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藏在每個獨立完成的冒險里
2024-10-08 19:38:41
作者: 寧十一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是幼小的,是需要保護的。若是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出現危險。比如,孩子獨自過馬路,會被車撞;孩子獨自出門,會被人拐走;孩子獨自去買東西,會走丟……因此,他們總是將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下,杜絕任何危險的發生。
孩子的安全問題是第一重要的,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也會讓孩子什麼都不敢嘗試,對做什麼都沒有自信。《被過分保護的孩子》一文中指出,當代父母太過關注孩子的安全,過度的保護會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的精神從孩子的童年中剝離,孩子並沒有變得更好。尤其是隨著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不斷減少,他們的心理很容易出現障礙,兒童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長大後也更容易出現自殺傾向。
兒童早期教育學家艾倫·桑德斯特教授也發現,孩子若沒有機會用社會可接受的方法體驗冒險,可能會轉向更魯莽、極端的行為,比如暴力傾向、酗酒等。
父母保護孩子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兒童意外事故、拐賣綁架兒童等負面信息,衝擊著家長。為了保證自家孩子的安全,父母自然會給孩子制定各項規則,讓他們遠離一切危險的事物。
父母過度保護不可取,危險又時刻存在,怎樣才能給孩子適度的保護,在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情況下,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有兒童安全專家認為:「合理的冒險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孩子的每一次獨立冒險,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只有親自嘗試了,並確定自己能夠完成,孩子才會不懼怕事情。大多數父母認為,除非有大人的保護,否則孩子就不能獨自面對危險,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好遇到的危險。但是,這樣的想法顯然不符合自然規律。
桑德斯特曾在《進化心理學》雜誌中寫道:「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求。在非常冒險的活動中,孩子們起先是被嚇壞了,但隨後就可以戰勝這樣的恐懼。」所以說,自孩子出生後,他們就具備了在遊玩中冒險的天性,父母不應該阻止。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一書中,就講了美依獨立「冒險」的小故事。
有一天,媽媽在非常忙碌地做家事,正好家裡沒有牛奶了,媽媽說:「美依,家裡沒有牛奶了,媽媽忙不過來,你能一個人去買牛奶嗎?」
美依立馬答應了:「能,我都已經五歲了。」
在美依走之前,媽媽告訴她兩件事情:「第一件事,你要小心路上的車子;第二件事,別忘了找錢。」
美依緊緊地攥著錢,勇敢地走出了家門。這是美依第一次一個人上街,她的內心有些不安。突然,一輛自行車沖了過來,美依嚇了一跳,緊緊地靠在牆上。雖然有些害怕,但是美依完成了媽媽的第一個要求。
去的路上,美依不小心摔倒,膝蓋磕破了,錢也掉地上了,但她堅強地沒有哭,而是撿起錢,繼續朝著商店前進。
終於到了商店,裡面卻沒有人。美依鼓起勇氣喊了一聲:「我要買牛奶。」聲音卻被路過的汽車蓋住了,依然沒有人理她。商店接二連三迎來顧客,店主始終沒有注意到美依。
就在店主準備回裡屋的時候,美依突然大喊:「我要買牛奶!」
店主這才注意到美依,連連向她道歉,並且將牛奶拿給她。
美依強忍著眼淚,將錢遞給店主,然後接過牛奶,轉身就跑了。這時,店主追了上來,將找的零錢遞給美依。
回去的路上,美依遇到了來接她的媽媽,跟著媽媽一起回家了。
美依一個人上街買東西的過程中,她經歷了緊張、害怕、不安、委屈等情緒,甚至還受到了意外傷害,但是她勇敢地戰勝了害怕和怯懦,成功地完成了媽媽給的任務。在這次經歷中美依的所有體會都會成為她人生中的寶貴財富。每當遇到困難時,她都會想起這次經歷,並且堅持下去,直到戰勝困難。
台北市奎山中學執行董事王立天博士說:「不要低估了孩子們的自我保護能力。有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會,去面對,去感知。為了培養孩子戰勝對危險的『恐懼』。」為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去適度冒險。
探究高度
孩子在高的地方可以獲得「鳥兒的視角」,高度可以激起孩子的恐懼,例如,盪鞦韆、坐摩天輪、坐飛機遊戲等。
使用「危險」的工具
尖利的剪刀、鋒利的小刀、沉重的錘子等,與其禁止孩子去碰,不如教孩子在使用的時候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認識「危險」的地方
池塘、水池、火爐等地方是父母覺得危險的,但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帶著孩子在這些地方玩耍,讓孩子認識這些環境,並教他們一些預防危險以及自救的常識。
獨處
在父母眼裡,獨處也是危險的,比如小點兒的孩子可能從陽台上墜落,可能玩火、玩水、觸電、給陌生人開門等。但孩子免不了要獨處,父母除了要做好環境防範,對於大點兒的孩子,可以教他們認識獨處的各種風險,以學會規避。
玩速度遊戲
讓孩子體驗到對速度的恐懼,如騎自行車、滑輪等。
父母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獨自成長,同時,及時和孩子分享「冒險」的體驗,才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