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

2024-10-08 14:43:20 作者: 寧十一

  有人說:「生活中的儀式感,不是矯情,而是一種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一切。」

  儀式感會讓人在平淡瑣碎的日子中體味到生活的詩意,說到底,它其實是一種對生活尊重、認真和熱愛的態度。《小王子》這樣描述儀式感:

  狐狸說:「你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我們需要一些儀式。」

  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

  狐狸回答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但這往往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

  在狐狸眼中,儀式感是對生活的尊重,提醒了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和時刻,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愛和希望。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是出於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渴望。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的不同體驗組成的,而體驗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為記憶保鮮,讓幸福綿延。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是注重儀式感的人,那麼孩子也會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江蘇鎮江的一位父親,從女兒1歲開始,每年孩子過生日,一家人都會到金山寺前合影留念。

  一晃30多年過去了,30多張照片,從黑白到彩色。照片中的女兒一點點長大,爸爸媽媽卻一點點老去。一張小小的照片,留住了那一刻的溫馨和幸福。

  如今,女兒也結婚生子了,她一臉幸福地說:「孩子很盼望每年在媽媽生日那天和外公外婆一起合影。」

  

  家庭中有儀式感,讓過去不留遺憾,讓未來充滿期盼。也許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你賦予它一定的儀式,這些細節便有了特殊的意義,在生命中沉澱出美麗的顏色。

  網友A說:小時候過春節,大年三十晚上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包餃子,媽媽準備兩個洗乾淨的硬幣包到餃子裡。我們每次都偷偷做記號,期望自己能吃到這個幸運餃。

  網友B說:上學的時候,每天早上媽媽都會打開廣播叫自己起床,然後去做自己最喜歡的椒鹽煎蛋。現在想起來,嘴裡都是香噴噴的煎蛋味道。

  網友C說:每次媽媽去地里幹活,都會順手帶一把野花回家,插在一個裝過酒的瓷瓶里。那張破舊的餐桌,因為這一束花,看起來順眼多了。

  …………

  因為有了這些小小的生活儀式,哪怕再平凡簡單的日子,在孩子的記憶里,也充滿了幸福的味道。

  有一篇名為《終其一生,孩子最能記住父母的5個時刻》的文章,描述了一些讓孩子印象深刻、覺得幸福的生活小細節。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帶有儀式感。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家庭傳統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度,遠遠高於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甚至高於其學業事業的成功。

  儀式感不僅能帶給孩子幸福,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愛,也能讓他們從回憶中獲得力量和勇氣。

  美劇《This is us》講述了皮爾森一家平常又幸福的生活。

  早上起床,爸爸會和孩子一起回憶他們的出生過程,再喊一遍家庭口號,有趣又有愛。

  有一次他們去外婆家過感恩節,半路車拋錨,又沒修車拖車的地方。爸爸只好帶著他們棄車步行找到一個小旅館。

  爸爸看著妻子和孩子們疲憊不堪地擁擠在小小的旅館房間裡,又冷又餓,便決定要讓他們過一個特別的感恩節。於是他串起香腸放在暖氣爐上烤,又去借了一頂帽子表演節目,帶著孩子們講故事、看影碟。旅館外雪花紛揚,旅館內暖氣熱騰騰的,孩子們笑著鬧著,忘記了飢餓和寒冷,玩得不亦樂乎。

  從此,皮爾森就將這次的活動作為感恩節的保留節目:徒步旅行,戴幸運帽表演節目,看《警察學校3》。

  即便後來爸爸去世,媽媽再嫁,三個孩子分散各地,每逢感恩節,他們仍繼續著這些傳統,和爸爸沒離開的時候一樣。

  爸爸和三個孩子的生日是在同一天,每年到了這天,全家都會布置房間,拉上橫幅,玩驢貼尾遊戲。

  這個家庭的幸福氛圍感染了所有觀眾,而這份幸福與爸爸注重儀式感是分不開的。

  當孩子們長大,遇到困難時,都會想一想爸爸帶他們做過的事,想著如果是爸爸會怎麼處理,想著想著,就有了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寫道:「回憶會從內側溫暖你的身體。」家庭儀式感就有這樣一種力量,不用父母費太多口舌,就能把抗挫力植入孩子心中。有研究證明,有效傳承家庭的儀式感,是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因為有了儀式感,孩子才有安全感;因為有了儀式感,家庭才有凝聚力。儀式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浸透到孩子的血液里,成為孩子永遠可以依靠的港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