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千古學案: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 附錄一 商後期課題組甲骨測年研討會紀要

附錄一 商後期課題組甲骨測年研討會紀要

2024-10-06 05:20:39 作者: 岳南

  2009年7月15日,商後期課題組甲骨測年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會議室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殷瑋璋、郭之虞、原思訓、陳鐵梅、蔡蓮珍、吳小紅、劉克新、劉一曼、曹定雲、黃天樹、鄭振香、鄭光、羅琨、陳久金、李學勤、仇士華、李伯謙,項目辦公室朱學文、周年昌、王肅端、王澤文、蘇輝。

  會議由商後期課題組組長殷瑋璋主持。

  首先由甲骨測年相關專題負責人匯報工作。

  一、原思訓匯報關於甲骨前處理及有關問題的研究工作

  1.關於卜骨前處理和測年概況

  從1999年5月到2009年7月,前後延續十年,起步時先做的是考古發掘得到的普通骨樣,積累一定經驗後才做卜骨。卜骨樣品包括有字卜骨107個,無字卜骨9個,其他骨料3個。107個有字卜骨中,12個樣品無碳或者含碳量太少無法制樣,其他樣品經過前處理制樣、測量最後得到14C數據95個;這其中,1—5期分期明確的數據71個,歷組數據19個,來源或分期不確定的5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2.關於卜骨14C樣品前處理過程和污染物的清除

  工作大致分三個階段,2000年結題以前,使用通常處理考古遺址骨樣方法處理卜骨樣品35個(其中4個碳含量太少);經加速器測量,發現有些數據異常偏老;經調查研究及紅外光譜分析,發現卜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用系列有機溶劑方法純化了12個明膠樣品。2000年,在使用常規前處理方法之前,先採用系列有機溶劑純化,處理有字卜骨樣品8個,經2002年測量,結果無離奇偏老現象。以上兩批數據是用原基於EN串列加速器的AMS系統(以下簡稱老加速器)測量的,其中第一批的測年數據已收入《簡本》。在經過大量對污染物成分分析及清洗效果試驗之後,2004年,先採用系列有機溶劑純化,再用常規前處理方法,處理有字卜骨樣品62個(其中8個碳含量太少或無碳),這部分樣品使用新NEC加速器質譜計(以下簡稱新加速器)測量。

  3.關於卜骨中污染物的清除

  首先,對可能存在的污染物進行分析檢測。通過紅外光譜檢測,了解到污染物有三甲樹脂、硝基清漆和鏈狀烷烴類物質等。經過分析檢測,存在各種污染物的卜骨比例大約占試驗樣品數量的50%左右。清除污染的方法,2000年之前是純化明膠;2000年之後,首先是直接對卜骨進行系列有機溶劑純化,然後再進行常規前處理方法。明膠純化試驗了三種方法,通過甲醇淋洗加萃取純化(P1方法)、只用五種溶劑依次淋洗純化(P2方法)、改用乙醇淋洗加萃取純化方法(P3方法)。試驗表明,三種不同純化方法對明膠溶解和測量的年代數據的可靠性的影響不一樣。雖然P1方法會因為有的明膠樣品易溶於甲醇而導致回收率低,但得到的14C年代數據可靠。還針對骨頭中可能存在的三甲樹脂和硝基清漆做了模擬清除污染試驗。結果表示,經過萃取清洗處理的模擬加固樣品年代,都與原來測量的年代基本一致,這說明,三甲樹脂和硝基清漆污染殘留不明顯。通過對71個卜骨樣品在不同時期按照不同方法處理並進行測量得到的14C數據最後能夠納入系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的比例分析,能夠清楚地看出在前處理過程中增加純化處理的效果。1999年處理,按普通骨樣品制樣,入列比例只有58.3%;2000年和2004年處理,另外增加系列有機溶劑純化,用舊加速器測量,入列比例增加到85.1%;2004年處理,另外增加系列有機溶劑純化,新加速器測量,入列比例可達92%以上。

