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

2024-10-08 14:28:39 作者: (英)約翰·馬里奧特 格蘭特·羅伯遜

  外交形勢的變化也是俾斯麥改變政策的原因。到了1880年,他再也不需要如此恐懼教皇至上主義者組成一個龐大的聯盟來反對帝國了,在外交事務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871年後,俾斯麥的外交政策針對幾個重點對象,那就是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和奧地利。為了鞏固德意志帝國內部構架和重新組織帝國軍事力量,無論如何都要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

  此時的法國已不再強大:領土割讓、巨額賠款、戰爭消耗以及內部分裂讓法國四面楚歌,家仇國恨恐怕只能在遙遠的未來才能清算。法國一直以來都難以確定合適的政府形式,直到1878年才勉勉強強算是建立了穩固的法蘭西共和國。而俾斯麥的目標就是在歐洲孤立法國,在法國各個政黨波旁黨、奧爾良黨、拿破崙黨、共和黨、神職人員和世俗主義者之間製造矛盾,這樣就能阻止法國國民達成共識,推遲法國的重建工作,進而避免法國與其他大國結盟。

  

  這時候的英國正忙於應對國內問題和殖民地問題,它只有與歐洲大陸的強國結盟才能對德國造成威脅。在幾個強國之中,義大利王國陷入了財政混亂,國家統一遭遇挑戰,而且它還公開與梵蒂岡對抗。所以只要將義大利和法國分開,就能達到防範英國的目的了,而且這很容易實現。俾斯麥鼓勵法國在阿爾及爾以東進行殖民擴張,成功地在法國和義大利之間製造矛盾。沒過多久,又利用埃及問題成功離間了英法兩國的關係。德國的外交部聲稱帝國對埃及暫時不感興趣,因此採取不偏不倚態度,任何一方需要幫助都會給予支持,這樣就能防止英法兩國成為朋友。

  最後就是俄羅斯和奧地利。普魯士對俄羅斯應該心存感激,因為在普法戰爭期間,正是由於俄羅斯保持中立態度,普魯士才能順利地打贏普法戰爭和簽署《法蘭克福條約》。俄羅斯外交大臣戈爾恰科夫曾經是俾斯麥的政治導師,而俾斯麥也像腓特烈大帝一樣敏銳地覺察到俄羅斯對德國的威脅。但對於俾斯麥和腓特烈大帝來說,「長期保持柏林和彼得格勒之間的友好關係」,不是為了俄羅斯,而是為了普魯士。因此俄羅斯也必須保持孤立的狀態——只要其他歐洲國家孤立俄羅斯,俄羅斯就會依賴普魯士。孤立俄羅斯也並非難事:克里米亞戰爭的歷史遺留問題、英國對君士坦丁堡歸於俄羅斯的恐懼與擔憂、英俄兩國在亞洲問題上的利益衝突和兩國在擴張活動方面的激烈競爭——在德國的推波助瀾之下,英俄兩國找不到簽署協議或者建立友好關係的理由。1874年,英國首相迪斯雷利掀起了復興帝國主義的浪潮,英國公開支持土耳其領土完整,成了俄羅斯的敵人。英國人大多認為俄羅斯總在使陰謀詭計,俄羅斯外交部也相信英國人處處狡猾算計,但在英俄兩國幾乎沒有人看到或感覺到德國偷偷在兩國之間煽風點火、挑撥離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