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情緒,合理釋放孩子的焦慮
2024-10-08 20:03:29
作者: 陳文姬
很多父母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健康,但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甚至說不能敏感地察覺到孩子情緒的變化。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時受了委屈,情緒不高,鬧著要回家。可父母沒能讀懂孩子的情緒,只將關注的焦點停留在孩子的行為上——無緣無故不高興,非要鬧著回家,家長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於是,孩子的內心更委屈了,開始哭鬧、憤怒,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為,其實希望藉此引起父母對他們的理解和關心。
一方面,父母不關注孩子的情緒,不能讀懂孩子的情緒,使得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忽視和討厭;另一方面,父母覺得孩子無理取鬧、頑劣、不聽話。這無疑極大可能地導致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一日和朋友聚會,朋友小吳因為工作繁忙,很少和孩子相處,便帶上了孩子參加聚會。開始孩子很乖巧,安靜地在媽媽身邊喝果汁、吃甜點,可突然間,孩子便不安穩起來,一會兒要求媽媽給自己夾菜,一會兒要求媽媽帶自己上衛生間,一會兒又跳下凳子到處亂跑亂跳。
小吳和朋友們正聊得起勁兒,見孩子如此不聽話,便嚴肅地命令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如果下次再這樣,我就不帶你出來了!」
聽了小吳的話,孩子感覺很委屈,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兒。接下來,小吳繼續和朋友們閒聊,說自己的工作壓力、生活瑣事,卻沒有對孩子說一句話。這時,我看到這孩子低著頭,時不時還瞄一瞄媽媽,想要說話卻不敢開口。
我悄悄地走到孩子身邊,問道:「你是不是想和媽媽說話?」孩子點了點頭。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我問道:「你想要什麼?我可以幫助你!」可孩子卻搖搖頭,只是說:「我只想和媽媽說話。」
這時我才了解,孩子之前頻繁打擾媽媽其實就是想博得媽媽的關注。因為小吳一直和朋友們聊天,忽視了她的存在,所以她情緒很失落,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媽媽的注意。但是小吳只顧著和友人說話,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事後,我和小吳好好地談了一次,這時她才發現自己的問題。她說:「我平時比較忙,很少耐心地陪伴孩子。即便陪伴了,也只是關注她的行為,如此看來,我是真的錯了。」
是啊!如果單看孩子的行為,我們會覺得他們時常胡鬧、不聽話,可事實上,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孩子的情緒。一旦我們無法讀懂孩子的行為,那麼就可能使得其情緒無法正常釋放和發泄,甚至因為被父母忽視、冷待而變得不安、焦慮,直至做出極端行為。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案例:一名小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內心慚愧、痛苦、後悔,可父母不僅不給予安慰和鼓勵,反而對他責罵、挖苦、打罵。結果,這名小學生悲憤不已,選擇了跳樓自殺;10歲男孩學習壓力大,每天都上數學、英語、美術、足球等培訓班,身體和心理都感到異常疲憊。當他向父母述說自己感覺累時,父母不僅無法理解孩子,反而訓斥他不知道努力,結果孩子不堪重負,離家出走……
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的情緒都是由內心而發的,無論是喜悅、快樂、幸福,還是沮喪、憤怒、悲傷、煩躁,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情感、心理狀態的反應。可若是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釋放,或是父母一味地壓抑孩子的情緒發泄,那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就會受到嚴重傷害。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就像是壓力鍋中的蒸汽,一旦不斷堆積、壓抑,就會有隨時爆炸的危險。
所以說,父母應該多給予孩子關心和關注,讀懂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當孩子情緒不好或是發泄情緒時,不要氣急敗壞地說:「你又怎麼了?」「你不要無理取鬧!」而是耐心地詢問孩子:「你是不是感覺不舒服?」「你為什麼會傷心/憤怒/興奮/情緒低落……」得到答案後,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疑惑和困擾。
同時,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父母們應該先嘗試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孩子和自己——任何情緒都是一個人真實感受的體現,是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應,合理地釋放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才不會讓負面情緒始終圍繞著自己。當父母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管理好情緒,那麼孩子就不會情緒暴躁甚至無理取鬧了。同時,孩子還會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更願意親近父母。
當然,關注和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說縱容孩子肆意發泄壞脾氣、無緣無故鬧情緒。
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尊重和接受孩子情緒的同時,應該告訴孩子胡亂發脾氣是不對的,然後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方式來釋放情緒、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