  4.工作經驗總結

  由上述數據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樣品前處理純化方法總體上看是有效的,處理方法基本上是成功的,提供的入列甲骨數據是可信的。縱觀甲骨測年研究工作,由於多種因素,進展一波三折。最主要的原因有二:首先,相對於甲骨測年這樣要求十分高的研究來說,當年安排的結題時間過於緊迫,加速器設備的性能一時很難滿足要求;其次,雖然對處理普通骨頭樣品方法做了較為充分的探討,實踐證明也能滿足處理斷代工程中普通樣品的要求,但是對卜骨樣品的複雜的污染情況估計不足,國際上也極少有可供借鑑的經驗。通過2000年之後,亦即斷代工程結題後的艱苦摸索才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十年的探索過程使我們深深感到,前處理過程中污染物的分析檢測和除污染方法是十分複雜的,兩者都尚待進一步改善與提高。

  原思訓還介紹了「工程」啟動之前國際上有關卜骨14C測年的研究情況。

  二、郭之虞匯報殷墟卜骨14C測年和校正工作

  1.卜骨AMS14C年代測定概況

  這項工作是由「殷墟甲骨分期與年代測定」「骨質樣品的製備研究」「AMS法技術改造與測試研究」三個專題密切配合完成。採樣主要由劉一曼、曹定雲、黃天樹完成。在經過制樣之後,AMS的年代測定從1999年5月至2008年,延續近十年,共測量有字卜骨樣品95個,無字卜骨以及骨器骨料樣品11個,其他樣品因為沒能提取足夠的明膠,無法製備石墨樣品,所以沒有14C年代數據。1998年底老加速器開始投入測量,1999年5月對卜骨進行測量,並在工作中對發現的問題逐步研究解決,提高測年水平,到1999年10月,老加速器的測量精度達到好於0.5%。對在此之前測量的數據,從數據處理方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保證報導誤差的合理性。老加速器測量卜骨止於2002年。2004年秋新加速器正式投入使用,通過用其自身測量的δ13C值進行分餾校正,可以對流強相關的分餾效應進行有效的校正,從而得到正確的測年結果。還採取諸如一致性統計檢驗、標準樣檢測、國內國際比對等一系列的質量控制措施,保證測年數據的可靠性。多數卜骨的年代數據由新加速器測量。關於測年數據的系列樣品年代校正,這次會議上提交了2008年的兩份結果,其中「0811全」系列收入了儘可能多的樣品,而「0811選」系列則是由「殷墟甲骨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的甲骨學家再度挑選出的、認為時代分期更可靠的樣品組成。

  2.卜骨AMS14C測年數據

  1999年5月至8月,測量了32片有字卜骨樣品,當時樣品是按照通常的骨樣品方法製備的,沒有進行特殊純化處理,結果發現其中約有1/3的甲骨年齡有不同程度的明顯偏老。為驗證測量的可靠性,1999年7月至8月對一些年代偏老的有字卜骨進行了第二次制石墨,然後再進行複測。絕大多數樣品的複測結果與原測量結果相符,仍舊偏老。鑑於以上情況,判斷偏老的主要原因來自卜骨樣品本身,很有可能是在收藏過程中所使用的加固劑和保護劑引入了死碳污染。制樣專題對32片樣品中剩餘的12個樣品的明膠試驗三種不同工藝(P1、P2、P3)進行純化,再重新製備石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對這些純化後的12個樣品重新測年,其中有一部分原來偏老卜骨的年齡降到了正常範圍。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隨後在2002至2004年測量時就採取了先對卜骨樣品進行純化,然後再按通常提取明膠的方法制樣。2004年用新加速器測量55個有字卜骨,結果仍有少量樣品的年齡偏老。為檢驗測量的可重複性及新設備的穩定性,對其中的15個樣品進行了複測,複測結果均與原結果相符,包括4個原來偏老的樣品複測結果仍舊偏老(其中SA00038和SA98224分別偏老了約400年和200年)。應殷墟甲骨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在2005年對10個測量結果偏老的重要樣品進行複測的提議,在2007至2008年對其中7個尚有剩餘明膠的偏老有字卜骨樣品重新制樣複測,有6個樣品的複測結果仍舊偏老。從以上情況看,部分卜骨的年代偏老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例如,所用純化方法和流程還不足以徹底清除個別樣品中的污染,或存在著污染以外的使樣品年齡偏老的其他未知原因。

