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記憶法
2024-10-12 20:42:37
作者: 明道
【記憶故事】
去年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馮華參加了一次讀書會,從那以後他就被這種學習交流活動給吸引住了,只要是周末有時間他都會堅持去參加。參加的次數多了,他發現其中一個叫劉誠的主講老師記憶力特別好,一本兩三百頁的歷史書,他在講的時候可以完整地複述裡面提到的細節,而且在講的過程中能夠旁徵博引,所引用的詩詞文章、學術觀點也是絲毫不差。這讓馮華特別佩服,因為他記憶力就不怎麼好。
有一次參加完讀書會,正好劉老師還在,因為大家經常見面,已經比較熟了,於是馮華就鼓起勇氣走上前去問他:「為什麼你的記憶力能那麼好?對書上的內容能記得那麼准?」劉老師聽了笑著說:「其實很簡單,就是重複記憶。這本書我在和大家分享前,會起碼看上兩遍,有的還得看三遍,而我之所以在講的時候能引用很多東西,是因為我一直在複習,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會背背、抄抄,這樣一來我記得自然就清楚些,其實你只要能堅持複習所學的知識,你的記憶力也會提高的。」
【記憶寶典】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故事中提到了重複記憶,所謂重複記憶,簡單來說就是將所記憶的內容連續重複學習或是隔一段時間就重複學習一次,經過多次重複之後實現永久記憶的記憶方法。這樣的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研究表明,記憶的深淺不僅和刺激的強度有關係,還與重複的次數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一定的條件下,重複的次數越多,記得也就越深刻。比如我們剛開始學習一篇文章時會覺得很陌生,也記不住多少,然而如果我們每天都把這篇文章讀一遍,甚至是抄一遍,那一周之後我們肯定就記住它了。中國有句老話,「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在我們對所學知識或是所需要識記的材料進行重複記憶時,還是有一定技巧的:
1.重複的頻率要符合遺忘規律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心理學家認為當天學習的新內容最好是在12小時內進行複習,因為此時記憶比較清楚,大腦中所存儲的信息量還比較多。第二次的複習時間與第一次不能間隔太久,最好是大於30分鐘,小於16小時。因為如果我們在30分鐘內就再一次開始複習的話,會對大腦鞏固原有記憶內容的整個生理過程造成干擾,但是如果我們在16個小時之後再去複習,那之前所記憶的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等於說第一次的複習就白做了。此外,再往後的複習間隔時間可以再延長一些,每次複習時所花費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一些,甚至只要看一遍或是聽一遍就可以了。這樣的先重後輕、先密後疏的複習方式,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最終實現終身記憶。
在進行多次這樣的重複複習時,我們最好這樣做:第一次複習,應該在學習新知識後馬上整理筆記,記住要點,再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第二次複習時要重新看一遍筆記,然後將要點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遍,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閱相關的資料;第三遍複習時要將新學到的知識與之前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記憶,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再重複記憶一遍。
2.閉著眼睛回憶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過電影」,就是將新學到的知識在大腦里回想一遍,這樣做可以讓自己專注地思考。這種方法的記憶效果要比反覆記憶更好,有實驗可以證明:
研究人員讓兩組志願者同時識記一篇課文,識記結束後讓第一組的人運用「過電影」的方法進行重複記憶,而第二組則是對這篇課文進行反覆閱讀,結果不管是馬上檢測還是四個小時後再檢測,第一組的人的記憶效果都要比第二組更好。
那麼,閱讀與回憶的時間應該如何掌握呢?具體應該這麼做:在閱讀或是朗讀到一定程度後,我們要合上書閉著眼睛去回憶文章的內容,發現有記憶模糊的地方馬上與原文進行核對。此外,我們也可以在閱讀後的一段時間裡試著去回憶那些應該被記住的主要內容,這時的你處於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中,不但注意力很集中,而且還充滿興趣。與此同時,經過與原文的校對與核實,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記憶的薄弱點,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著重記憶那些比較生疏的內容。
3.重複時要注意變化
研究表明,多次重複複習同一內容很容易讓大腦疲勞,而同樣的東西多次在我們眼前出現時,我們也很難保持注意力。所以我們在重複記憶時可以將複習的對象變化一下,比如複習數學知識時,可以先做題,然後背誦公式定律,也可以把所複習的內容講給別人聽,或者把所複習的內容畫成圖或是製成表格。
此外,如果我們要複習一篇課文,那除了背誦、朗讀外,還可以抄寫、聽錄音等。
4.交流爭論
具體來說,就是要將自己重複記憶的內容與別人進行交流討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再聽聽別人的觀點,如果雙方觀點不同,還可以進行爭論。在交流、爭論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能得到啟示,還能找到自己記憶的薄弱環節,從而讓記憶得到鞏固,而且通過討論,我們的知識也能獲得增長。
5.自問自答
在複習一段材料之後,我們可以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而且我們提出的問題可以是多個角度的,這樣做能讓我們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