分享,培養孩子之間的感情是關鍵。比如,讓兩個孩子單獨相處,並要求他們相互配合完成一些事情;讓兩個孩子一起參加某項活動,體會到團結互助的力量,感情上會更親近,那麼分享的行為就不難了。
只要兄弟姐妹之間學會分享,彼此的感情就會日益深厚。
只要兄弟姐妹之間感情深厚,所有的事情都會容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