  對在上述過程中因複測而出現多個年代數據的樣品,根據以下原則對年代數據進行選擇與合併。首先,捨棄明顯有問題(流弱或純化效果不佳)的數據。其次,根據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檢驗同一樣品多個數據的一致性,如果同一樣品的所有數據源於同一分布,則予以合併處理;如果不滿足上述判據,則對明顯偏老的數據予以捨棄。經過以上各步驟,最後每個甲骨樣品得到一個14C年代數據。在提供的數據表裡面,分為有字卜骨、無字卜骨及其他骨樣兩部分。有字卜骨數據裡面,又將有分期爭議的歷組卜骨和其他分期不明確或者懷疑來源不可靠的卜骨分別列出。

  3.卜骨AMS14C測年數據的日曆年代校正

  基本方法:使用系列樣品校正方法,採用程序OxCal v3.9和校正曲線IntCal98進行,將卜骨14C年代數據按分期順序排列,首尾加邊界,構成一個序列模型。由於各分期裡面的樣品數量不均衡和各分期的時間跨度不均衡而可能導致校正結果發生偏離,構建樣品序列時需要在各個分期之間插入中間邊界,來消除導致這種偏離的因素的影響。校正的結果還受到與商後期時間段相對應的樹輪校正曲線的複雜形狀的影響。

  系列樣品校正模型的構建和校正的結果。構建系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的原則是:(1)首先排除來歷不可靠和分期存疑的樣品;(2)歷組分期有不同看法,暫不納入校正模型;(3)排除年代明顯偏老(14C年齡大於3100年)的樣品;(4)按卜骨分期構建校正模型進行初步校正,排除符合率低於40%的樣品,在保證系列總符合率的前提下,考慮儘可能將符合率稍低於60%但認為有效的樣品數據納入校正系列。經篩選,可以納入系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0811全」的有55片有字卜骨,還有無字卜骨6片和骨器骨料3件,共64個樣品。可以納入系列樣品年代校正模型「0811選」的有35個有字卜骨,還有無字卜骨和其他骨器骨料6件,共41個樣品。

  對卜骨系列樣品年代校正結果的分析。「0811全」和「0811選」兩個系列的結果基本一致,甲骨一期(武丁)始於約公元前1260—公元前1250年,五期結束於約公元前1055—公元前1040年,總體時間跨度在兩百年左右。而且總符合率都比較高,分別為122.6%、146.9%,表明系列校正模型的構建是合理的。對系列「0811全」中樣品數量較多的甲骨一期,對其進行單期校正(首尾加邊界),得到的年代範圍與全系列年代校正的一期年代範圍相合。這也是對全系列年代校正結果的一種檢驗。各分期的日曆年代範圍還與14C年代校正曲線的形狀有密切關係。卜骨系列樣品年代校正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

  歷次卜骨系列樣品年代校正不同情況的說明。《簡本》中樣品數比較少,且未使用邊界命令,故系列首尾向兩端有較多的延伸。2005年,全部卜骨已經測量完畢,構造了系列樣品校正模型「2005全m」,該系列收入了64個樣品,採用了首尾邊界和中間邊界,總符合率達到了121.5%。2008年,在對甲骨數據初步覆核的基礎上構建了模型「0810全」,該模型仍為64個樣品,但是更正了2005年模型中的一些不當之處。之後,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又對卜骨數據進行了進一步覆核,由此產生了模型「0811全」與「0811選」。與以前的模型相比,此次最大的變動是,對一個樣品有多個測量數據的情況,不是從中選用一個,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合併處理。

  總之,「工程」三個相關專題充分合作,在過去的十年裡對殷墟卜骨14C測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地排除了大部分卜骨樣品的加固劑與保護劑污染,有效地提高了AMS14C測年數據的可靠性,掌握了系列樣品年代校正的方法,反覆核實了各卜骨樣品的分期屬性,為得到可靠的殷墟卜骨年代測定結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樣品14C測年數據通過系列樣品年代校正方法校正,得到的結果與《簡本》給出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與商前期和西周的年代框架相協調。

