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遇人不淑?
2024-10-13 04:10:18
作者: 李英
一位哈佛學子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靜靜地坐在某小鎮郊外的馬路邊上曬太陽。
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這個小鎮,看到了老人,他停下車打開車門,向老人問道:「老先生,請問這個城鎮叫什麼名字?住在這裡的人屬於哪類人?我正在尋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頭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說:「你能告訴我,你原來居住的那個小鎮上的人是什麼樣的嗎?」
陌生人說:「他們都是一些毫無禮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裡簡直無法忍受,根本無快樂可言,這正是我想搬離的原因。」
聽了這話後,老人說:「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這個鎮上的人和他們完全一樣。」陌生人聽後怏怏地開車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另外一位陌生人來到這個鎮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住在這裡的是哪一種人呢?」
老人也用同樣的問題來反問他:「你現在居住的鎮上的人怎麼樣?」
陌生人回答:「哦!住在那裡的人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裡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離開那裡,所以希望能找到一個和以前一樣好的小鎮。」
老人說:「你很幸運,年輕人,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跟你們那裡完全一樣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人就像照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你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你不喜歡別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這好像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還是讓我們來看個真實的事例吧。
聯合國的一位親善大使去非洲的一個國家訪問,回來以後他就宣稱那裡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勁的主人:海關人員板著一張臉,計程車司機態度惡劣,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不耐煩而又有敵意。
後來,這位親善大使看到一段話:「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於是下次再去那個國家時,他決定一路掛著笑容。結果竟看不到任何不高興的海關人員、計程車司機、侍者……人人都是臉掛笑容,親切友善。他這才發現,糾正別人態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糾正自己的態度。
在人際交往中,誰都希望遇到天使般熱情善良的人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快樂,害怕和冷漠兇惡的人打交道。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天使和魔鬼同在,有時候,善良的天使也可能會變得跟魔鬼似的,而兇惡的魔鬼也可能會像天使一般。那麼,我們該怎樣使自己多遇到一些天使而少遇到一些魔鬼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把別人想像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這個經驗絕不是隨口說說的,而是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巧妙的實驗:
實驗人員讓兩組參加者給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的人說:對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訴第二組的人說:對方是一位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
結果,第一組的參加者很難與那位女士順利地交談下去,而第二組的人與那位女士的交談非常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第一組的人要長,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第二組的參加者把那位女士想像成是一個幸運的「天使」,把她看作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並以同樣的態度與之交往,而第一組則相反。
把別人想像成魔鬼,遇到的當然是魔鬼;把別人想像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麼看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看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別人有一種消極的看法,那麼,這種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並或多或少表現在你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有人曾經這樣說,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樣的,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
在生活與工作中,常有人抱怨環境或周圍的人與自己不融洽,所以想換個工作環境,或結交新的朋友,來改變尷尬的境遇。但是他們卻很少反省:自己人際關係的不順暢或職場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還是別人的因素造成的呢?
如果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的話,唯有改變自己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否則,不斷地轉換工作或認識新朋友只能是對生命的浪費,對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裨益。一個能夠時刻鞭策自己的人,才能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看人就像照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看你。你是怎樣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你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你不喜歡別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