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如何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管好自己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管好自己

2024-10-08 20:04:01 作者: 陳文姬

  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更像是一場博弈。雙方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孩子不斷地向父母爭取自己的權利,而父母則糾結於到底該不該放手。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每個孩子的獨立性會出現特別大的差異。歸根結底,孩子有沒有獨立性,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中國的教育觀念跟外國不一樣,對於「十八歲就要獨立搬出去住」這種言論,好多人覺得對孩子過於苛刻,表示不贊成。我們喜歡母慈子孝的生活,相信自己對孩子付出極大的耐心,應該會讓孩子順理成章地成長為優秀的人。沒錯,有些孩子的確從小就功課特別棒,是大人口中的小天才。但是說到其他事情,基本上不能自理。

  這種例子太多了!有許多天才兒童,進入大學後發現自己是個生活白痴,什麼都不懂。除了學習成績好,一事無成。離開了父母的照顧,他們的生活一團糟。甚至有的人會帶著父母去上學,因為他們需要照顧。可這種照顧,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呢?不少人都看過這種新聞,之後就會批判孩子的獨立性。可是,不管你承不承認,問題就出現在父母這裡。

  在這一點上,人類有必要向動物學習。有一個鳥媽媽,孵化了幾隻鳥寶寶,一家人生活在溫暖的窩裡。寶寶們過於弱小,就連羽毛都還沒長出來,只會「唧唧」地叫著。鳥媽媽每天來回飛好幾次,外出覓食。她每次叼來很少的食物,一次只能餵一個孩子,然後立馬飛出去尋找另外的食物再餵其他的孩子。

  就這樣,鳥寶寶在媽媽的哺育下,一天天長大。眼看它們羽毛豐滿,眼睛明亮,已經可以自己出去覓食了。在一個天氣晴朗明媚的早晨,鳥媽媽喚醒自己的孩子,教它們捕食的技能,然後讓它們全都飛出去,獨立生活。

  眼看自己的鳥寶寶都快樂地飛出去了,可鳥窩裡怎麼還有一隻鳥呢?原來,那是最膽小的鳥寶寶。它害怕外面的世界,更不願意離開媽媽的懷抱。它用哀求的眼神看向媽媽,希望能獲得不同的待遇。可鳥媽媽做了件事,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它用鼓勵的眼神看著自己的孩子,然後用翅膀把鳥寶寶趕出了鳥窩。

  最後那隻小鳥撲稜稜地飛了出去,因為沒有了後路。它知道,自己以後必須管好自己,媽媽已經放手。它必須在這大千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成為一隻堅強的小鳥,不辜負媽媽的「決絕」。

  沒有人能陪著孩子走完全程,所以父母縱使百般不舍,還是得說服自己。有句歌詞非常經典:「有一種愛叫作放手。」就說出了這個道理。父母對孩子的愛,深沉而又偉大,父母竭盡所能想要呵護孩子,卻不知道該在哪一刻放手。然而越是猶豫,越會推遲孩子獨立的時間。走著走著,孩子的依賴性就變強,導致父母想放手,孩子也不願意接受。最終,父母被埋怨是小事情,孩子沒有獨立管理能力,才是大麻煩!

  

  浩浩1歲的時候,有過一段語言爆發期。他試著喊出「爸爸」「媽媽」,也經常會說些大人聽不懂的話語。爸爸媽媽疼愛他,每當看見自己的寶貝兒子,因為說不清楚話而著急大哭的時候,都會跟著著急。後來,浩浩想要什麼東西,爸爸媽媽就不斷地猜,只讓孩子點頭或者搖頭。結果錯過了語言爆發期,直到快3歲了,浩浩還是不願意開「金口」,這可把爸爸媽媽急壞了。

  浩浩的父母去找育兒專家,得到了一個答案:父母幫助孩子說出內心話,導致孩子不去主動模仿,對語言失去了興趣,對父母的依賴性更強。矯正還不晚,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表達。

  後來,浩浩跟著爸媽出去玩,漸漸地得不到「幫助」了。想要跟小朋友一起玩?要自己去叫「哥哥」「姐姐」。想吃帶出來的蘋果,媽媽假裝不知道他想要什麼,讓他自己思考之後,說出食物的名字,這時,媽媽才「恍然大悟」,給他遞過來。本來就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沒多久,他就變成了一個「小話癆」。

  別以為愛就是無微不至地照顧,適當地放手,換來的是孩子一步步的成長。在成長中,孩子才能提升自己,用一顆強大的心面對這個世界。父母可以做孩子物質的靠山、精神的慰藉、受傷後的港灣,卻唯獨不能做孩子一輩子的指揮者。

  龍應台曾經在《目送》中這麼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獨立又樂觀,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可是如何培養,很多家長卻不知道秘訣。

  寧寧上小學的時候,媽媽給他生了個妹妹。兄妹倆年齡相差非常大,媽媽異常辛苦。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小嬰兒,一邊是剛上一年級的大兒子,爸爸經常出差,完全幫不上忙。就這樣,媽媽開始放手了。

  「兒子,趕緊洗臉刷牙,自己的衣服搭配好、作業檢查好,我要幫妹妹換完尿不濕才能送你上學。」

  「作業你先動腦筋想一想,媽媽把妹妹哄睡著再來給你檢查。如果可以的話,你先檢查一遍,改正錯誤之後我再來。」

  「大寶貝,昨天老師說你的鞋子和襪子都很髒,你自己先泡起來,我一會兒教你刷鞋吧。」

  ……

  一開始,寧寧很不開心。這些事情,以前都是媽媽幫他做,自己就負責玩。如今他卻要自己做這做那。不過,沒有辦法,媽媽的確太忙了。有時候給他檢查作業的時候,都會打瞌睡。

  慢慢地,媽媽習慣了交代事情讓寧寧自己做。寧寧發現了一個好玩的事:他學會了好多東西,自己完全能管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學習上,他越來越細心,因為他在家裡早已經養成檢查的習慣;生活中,他知道了洗衣機與天然氣灶如何使用,煮麵條和煎雞蛋這種事情也難不住他。偶爾周末的早晨,他還能給媽媽做個「驚喜早餐」。

  現在的他,已經快上初中了,看起來成熟懂事,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妹妹也長大了,跟著哥哥學了不少東西。他們的媽媽不再為自己的過早放手而感到後悔,反而慶幸這種生活培養了一個獨立的孩子。看著兩個堅強的孩子,她慶幸自己的選擇。

  沒錯,寧寧媽媽的放手看似是不得已,其實符合我們的教育原則。大包大攬的教育方式早就已經過時,現在的父母真的要學會放手,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他們摸索成長的悲與喜。

  或許第一次放手,孩子會摔得很重,你的眼裡會閃出心疼的淚花。但千萬別因此給孩子重新套上緊箍咒。給予鼓勵的眼神與微笑,看孩子爬起、奔跑。於是在漸行漸遠的路上,孩子才會收穫不一樣的成長,飛得又高又快。而你在這頭,笑容是如此欣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