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最早打開了地宮
2024-10-06 05:13:52
作者: 商成勇、岳南
很明顯,在法門寺地宮發現的《志文》碑中,關於前一段那天竺國無憂王使鬼神造八萬四千塔,而法門寺也在其內的記載,頗具神話色彩,極難令人當真,更難以用嚴謹的考古學來論證。關於佛祖的出世與涅槃以及佛骨東傳和法門寺的建造,前面已經敘述,這裡不再贅述。需要著以筆墨的,自是從元魏二年開始,法門寺真正的熱鬧和繁榮,也應是從這裡拉開序幕的。
當歷史進入北魏末年的時候,隨著戰亂的迭起,朝政漸漸被重兵在握的大軍閥高歡掌握。到534年,位居大丞相的高歡,強行把都城從洛陽遷往鄴城,並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元善見(孝文帝四世孫)即位,稱孝靜帝,此乃歷史上的東魏。而北魏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孝武帝,當初因和高歡的矛盾衝突,從洛陽僥倖逃脫,投奔了在長安稱霸的重臣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年)十月,老奸巨猾的宇文泰設計毒死孝武帝,擁立北魏南陽王元寶炬為帝,號為文帝,並在西安建立了國家政權,形成了歷史上的西魏。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文帝,擁立齊王廓為帝,號為恭帝。次年,魏恭帝二年(555年),也就是《志文》碑上記載的元魏二年,便有了岐州牧拓跋育打開法門寺地宮,供養佛骨或瞻仰佛骨的事件。這是法門寺歷史上第一次啟奉佛骨的文字記載。
拓跋育是隨魏孝武帝元修入關的元氏[本姓拓跋,太和二十年(496年)改姓元]宗室之一,大統年間,曾為魏十二大將軍之一,魏恭帝二年降爵為公,出任岐州牧一職。此人為何要在他由王爵降為公爵的這一年到法門寺瞻迎佛骨,歷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不難猜到的是,這與他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是有極大關係的,眼看整個拓跋家族政權要落入他人之手,自己無力回天,只落個削官降級、苟延殘喘的結局,而更大的險惡可能還在後頭,命運給予他的可能還會有性命之憂,為了尋找一點感情的寄託,便來到法門寺啟奉佛骨,請這位慈悲的聖者保佑。這顯然是一種失意者的無奈選擇。至於他是如何打開地宮,又是如何封閉宮門,做了一些怎樣的祈禱,這些具體細節因無隻言片語留於後人,我們也就無從知曉了。我們知曉的,是他的這種做法並非出於偶然,因為自佛教傳入東土後,人們崇佛禮佛的熱潮就在這塊黃土凝成的土地上,一浪高過一浪地升騰著。到了北魏時期,崇佛的熱情更是高漲。西魏時的傀儡皇帝魏文帝和姦臣宇文泰,都對佛門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和狂熱。文帝的皇后文皇后,對佛的虔誠和狂熱更是令人感到驚異。當她失去魏文帝的寵愛後,乾脆出走麥積山,削髮為尼。麥積山位於今甘肅天水市東南,在重重疊疊十餘層的棧道通向距地面六七十米高的地方,現存洞窟一百九十四座,泥塑造像七千多個,堪稱中國泥塑造像最多的石窟。而這些石窟的開鑿年代就是在北魏和西魏時期,其佛像特點是,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嘴小唇薄,軀體粗壯堅實。菩薩們則是高冠披髮,袒裸上身,下著長裙,體態豐腴,頗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文皇后到這裡出家為尼後,終日修行,不問世事,最後老死於山中。這位皇后死後,這裡的僧尼們又鑿崖為窟,將她安葬於此。古老的麥積山因此又有了西魏文皇后一窟和關於她不少淒哀婉轉的故事。
麥積山127窟菩薩像,著名文化批評家何三坡認為,此像意喻文皇后
麥積山石窟