  4.存在的遺憾

  受採樣條件的限制,二期、四期和五期有字卜骨的樣品數量相對較少,所構建的校正模型的各期樣品量不平衡,給系列樣品年代校正帶來一些不利影響。結題時間受限制,而卜骨測年的工作量很大,在1999年5月就啟動了甲骨測年工作,前期研究不夠充分,特別是對卜骨的污染程度估計不足,在早期的測量中未能採取有效的純化措施,使得有些樣品的測年數據偏離正常年代值,未能納入校正模型。通過實驗研究認識到:(1)在所採集的卜骨樣品中,確有相當比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劑、保護劑等的污染,這種污染可導致所測得的卜骨年代產生不同程度的偏老。(2)早期數據偏老的比例要高一些,而後期經純化處理再測量的數據偏老的比例有所降低,表明所採取的純化處理措施是有效的。(3)後期經純化處理再測量的數據,偏老的比例仍然高於正常值,表明可能有些污染還不能用目前的純化措施徹底消除,同時,卜骨數據偏老可能還有其他未知原因。

  三、與會者對專題匯報給予充分肯定,並就相關問題討論

  仇士華首先簡要回顧了「工程」之前國內外在卜骨測年方面的一些嘗試,指出,卜骨測年是世界性難題,在骨頭清除污染、制樣及加速器測量精度等環節存在諸多困難,所以對這項工作持審慎態度。「工程」進行卜骨測年研究和探索有兩個條件,一是改進加速器測量精度並使之穩定運行,二是中國成熟和細緻的夏商周考古學工作為系列樣品應用提供了條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工程」採用高精度系列樣品方法,以提高數據質量,增強可靠性,縮小日曆年誤差。「工程」立項以後,在各學科合作過程中,對高精度系列樣品方法的認識有一個過程。甲骨、制樣、加速器測年各方面學者緊密合作、積極溝通,在工作過程中多次討論,取得共識。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加速器改造過程還是相當快的。他對卜骨測年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認為相關人員盡了很大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在骨質樣品製備、加速器測年技術改造和測試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達到世界水平,當然,「工程」是對歷史年代的研究,對14C測年的要求也很高。這次14C卜骨測年專題向大家匯報工作,以供互相溝通討論,以便完成《總報告》(繁本)相關內容的撰寫。

  李學勤表示聽了報告很感動。「工程」是國家「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從正式啟動到結題,時間很短。在2000年結題後,研究從未停止,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為了做得更好,仍然集中精力努力工作。特別是14C測年,做了大量工作,成果為大家所期待,也是即將完成的《總報告》(繁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4C測年研究,包括長系列年代框架的建立論證,以及甲骨測年等,為「工程」整個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種科學創新精神也值得所有人認真學習。從甲骨學研究看,14C測年研究也做出了很大貢獻,是過去所無法想像的。雖然還有若干遺憾,但在「工程」中的相關工作應該可以畫一個很完美的句號了。這項研究為以後類似的工作開闢了很廣闊的道路。今天的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將來一定有機會再繼續做甲骨測年,屆時可以更好地設計、更多地結合科學發掘材料,並和地層、遺址等更好地結合,一定會比今天更進一步。他向參加這項工作的諸位學者表示衷心的敬意。李學勤還介紹了《總報告》中他所承擔的有關內容的修改情況。

  鄭振香認為,報告講得實實在在,十年磨一劍取得現在的成果,很不容易。任何科學都不是一次就完成。當年夏先生不讓做殷墟樣品的測年,因為那時14C誤差太大,能達到幾百年,歷史年代要尋的點就找不到了,沒法用。到斷代工程有了進步,從2000年的《簡本》,就感到有了一個框架,現在更進了一步。殷墟發掘今後還要繼續,還可能會發現新的甲骨材料,14C測年也會進一步發展。只要能把武丁的年代確定下來,作為一個基點,前推就有了依據。「工程」年代學研究也推動了考古學的發展,比如為了尋找殷墟第一期,就在花園莊一帶做工作,後來在那裡發現了城;而二里頭作為夏代典型遺址,在「工程」中成為重視焦點,做了很多工作。

  陳久金表示,卜骨測年得到的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既表明14C卜骨測年比較精確,也是對「工程」的年代學研究的一個很大的支持。他提出,不要把《簡本》給出的年表看作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14C測年要完全客觀、獨立,避免給人以向年表上靠之嫌。卜骨14C測年數據,四、五期材料較少,比較遺憾。有關的研究還可以繼續進行。武王克商年代範圍的確定,是「工程」一項重要成果,目前還沒有發現能直接證明武王克商年代的出土材料,如果相信文獻關於武王克商的曆日記載,結合灃西H18的14C測年結果,那麼把武王克商的年代範圍縮短到三十年以內,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他還簡要討論了《簡本》中武王克商之年的三種方案。

