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興趣班」,和孩子商量後再決定
2024-10-08 19:39:46
作者: 寧十一
當孩子進入3歲的成長期,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興趣班就成了父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關於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父母們的出發點都是什麼呢?
沒有實現的童年夢想,就讓孩子幫我們完成吧!
莉莉剛出生不久,爸爸就買了一架鋼琴放在家裡。爸爸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坐在鋼琴前,流暢地來一首《致愛麗絲》。但他的夢想因為家裡窮而折翼,如今他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
別的孩子都在學,我家孩子怎麼能落後?
要放寒假了,皮皮卻一點兒都不開心。因為他的媽媽早就為他準備了好幾個寒假班。他想少報兩個,媽媽卻說:「那怎麼行,你們班的孩子可都上了,你可不能給我掉鏈子!」
工作太忙,放假只能把孩子交給興趣班。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悠悠的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每天早出晚歸,根本顧不上她。讓她一個人待著又不放心,就報了好多班,認為把孩子交給老師,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孩子成績不好,走特長生的路子也能升學!
文文學習成績一般,但他特別喜歡美術。媽媽就給他報了昂貴的美術學習班,要他好好學,並且告訴他以後就走特長生的路子升學了。在媽媽的影響下,文文對學習也越來越不用心了,認為自己只要畫畫好,文化課沒那麼重要。
素質教育時代,多培養點興趣總是好的。
妞妞的媽媽不僅給妞妞報了舞蹈班、繪畫班,還報了播音主持班、大提琴班、古箏班……她覺得未來的社會,光有成績遠遠不夠,多才多藝更重要。
…………
無論出自哪一種理由,在興趣班的選擇上,父母多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而不是以孩子的興趣為重。雖然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徵詢孩子的意見,極少有父母逼迫孩子去上不喜歡的興趣班,但這種徵詢意見也僅僅是停留在「我選的課程你接不接受」上,是力求在「我認為是好的」和「孩子不反感」之間找到平衡,並未真正去了解孩子喜歡什麼。
比如,某心理研究機構抽取調查了6個孩子報興趣班的情況。這6個孩子中,最多的一個孩子報了7個興趣班,最少的也報了3個。只有其中一個孩子報的籃球班是自己要求的,其他孩子的所有興趣班都是爸爸媽媽給報的。一個孩子表示:「爸爸給我報的跆拳道,沒有特別喜歡,也不討厭。」另一個孩子則表示:「爸爸給我報的編程課,我不喜歡,但爸爸說那種技能在以後很重要,讓我好好學。」
總之,即使父母以開明的姿態徵求孩子的意見,也僅僅是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而沒有把孩子的話真正聽到心裡去,更不會參考孩子的意見放棄一些興趣班。比如,有孩子說:「我和媽媽說了好多次我不想上演講口才班,她不聽,一旦發現我在課堂上表現不好,我回家就得挨打。」
那麼,究竟該如何幫孩子選擇興趣班,或者說如何才能把孩子的意見聽進去?
反思「為你好」究竟對孩子是否有利?
想想報班的時候,你考慮的是不是都是為了孩子好。比如,美術班可以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動手能力,聲樂班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英語班最實用,從小練英語口語和聽力,跟外國人「溝通零距離」,以後考試、留學都不用愁了。再如,小主持人班一定能把孩子的膽小給治好,說不定還能讓孩子變成小明星。
看起來,每個興趣班都能讓孩子受益無窮,值得父母為之付出大把金錢和大量精力,但這種「好」真的對孩子有利嗎?尤其是父母每周末像打仗一樣帶著孩子奔赴興趣班,大人一臉疲憊,小孩子一臉厭倦,也許最後只能是賠了金錢,還惡化了親子關係。
徵詢孩子的意見前,先了解孩子的興趣
很多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要麼是盲目跟風,要麼是受興趣班的宣傳影響,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孩子的興趣。
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比如有的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塗塗畫畫,那這個孩子可能對繪畫有興趣。有的孩子痴迷於跟著音樂的節拍跳舞,還有的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如果父母捕捉到了孩子的興趣信息,再和孩子進行選擇興趣班的溝通,孩子一定是樂意配合的。
允許興趣發生轉移或者變化
父母最怕孩子三分鐘熱度。孩子學了一半要求放棄,要不要讓他堅持?
5歲的冬冬纏著媽媽要學架子鼓,媽媽見他熱情高漲,就給他報了名。結果學了三個月,他就和媽媽商量不想學了,經過反覆溝通,確定他是真的不想學了,媽媽就爽快地答應了。
朋友們得知此事,都質疑冬冬媽媽的決定,這樣由著孩子,會不會導致孩子幹什麼都知難而退、半途而廢?
事實上,孩子選擇興趣班並堅持學習下來的最佳年齡是8歲以後,甚至更大點兒都無妨。因為那時孩子的大腦皮層才發育成熟,能夠懂得堅持、忍受枯燥、克服懶惰。孩子的肌肉、視覺、神經以及協調、運動、平衡能力也才發育成熟。孩子的審美和鑑賞能力也才能達到一定水平,不易受成年人左右和影響,會更加堅持自己的主意。
另外,即便孩子沒有說要放棄,父母也要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樂趣,遇到的問題,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因為即便是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但每個人的付出不同,下的功夫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