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小時候的自己寫一封哀悼信

2024-10-08 17:07:17 作者: 蘇菲雅 姚彥宇

  要讓未完成情結不再干涉當下,通過一遍遍的強迫性重複是沒用的,情緒無法覆蓋情緒,也無法抵消情緒。我們需要做的,是從兩方面處理未完成情結:哀悼和經驗教訓總結。

  ①哀悼

  

  未完成情結是一種鈍刀割肉的創傷體驗,早年經歷中反覆尋求被愛卻反覆失敗的經歷,會積蓄大量被壓抑的無力感和哀傷,誘使當下的人一有機會就重複過去的劇情,以期望體驗新的感受,擺脫這些消極的感受。但感受並非數學公式,正面情緒無法消除負面情緒,未被表達的那些情緒,只要你不去揭開、不去觸碰,它們就永遠在那裡。

  未完成情結的形成,意味著喪失,或者是喪失了曾經愛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喪失了自己曾經對父母抱有的期望,這種喪失感跟現實中有親人離世帶來的喪失感是一樣的。

  面對喪失,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緊緊抱著失去的東西不放,二是跟失去的過往道別。選擇抱住不放的人,就像由於親人離世而整日睹物思人、茶不思飯不想的人一樣,把過去的痛苦延伸到了當下,也就出現了強迫性重複。而選擇道別的人,他們在痛哭後告別逝去的親人,帶著親人的遺願和期望開始新的生活。這樣就能衝破哀傷,獲得成長和繼續向前的力量。

  有未完成情結的人,需要學會的就是上面這種對於喪失的「痛哭」——哀悼。一般我會建議有未完成情結的人,替小時候的自己寫一封哀悼信,表達自己當時未曾言說的諸多複雜情緒。

  例如:十五歲的我寫給母親的一封哀悼信(被無條件接納的未完成情結)

  媽媽,儘管感受上我並不是很願意這樣稱呼你,但我還是只能叫你媽媽。我其實並不是很能理解,我對你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人生的敗筆嗎?為什麼從你的眼裡,我總是只能看到失望?為什麼我已經用盡全力在討好你了,卻依然達不到你的要求?為什麼你的注意力總是放在那些優秀的孩子身上,而不是關注你親生的我呢?你對我的期望太高了,就算我拼了命努力,也達不到你的標準。而你對我能做得好的那些事情,也不屑一顧。仿佛我生下來,從頭到尾就是錯誤的,我必須殫精竭慮地改造自己,一刻都不能停下來,才有希望得到你那一點點的愛和認同。我累了,我知道跟你說累的話,你會生氣,但我真的累了。這麼多年,我從你這裡聽到最多的是「你還不夠努力」,從來沒有聽到你說哪怕一句「沒事,搞砸了還有我幫你撐腰」。我的背後沒有靠山,所以我只能拼命往前跑,可是,這種生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太累了,感覺手腳都沒力氣了,就先這樣吧。

  寫哀悼信的目的,是把未宣洩的情緒宣洩出來,所以不需要拘泥於對象、形式和邏輯性,只需要把自己想說的話,或有情緒時腦中出現的話,一股腦兒寫出來即可。判斷一封哀悼信是否合格的標準,就看你寫完有沒有一種無力、悲哀的感受。有的話,就說明這封信是合格的,能幫助你宣洩部分未完成情結中的情緒。如果沒有這種感受的話,那你就需要先回憶早年那些不如意的經歷,醞釀情緒再寫。

  寫完哀悼信,你可以保存起來,也可以燒給童年的你,還可以假裝自己是收信人,並給「自己」寫一封回信,讓作為成年人的自己用正確的方式去撫慰早年脆弱、幼小的自己。一般越是複雜的情緒,越難以通過一次哀悼就完成,所以在哀悼這件事上需要耐心,不要期望一次就搞定未完成情結壓抑的情緒。

  ②經驗教訓總結

  未完成情結之所以能影響當下,除了感受上有些情緒未被表達,還有就是理性上並沒能從中總結出具備指導價值的經驗教訓。

  人類是追尋因果關係的生物,如果一件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而我們未能梳理出其因果關係,也未從中汲取到能指導當下生活的經驗教訓,那我們就會由於過度擔心以後依然無法應對類似挑戰而惴惴不安,注意力便會不由自主地在過去的這些事情上打轉,以深刻地記住這些事情,以免之後遇到類似挑戰時,自己沒有及時躲開。比如,你出門的時候,跑來四個大漢莫名其妙地把你打了一頓。你躺在病床上,一定會惴惴不安地反覆琢磨「他們為什麼打我」,琢磨不出個所以然的話,這件事就會一直壓在心頭,有時出門會琢磨,有時睡前會琢磨,總之在你總結出有效經驗之前,這件事很難被遺忘。

  所以,要擺脫未完成情結,我們還需要從理性上找到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並從中總結出有效的經驗教訓,才有辦法把事件安心「打包」後封存進記憶中。

  總結經驗教訓的思路,有點類似那些以「主人公穿越回過去」為主題的電影。這類電影的主人公,往往在人生幾個重要節點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導致隨後幾十年的人生過得越來越糟糕,時光倒流後,便會在重要的人生節點做出跟之前不同的選擇。

  我們的未完成情結,本質上也是一個千方百計努力後還是失敗的故事,所以要想總結出有效的經驗教訓,我們就需要在想像中回到過去,看看假如是現在的自己回去的話,面對過去的那些挑戰,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們以小身為例,她有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故事,導致她產生了「被無條件接納」的未完成情結。她當時面對的挑戰,就是父母對她要求過高、過於嚴格,接著我們按如下表格進行分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