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敏感的父母,孩子活得越累
2024-10-08 20:03:32
作者: 陳文姬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詞,叫鈍感父母。這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著作《鈍感力》,裡面有這樣一段話:「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提出這一概念的人認為,鈍感的父母往往不敏感,容易接受孩子,給孩子比較自由、輕鬆的成長環境。簡單來說,孩子不優秀,鈍感父母不會急躁,反而會慢慢引導孩子,教他一點點地進步;孩子犯錯了,鈍感父母不會情緒失控,會耐心地幫助孩子尋找犯錯的原因,幫助孩子慢慢地改正;鈍感的父母不奢望孩子能夠成為「神童」,而是希望孩子能慢慢地長大,享受童年應該享受的快樂。
正因為如此,越是鈍感力強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越優秀,成長中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越大。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是一位鈍感力強的父親,他曾經說:「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別人家的猛虎兒子,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馬兒子。」雖然孩子是「一頭小豬」,但是鄭淵潔欣賞孩子,不把孩子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相反的,他能夠耐心來引導孩子慢慢地往前走。
所以鄭淵潔的孩子是在自由、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的。雖然兒子只有小學文憑,可跟學歷相比,他獲得了知識和快樂,獲得了與他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從小接受鄭淵潔的教育,後來創辦《皮皮魯》雜誌、創建文化科技公司,事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樣鈍感的父母卻非常少,絕大部分父母都恰好與之相反——敏感。與鈍感父母相比,敏感的父母,更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孩子,更不能從容地面對孩子。
敏感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成才,容不得孩子不優秀。所以只要覺得對孩子有益,他們就會統統塞給孩子,一路催著孩子往前走,結果逼得孩子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
賽達斯的父親很早就發現了孩子的語言天賦很強,並且對他進行了系統的語言訓練。當賽達斯6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認識和閱讀全部的英文字母,之後還讓他接觸各種幾何圖形、數學算法、多種外國語言,甚至是醫學解剖方面的專業知識。
初期的教育結果是驚人的,賽達斯2歲就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已經發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生日晚會上又寫成了一篇解剖學論文。年僅12歲的他就被哈佛大學破格錄取,成為年紀最小的哈佛學子。可是由於父親對賽達斯的教育違背了自然規律,使得他的大腦開始遲鈍、混亂,甚至是精神錯亂。在賽達斯14歲的時候,他不得不進入精神病院進行治療,結束了他「天才」的一生。
最後,雖然賽達斯精神恢復了正常,但是卻永遠不願回家,不願面對自己的父親。他成為一名普通的售貨員,過起平凡、普通的生活。
敏感的父母還習慣把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並且不甘落在他人之後。看到別人家孩子學習跳舞,他會立即給孩子報名;看到別人家孩子參加奧數比賽,他會立即強迫孩子學奧數。
在這些父母的眼裡,自己的孩子不能被別人落下,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他的急功近利、暗暗較勁,只能導致孩子的各種不配合、不聽話,並且讓孩子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壓力,毫無幸福感。
所以,做父母不能太敏感,學習做一個鈍感力強的父母,從容面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自由。如此一來,孩子才能越來越樂觀、自信,也會因此博得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