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卜甲與龜城的傳說

2024-10-06 04:54:59 作者: 岳南

  繼象牙與獠牙的發現之後,大約在2001年年底到2002年年初這一時期,在金沙遺址又出土了十九枚卜甲。令考古人員欣喜若狂的是,其中一枚竟然長達59厘米。這一千年巨型龜甲,經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等考古文物專家鑑定,認為這是世界範圍內所見到的最大的卜甲。1985年,在離金沙遺址只有幾公里的十二橋遺址(脫胎於三星堆文化而又稍早於金沙的一處大型商周遺址),曾發掘出土了數百片卜甲碎片。其中拼合成最大的一塊直徑超過三十厘米,算得上是一隻罕見的龐然大龜,令當時的考古人員驚嘆不已。而金沙遺址此次竟出土了如此龐大的卜甲,怎不令考古學家們為之振奮狂喜。它不僅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遠古卜甲之王,代表了古蜀國統治者崇高的權勢和地位,也為金沙遺址中心被確立為古蜀國龐大的祭祀區提供了有力佐證。

  金沙遺址出土的卜甲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從整體上看,這枚「卜甲王」的表面有許多燙裂的小孔。當時的古人正是通過燙裂後的裂紋來占卜凶吉。而能用千年巨龜做占卜之用的,非地位顯赫的王室莫屬。據發掘這一區域的主持人朱章義說,商周時期的卜甲是古人用於占卜的龜甲。中原地區出土的許多卜甲上都用甲骨文記載占卜之事。而此次在金沙出土的十九塊卜甲上卻沒有找到任何文字。此前成都地區出土的卜甲也都沒有發現過文字。這一現象表明了兩種可能:一是古蜀人在占卜習俗上與中原文化是有所差異,卜甲原本就只有鑽孔沒有文字。二是有一部分有文字,只是沒有發現,不排除今後發現的可能性。據朱章義考證,此前凡在蜀地出土的卜甲均為龜腹甲,也就是烏龜肚子上的那塊硬甲,而不是背上的那一塊。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龜腹甲要比龜背甲的堅韌度差,修整起來或者鑽孔燒灼起來比背上的那塊更加容易和方便吧。但不管是龜背還是龜腹,二者的功用和意義卻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古蜀人取材時,往往將龜背和龜腹連接處的「甲橋」鋸斷,只取腹甲用於占卜。

  殷墟遺址發現的小型卜甲。占卜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活動,「占」是觀察之意,「卜」是以火地灼龜殼,巫師(貞人)從龜殼上出現的裂紋形狀預料吉凶禍福

  從考古發掘來看,在商周時期的成都平原,就已有著發達的占卜文化和與中原相同的占卜習俗。統治者們習慣並愛好讓巫師燒灼龜甲,並以此觀察兆紋來預測吉凶。大凡遇到祭禮、征伐、田獵、使命、往來、年節、婚喪娶嫁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古蜀國的上層統治階級都必須要占卜測算。成都地區已發現過卜甲的商周遺址,散布於包括以十二橋命名的十二橋、方池街、指揮街、岷山飯店、撫琴小區、將軍衙門、軍區第三招待所、新一村等十幾個大小不同的遺址。且各遺址發現的卜甲數量眾多,龜的種類也包括陸龜、黃緣閉殼龜、烏龜等,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在功能與意義上基本相同、相通,但又有自己特色的古蜀龜殼式占卜文化。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的發生發展都是跟它所涉及的物質基礎分不開的。古蜀地區占卜文化的盛行,應跟成都平原曾經大量產龜不無關係。前些年,地質工作人員曾在自貢市郊區侏羅紀地層里,發現了四川地區最早的一批龜,距今已有一億兩千萬年左右的歷史。當然這批龜早就失去了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冷冰冰的堅硬化石存留了下來。據地質水利專家考證,在三四千年以前,成都平原江河密布、湖沼眾多,各種各樣的龜還在張牙舞爪地爬來游去,在河灘上留下了無數蹣跚的腳印並產下了小小的卵子。生活著的龜們總是瞪著機警與略帶憂傷的眼睛,面部表情看上去很酷,只是行動遲緩,像背負著命運的大山,又像承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使命,或者還有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預言和昭示。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和生活境況中,古蜀人對龜類崇拜的習俗被慢慢培養了起來。看上去笨手笨腳的龜們,生活不太方便,但卻有自己的生存方法和特別頑強的生命力。民間盛傳的「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的說法雖不切實際,但一隻龜活個百八十歲是完全可能的。