  蔡蓮珍提出,2000年之後,常規14C測年數據在進行系列樣品校正的時候加了邊界,已較《簡本》中的數據有所改進。

  劉一曼說,十多年來,測年專家和我們聯繫密切。14C卜骨測年研究工作做得很好。他們每一個步驟都非常認真、細緻,盡了最大努力,達到現在的結果不容易,的確是世界水平。測年結果與《簡本》的「夏商周年表」中商後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遺址墓葬的測年結果大體吻合,與商前期和西周的年代框架相協調,支持了「工程」的年代框架,可以結題了。當然,科學實驗存在遺憾,也很正常。之前我們對加速器測量精度等情況了解不夠,對卜骨的污染等問題的難度估計不足,期望太高。回顧工作,如果當初14C制樣和測年的人員參與採樣環節會更好,起初定的取樣量(1—2克)是少了,諸如此類,留下一些缺憾。一些疑難問題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羅琨說,以往參加14C研討會都是掃盲,今天的會聽懂了。從今天專題匯報可以看出,「工程」開展十幾年以來,14C測年研究在中國取得非常大的進展,走在世界前面了;她說今年訪問岐山(研討工作),看到考古方法有改進,她相信今後會有更好的條件把甲骨測年和考古學結合起來,這項工作前景廣闊。14C測年的發展,對甲骨學、商代史,乃至整個考古學、歷史學都會有推動。

  陳鐵梅說,「工程」年代學研究,主要目的是定幾個重要年代,比如武王克商、殷墟、二里岡、二里頭。在2000年結題之後,仇士華又對新砦、二里頭、二里岡等年代測定做了不少工作,改變了以前的一些看法,把二里頭、二里岡的年代都往後壓,得到的結果比較符合實際,而且和吳小紅在「探源」中進行的龍山晚期年代研究的結果前後能夠銜接。「工程」這項成果不可磨滅。長系列年代框架的建立與論證,也排除了武王克商的長年說。卜骨測年專題做了很多努力,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曹定雲認為,卜骨測年很不容易,各專題之間合作,不斷改進,取得很大的成績,為今後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不能指望通過測年解決所有問題,學術總是不斷研究,不斷發展。

  朱學文說,「工程」堅持到今天,還會有這麼精彩的報告和討論,令人十分感動。從卜骨測年工作看出,自然科學不僅有方法去做,而且有方法自查並反覆檢驗,可以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很多啟發。她還提出,希望把卜骨測年數據補充完善到有關專題的結題報告裡。

  鄭光表示,14C測年工作總體成績很大;雖然他對一些年代的認識和「工程」不一致,現在的14C測年數據較過去也有所不同,有些年代向後壓,但14C測年對他研究夏、商文化幫助很大。鄭光還從14C測年數據和考古學材料結合的角度,討論了王城崗的年代、二里頭與新砦的年代關係、二里頭與二里岡的年代關係等問題,認為「工程」中發掘的二里頭四期、五期的材料很重要,涉及二里頭和二里岡的關係;已有學者就鄭州商城的新材料和二里頭的新材料做比較研究工作。

  大家在討論中對一些數據偏老的現象重點交換了意見。鄭振香建議將測量的14C數據全部附上,供將來研究參考,並以無名組樣品的數據為例,認為無名組的年代可能就是比較早。劉一曼認為,後兩期樣品少,對校正結果產生一定影響;71片有字卜骨,由於偏老或偏年輕的原因,捨棄了16片,比例超過20%;偏老的成因比較複雜,例如有些經科學發掘出土的質地特別好的卜骨樣品,14C年代明顯偏老,或許另有不明原因,有沒有在使用之前曾放置過一段時間的可能,值得考慮。羅琨提出,可以從多學科更廣泛的方面去探討,比如從甲骨分期角度再考察一下,是否有這方面的原因。陳鐵梅以五期中進入系列樣品校正模型的5個樣品年代為例,表示同意郭之虞的意見,把那些明顯偏老的數據去掉之後,目前的年代仍然稍顯偏老,在清除污染環節、測量環節之外,可能還存在其他尚未確定的原因,比如某些甲骨有沒有擱置一定年代才使用的可能性,也許這是導致現在甲骨測年數據偏老的原因之一。應該把存在的問題及各種可能性的分析在《總報告》中清楚交代,表述要留有餘地。曹定雲認為,導致有些樣品年代數據偏老的原因比較複雜,比如卜骨有些是殷墟當地的,也有其他地方輸入的;使用之前保存時間長短也可能有別;另外,甲骨學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比如,一期的樣品,有沒有早於武丁的材料,無名組的年代,是否比過去所認為的時代要長;卜骨測年測的是骨頭的年代,而不是上面的文字的年代。鄭光認為,有些卜骨測年數據偏老值得重視,要保留完整的測年數據供以後的研究參考。