西魏王朝覆滅了,代之是齊、周兩個時代的興亡。從《志文》碑上看,這兩個時代似乎與法門寺沒有關聯,因而也沒有一字的記載。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法門寺恰恰在這個時期又遭到了一次劫難。關於這次劫難的詳情,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中將專門敘述,這裡還是按《志文》碑的提示,看一下隋唐時代法門寺的繁榮鼎盛吧!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的一天深夜,一個女人正躺在同州(陝西大荔縣)般若尼寺的一塊木板上痛苦地呻吟。靜謐的夜幕里不時傳出這個女人被宰殺般的哀號,有些肥胖的身子不時地扭曲和掙扎,暗黃的臉上汗珠如豆……當她從昏死中醒來時,發現肚子裡的娃已跑到身邊開始號啕大哭了。從此,這個男娃便由本寺一個叫智仙的尼姑撫養,並給他取名為那羅廷,意為「金剛不可壞」。直到十三年後,這個男娃才回到父母身邊。
多少年後,這個曾在般若尼寺生活了十三年的男娃,一躍登上了大隋王朝的寶座,成了一名威風凜凜的開國皇帝,號為隋文帝,本姓楊,名堅。
這位叫楊堅的隋文帝,在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統一天下的同時,也開始了統一佛教的歷程。
因為有了和般若尼寺以及智仙尼姑的一段因緣,隋文帝便理所當然地對佛教有了特殊的感情。當他尚在北周輔佐幼主,剛剛掌握朝廷實權時,就逐漸留心提倡佛教。開皇元年(581年),當他取代北周,龍袍加身登上天子寶座後,便普詔天下,聽任人們自由出家,廣做佛事,大興佛教。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貴為天子,是由於佛祖的暗中保佑,並自認為前身原是一個「道人」(僧)。而對撫養他長大成人的智仙尼姑,更是崇愛有加,稱之為「神尼」。為表示他對智仙尼姑的尊崇,楊堅在成為皇帝後,特下詔讓當時的著名文學家王邵為她作傳,並詔令後來在各州所造的佛舍利塔中安置智仙之像。
據王邵所撰的《舍利感應記》記載,早在隋文帝即位之前,有位印度沙門來到他的住宅,送給他一包佛舍利,請其供養。到了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便敕令在天下三十一個州各建舍利塔,以便分藏他供養的那包舍利子。次年再度頒詔,下令增五十個州建立舍利塔以便分藏。到仁壽四年(604)又下敕增三十個州建塔。這樣,從仁壽元年到仁壽四年,各州建塔一百一十多座。在向各州分送舍利時,均挑選名僧護衛辦理。各塔在安放珍藏舍利的石函時,要舉行隆重的禮儀,所在地方的刺史以下、縣尉以上的官吏,要停止正常的衙署辦公七天,以專門料理安放舍利一事,並為皇室和臣民祈禱。
冕服隋文帝和漆紗籠冠朝服侍臣(《列帝圖》)。隋文帝楊堅稱帝後,著手恢復兩教,尤其是一度受到打擊的佛教,並於公元581年下詔:凡境內的臣民皆可隨意出家當和尚,又命令全國按人口出錢用以營造佛教寺塔,安排僧侶寫經,造佛像,一時全國佛教風靡,民間流傳的佛書比儒家《六經》多達十倍,佛教呈一時之盛
就在全國掀起建塔熱潮的同時,仁壽四年(604年),時任右內史的李敏曾專門率人前來法門寺,修繕寺院和寶塔。也就在這次修繕中,李敏等人可能打開了地宮,迎奉佛骨。因法門寺早已有塔,重建自然沒有必要,但距它西北二十餘里的風泉寺卻又興建了一座舍利塔。在修建此塔的過程中,天空忽然出現祥雲,法門寺僧人在觀看的同時,將當時的圖景畫了下來,名曰《陝州瑞相圖》,後放到佛堂供養。只是這《瑞相圖》不知毀於何時和何人之手,後人不曾相見,只憑流傳了。
繼隋文帝之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在即位的第一年,即大業元年(605年),又大事興造佛寺,並於次年在東都洛陽的上林苑設置譯經館,命高僧彥琮主持其事,徵召達摩笈多和眾多高僧學士從事佛經翻譯,鬧得京都內外遍布僧尼,熱鬧異常,甚至日本島國也聞風而動,大業三年(607年),攝政的聖德太子派使者小野妹子和沙門僧十餘人來中國學法。隋煬帝楊廣在其他方面沒有繼承父業,唯在對待佛門一事上比他的老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就其一生的荒淫無道來看,他的所謂崇佛,也實在具有諷刺意味,連佛祖的在天之靈也感到不安。
儘管如此,由於楊家父子的兩代努力,奉佛的熱潮還是在表面上由低谷達到了一個高峰,隨之而來的,是佛教在東土中國進入了一個大紅大紫的黃金時代,法門寺也由此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