  據成都圖書館的學者肖平說,幾千年前的十二橋遺址和相繼崛起的金沙遺址宮苑中,可能就養著許許多多大小不一、品種各異的烏龜。這些龜當然不是在河灘或污泥中滿地亂爬的那種賤貨,大都是名貴品種,是蜀王統治下的各部族首領進貢而來的。據《甲骨文簡論》一書統計,武丁時期,中原商王就收到各地的龜甲貢品一萬兩千版。蜀王雖然沒有商王那樣家大業大和豪華氣派,但他本人生活在盛產龜的國度,想來他坐收的漁利也一定不會太少。

  在日常生活中,漸漸被人們神化了的龜不但和人類的生死禍福密切相關,而且在傳說中還和成都古城的關係異常緊密,並產生過一段流傳千古的奇緣。據說這段奇緣發生於秦滅蜀之後的一段時期。秦惠王命令駐守在成都的秦國征蜀總司令張儀,集中財力、人力修築成都大城,要把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地」的成都建成一座高標準、高層次、高質量的「三高」型超級都市。接到命令之後,張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把都市建成。於是,他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很快就招來了全城最優秀的建築設計大師、工匠和無以計數的民工開始築城。當時築城現場人山人海,人們來回穿梭忙個不停。但是城牆每築一次,就坍塌一次,無論怎樣翻著花樣折騰都築不起來。張儀望著這個場景,既感到生氣又有些納悶,便一個人悄然來到城邊緊皺眉頭向遠處觀望。正在這時,前方突起一道白霧,接著「忽有大龜浮於江」面。這大龜在水中抬起頭看了張儀一眼,然後奮力游到了東子城的東南角,長長的脖子伸出江外,核桃大的眼睛流著青綠色的淚水,沖張儀長嘯兩聲,然後猛地翻了個身,露出白白的腹甲絕氣而亡。張儀望著眼前的一幕,先是驚訝,接著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再接著是一股莫名的傷感襲上心頭。他陰沉著臉,悄悄地返回駐地,命人找來巫師,將剛才所見敘說一遍,詢問這是一種什麼徵兆。巫師思索了一會兒道:「天機不可泄露,泄露者必死。這隻烏龜是為了幫您建城而以身殉難的。現在您就命人沿著大龜遊動的線路築城,即可大功告成矣!」張儀聽罷半信半疑,遂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依計而行。想不到一試果然成功,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發生坍塌事故了。於是,張儀開始集中力量搞突擊、打殲滅戰,一座具有超級規模和「三高」標準的大城很快建造了起來。因為有了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也為了紀念這隻老烏龜的捨生取義之功,人們最初把成都城稱作「龜化城」。

  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自不能當作真實的歷史來說明問題,但張儀築造龜城卻是事實。關於成都最早建城事,據四川著名學者任乃強說:開明氏稱帝時,蜀國都邑已由郫邑徙居新都(今新都縣名未改,言新都以別於舊郫),又向南展拓為廣都(故邑在今成都市東郊沙河堡、中和場地界)。迨治水功成,乃定都於大隳山下的赤里街,是為成都。故《華陽國志》云:「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這個記載未明確指出是哪一代開明王。按上文所述,可能指的是第九世的開明帝,因為只有到了他這一代,才「始立宗廟,易服色」。這個改革開放的時間,大概就是在徙都之後才一步步完成的。那時的成都可能還只有郭,無城,故叫「赤里街」。其故址在今城北二十里昭覺寺附近,略與砂原齊平的黃土隴上,故曰赤里。秦滅蜀後,張儀築龜城,為蜀郡治,亦只在今城北的駟馬橋附近。唐代又徙向南。今天的成都城乃明代所築,較唐代之城又向南做了擴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