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舌尖現象
2024-10-12 20:41:59
作者: 明道
【記憶故事】
上周日范祥祥去參加讀書會時遇到了一個人,看著非常眼熟,讀書會結束後他就去跟對方打招呼,結果一問才知道對方也認出他來了,還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可這時候他卻怎麼也想不起對方的名字,他很清楚這個人自己上周剛見過,當時對方也告訴他名字了,但是他就是想不起在哪見的面以及對方叫什麼,這下子可太尷尬了。
他在那裡想了有幾分鐘,感覺那名字都到嘴邊了,可就是想不起來,急得一頭汗。這時候對方看出了他的窘迫,就笑著對他說:「你別著急,慢慢想,咱們不是上周讀書會的時候還見過嗎?而且咱們倆還是本家啊,當時也聊得挺好的。」
聽對方這麼一說,他馬上想起了對方叫范子正,而且還想起當時兩個人聊了很多關於著名的范姓人物的事跡,比如范仲淹、范純仁,等等,於是他趕忙說出了對方的名字。
【記憶寶典】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與范祥祥類似的經歷,比如遇見了認識的朋友,卻怎麼也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在家的時候決定要到市場上去買點西紅柿和雞蛋,可到了市場後卻怎麼也想不起要買什麼;平時記得很熟的詩句、單詞、公式,到了考試的時候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等等。心理學上把這種特殊的遺忘現象稱為「舌尖現象」,意思是所回憶的某些內容已經到了舌尖,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究竟是什麼。
研究表明,年輕人平均每周會發生0.98次舌尖現象,而老年人則會發生1.65次。此外,那些怎麼也想不起來的內容通常會在大約1.9天後被突然想起來,而且當我們回憶非常熟悉的信息時,並不容易出現舌尖現象。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舌尖現象呢?專家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大腦對所記憶內容的暫時性抑制造成的。這種抑制來自很多方面,比如對有關事物的其他特徵的回憶對所要回憶的那部分特徵造成了掩蓋,比如我們在回憶小學同學的名字時,卻偏偏想起了他的外貌;而回憶時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的情緒因素的干擾等,也屬於不同形式的抑制。
如果這些抑制消除了,比如,旁邊有人提示我們、離開了造成我們回憶困難的情境、緊張情緒得以消除等,那舌尖現象通常會自動消失。
此外,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記憶活動主要包括編碼、儲存、檢索和解碼這三個過程。在我們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大腦會先把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自動加工成形碼、聲碼和意碼,然後再把這三種編碼分別儲存到大腦中的各個不同的部位。當我們需要進行回憶時,大腦就會把這三種編碼從不同的部位檢索出來,解碼之後再與原來的意義、名稱和形象進行連結。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記憶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檢索過程中形碼、聲碼和意碼的其中一種沒辦法檢索出來,或是在檢索出來之後沒辦法建立連結。由此造成的影響就包括讓回憶起來的記憶對象殘缺不全,從而形成舌尖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記憶編碼的過程中,情境因素也會同時被編碼並進行儲存,所以在相同的環境裡檢索、回憶就會比較順利,而在陌生的環境裡就比較困難,舌尖現象就更容易發生。比如一個話劇演員在自己熟悉的舞台上總是發揮得很好,可是到了陌生的舞台上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忘詞。
記憶活動的三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