  原思訓、郭之虞等還對會上提出的問題給予了解答。

  李伯謙總結,談了幾點感想。第一點,「工程」商後期年代學研究,涉及考古、14C測年、文獻、甲骨、天文等學科,其中卜骨測年是其他課題部分沒有的,難度很大。從取樣、清除污染、制樣,到測量、數據分析和年代校正,整個工作本著科學態度,非常認真。「工程」在2000年結題後仍然努力繼續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而且堅持實事求是,完全不是為了迎合什麼。應通過適當渠道,讓「工程」的倡導者宋健同志、李鐵映同志等了解參加「工程」的學者的這種可貴精神。第二點,卜骨測年結果,和殷墟考古學文化分期、殷墟常規14C測年結果以及通過天文、曆法等研究途徑得出的《簡本》「夏商周年表」大體吻合,很不容易,取得的結果相當理想。第三點,撰寫《總報告》要本著實事求是態度,對那些感覺偏老的數據,以及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的原因,都可以進行分析,提供給研究者參考。希望今後有機會繼續甲骨測年探索,比如周公廟甲骨,研究有無可能在龜甲測年方面取得進展。第四點,14C測年對考古學研究是一個革命,真正體現了對考古學極大的促進,革命還在繼續,甲骨測年,就是這個革命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仇士華提出的長系列考古14C年代框架以及系列樣品方法的應用,促進了考古學和14C測年的磨合,促進了常規和加速器質譜14C測年的磨合,有重要意義。應該大力加強這方面的介紹,使更多的考古學者認識和了解。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從類型學、地層學,到更廣泛的自然科學和各種技術手段的介入,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而且成為考古學的必需的環節,14C測年如此,其他新的技術手段也是如此,這樣才能理解科技考古是怎麼一回事、方向在哪裡。各種手段結合的目的,最後還是落實到對社會的認識。李伯謙說,這是「工程」召開的最後一個針對具體專題的研討會,這種堅持和嚴謹的精神要發揚,這種作風要發揚,這種各學科之間的理解支持合作也要發揚。

  作為會議主持人,殷瑋璋最後發言說:「今天這兩個報告太好了!」他總結,第一,專題報告有證據、有解釋,擺事實、講道理,工作很辛苦,也很重要。商後期年代學研究,需要殷墟卜骨分期測年來支持殷墟考古分期和年代研究。第二,「工程」的年代框架,可以概括為,將考古學的分期斷代成果所包含的年代信息,通過14C測年體現出來。歷史學、天文學、曆法等學科很重要,但不能構成夏商周三代一個完整的年代系列。而考古學的分期斷代,從夏商西周,一直到東周,可以建立一個系列,再通過14C測年,得出具體的歷史年代數據。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學和14C測年密切合作非常關鍵。這種合作是成功的,是充分合作後的成功。起初,我們的合作經常表現為打架,今天不再打架了,彼此達成了共識,這才是豐碩的成果。這項成果,可以宣傳。成果發布之後,儘管也會有不同看法,但不同看法會比過去少很多。第三,「工程」年代學研究工作的價值,由於你們的報告而更進一步得到了體現。1996年「工程」啟動之初,領導小組也曾對這項研究存有疑慮,2000年《簡本》發表,認識到,考古學是能夠把其他自然科學手段結合在一起的學科,認為「探源」可以實施。社會上也認識到,這種由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進行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破天荒第一次,很不容易,對此抱以尊重的態度。從結題到現在,繼續進行的工作又不斷夯實了研究的基礎,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卜骨測年的成果進一步完善了年代框架,達到了研究的預期目的。對存在的問題,有待將來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科學研究一定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最能說服人。把研究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我們今天的成果一定會被更多人認可。

  (王澤文 整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