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培養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利用「禁果效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利用「禁果效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2024-10-08 19:40:16 作者: 寧十一

  「禁果」一詞來源於《聖經》中的一個故事,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這個園子裡的果實可以隨意吃,除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夏娃和亞當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後來在蛇的唆使下,他們去偷吃了禁果。上帝知道後,就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

  這種由禁止引起的逆反心理就叫作「禁果效應」,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事情,人們越要去嘗試。生活中,越是單方面的禁止,越是容易引發個體的叛逆心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會:你正在打電話,孩子在一旁大聲吵鬧,你要求他閉嘴,孩子卻越吵越大聲;你正在廚房裡忙著做飯,孩子把菜弄得到處都是,你一次次制止孩子,孩子卻一次次故伎重演。你越是在孩子的世界裡費力去做一個控制者,禁止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就越想要做。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試驗,把茶杯倒扣在桌子上,孩子對此往往不感興趣。但是當試驗者將茶杯倒扣,同時叮囑孩子不要動這些杯子時,孩子反而忍不住把杯子打開來看一看。

  對於孩子來說,越是禁止的事情,他們想要嘗試的欲望就越強烈。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父母禁止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他們反而會被好奇心和逆反心理驅使,冒險也要去做這些事情。

  越禁止越要做,恰恰說明了他們本身所具有的強烈好奇心及求知慾。美國著名人類潛能開發專家、教授葛蘭·道門曾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及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那麼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禁果效應」並不總是消極的,父母可以巧妙地利用它,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蘇軾和蘇轍才華橫溢,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但在小時候,他們也並不喜歡讀書。為了讓他們愛上讀書,他們的父親蘇洵想出了一個辦法。

  每次在蘇軾和蘇轍玩耍的時候,蘇洵就會躲在一邊看書,只要他倆一靠近,他就把書藏起來。他的舉動,讓倆孩子對書里的內容產生了好奇心,但父親當時並不給他們講解。沒辦法,倆孩子只好在父親離開的時候,偷偷把書拿出來看。

  久而久之,蘇軾和蘇轍漸漸收穫了讀書的樂趣,愛上了看書。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事,或者培養某個好習慣,愛上某個才藝,就可以巧妙地利用「禁果效應」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理,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孩子不喜歡閱讀英語讀物,爸爸訂購了一套英語兒童讀物。他規定孩子每天閱讀的時間有限,禁止孩子超過設定時間,不許多看。之後,孩子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明顯見漲。

  一個孩子不喜歡吃水果,媽媽把切好的水果盤用蓋子蓋起來,放在廚房的角落裡,並且告訴孩子不可以吃。然後,她發現,孩子隔一會兒就溜到廚房偷偷吃幾塊,再把蓋子蓋好。

  對於一個好奇心強的孩子而言,有時採用「禁止法」去引導他做正確的事,反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同時,父母也要注意防止用「不行」「不准」這樣的禁止詞去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很多時候,父母喜歡對孩子使用命令式的語言:不許玩遊戲,不許染頭髮,不許玩手機,不許吃零食……但是,越是禁止,這些事情在孩子的眼中就愈加有吸引力,誘惑著他們去違反禁令。一旦脫離了父母的掌控,孩子就容易沉迷其中,徹底失控。

  要避免「禁果效應」的負面影響,最有效的法寶就是減少「禁止」,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有條件地允許

  很多時候,父母不允許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並不是這些事孩子們真的不能做,比如,北風呼嘯,雪花飛舞,你對孩子說「不許出去,外面太冷了」,不如改為「如果你想出去,可以穿上羽絨服,戴上帽子、手套」。再如,怕滑輪滑摔傷孩子,可以教孩子戴上護膝、頭盔等保護好自己。很多事情,不要禁止做,可以有條件地允許做。

  尋找「替代方案」

  如果加上條件也不能做,那就尋找替代方案。比如,對寵物毛髮過敏的孩子非要養一隻狗,這當然不能同意,那也不要忙著說禁止。父母可以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蹲下來和孩子共同商量,找到可以替代養狗的選擇,例如裝上電池會叫會走的玩具狗,或者可愛的毛絨玩具狗等。

  直接陳述禁止的原因

  孩子並不是不懂事,也並不總是胡攪蠻纏,如果不能允許孩子做某事,不妨直接告訴他原因。比如,新冠疫情期間,不能出門,大人都在家憋得受不了,更何況活潑好動的孩子?對此,與其粗暴禁止,不如把不能出門的原因講給孩子聽,讓他認識到情況的嚴峻性,主動理解並接受你的拒絕。

  正確認識「禁果效應」,並且積極利用它,能幫助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