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

2024-10-06 04:48:54 作者: 岳南

  秦始皇兵馬俑的名聲越來越大,秦俑博物館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由於大批的業務幹部如王志龍、張文立、楊異同、李鼎弦等人的陸續調入,使籌建隊伍壯大起來。但1976年的中國政壇進入了多事之秋,許多驚心動魄、大悲大痛、大起大落的故事都匯集在這一年裡發生。秦俑館的建設者也隨著中國政壇的風起雲湧而顛簸動盪。許多年後,從秦俑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楊正卿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可以較清晰地看到那個年代秦俑館建設者的生活面貌及心理狀態。

  文章中,楊正卿在敘述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秦俑坑參觀之後,在下一個段落中這樣寫道:「工地上熱火朝天,建館人員揮汗如雨,施工緊上加緊。忽然通知要抽調領導去參加學習班,接著又讓我們發動職工批『唯生產力論』。這個問題一傳達,大家意見紛紛,眾口齊說,連滾帶爬到年底都完不成任務,還批『唯生產力論』呢。有的說如果要這樣,乾脆散攤子,各回自己的單位算了。多數同志抱著為國爭光的決心,困難面前不動搖,提出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經過考慮,要抓思想,頂歪風,戰惡浪,用毛主席著作來武裝。我們組織全體施工和籌建人員學習《毛選》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一節和連續作戰的指示,統一了認識。不幸朱德總司令逝世,在全館沉痛悼念和學習總司令革命精神的會上,還有人指責我們跟不上形勢,只抓生產,不問政治。在這多災多難的歲月里,開展工作十分不易。不幸又是唐山大地震,影響建館工作,因為油管斷裂,已安排好的機械化處理土方工程不能進行,已訂貨在唐山鋼廠的拱形屋架大角鋼落空,使人發愁……這時候,內部吵、地震擾、雨水淋、場地泥濘難工作,幾次搶修水泥庫,個個變成落湯雞,還是一人一把杴,又堵牆,又搬磚,雖然身體累,心裡卻覺甜,想的是建館,防震棚里學馬列,無人發怨言。」……「東方拂曉,霞光照紅了萬山,一天的勞動開始了。推土機隆隆作響,架子車來往如梭,幾百人熙熙攘攘。由於大雨特別多,誰也不願放過一個好天氣。下午3點鐘,廣播中傳達通知,說有重要消息,頓時細聽,前頭是一段哀樂,接著宣讀訃告,毛澤東主席逝世了,許多人泣不成聲,我們連夜召開會議,以實際行動悼念毛澤東主席。決定一周內做好準備,在9月17日正式開工建館,18日停工參加追悼會。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開工的日子,天仍下著細雨,清早四百多名社員扛著工具來到工地,工程公司的技術人員也到了,9點鐘開始取土,到下午5點才收工,計算成績優異,全場齊呼初戰告捷。」……

  在經歷了政治風雲的變幻和大悲大痛的折騰之後,1978年春夏之交,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大廳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此時,無論是工程的建設者還是工地的考古人員,不但沒有感到輕鬆,反而如同上緊的發條,越發緊張和忙碌起來,因為按照上級的指示,這個博物館要趕在1979年10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藉機向建國30周年獻禮。

  針對開館日期越來越近,而秦俑一號坑的發掘期限緊、任務重、修復緩慢等特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復行政職能的陝西省文物局,從下屬幾個單位又調集了一批文物考古人員,如柴中言、王學理、張占民、劉占成等人進入現場工作(有的人員暫時搞基建,以後陸續參加考古發掘),並正式任命和調整了秦俑坑考古隊的領導班子:

  隊長,杭德洲,負責全面工作。

  副隊長,柴中言,主管文物修復。

  

  當這個新整編的領導班子以及新加盟的考古人員全部到位後,根據毛澤東在著名的三灣改編時所立下的「支部建在連上」的規矩,考古隊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主抓考古隊員的政治思想工作。隨後由陝西省文物局指導協調,秦俑博物館籌建處同秦俑坑考古隊聯合召開了場面隆重的誓師大會。會上,各路代表在發言中慷慨陳詞、豪情滿懷,紛紛表示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一定在建國30周年之際,實現預定的文物發掘計劃,將館建成開放,等等。整個秦俑坑發掘現場,一個熱氣騰騰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1978年8月5日,整編後的秦俑坑考古隊,對秦俑一號坑開始了自發現以來首次大規模的正式發掘。考古人員先把坑體部分劃成27個探方,每個探方的面積約20米×20米。如此大的探方,在中國考古史上頗為罕見,根據秦俑坑的整體規模,這樣大的探方又是合乎考古程序的。接下來,考古人員開始全面揭去棚木跡象以上的「表土」。為了追趕進度,秦俑館籌建處聯繫並請示有關部門,當地駐軍派出一個工兵連,共100多名官兵攜帶9台翻斗車前來支援。與此同時,還從附近農村生產隊招收了近百名農民參加發掘。整個秦俑一號坑內機車轟鳴,人聲鼎沸,紅旗飄飄,挖運繁忙,好一派生機勃勃的熱鬧景觀。待到了大面積發掘的後期,特別是深至俑坑棚木之下最為敏感的階段,由於考古專業人員在這樣一支龐雜的發掘兵團中所占比例極其微小,很難顧及方方面面,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為的損害。尤其是當地農村生產隊的社員,上午放下手中的鋤頭,下午就來到秦俑工地,在對文物價值和考古知識毫無認知的情況下,便揮動掏鏟、鐵杴、钁頭挖掘起來,許多陶俑就這樣在他們揮動雙臂、汗流浹背的挖刨下,被砍掉了頭顱、削掉了鼻子、鏟掉了臂膀,甚至有些被搗得粉身碎骨。特別是早已腐朽的木製戰車遺蹟以及陶俑陶馬身上的艷麗彩繪,都在沉重的钁頭和塵土的吞噬中蕩然無存。至1979年4月初,經過短短8個月的大會戰,整個一號坑平均下挖約2米,清理出的覆土全部傾倒在坑外不遠處的沙河灘上,堆成1米多高的平台,給附近的王撿村一次造出良田25畝之多,其發掘規模之大、秦俑坑出土之多在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有。

  根據邊發掘、邊修復、邊復原的指示精神,當俑坑中的陶俑殘片被提取出來後,即轉入考古隊專門設立的幾間修復室內,一塊塊進行沖洗、拼對、粘接、做舊,當這一系列工作完成時,再將陶俑抬出室外,進行返坑「對號入座」,即按原來出土的位置重新復位。就整個程序而言,較之單純的考古發掘工作,安放修復的陶俑更為壯觀並富有驚險和刺激意味。工作人員先要在高20米左右的大廳梁架上安裝一個滑輪,待安好後,一根長長的拉繩從滑輪中穿過,一端捆住重達110—228公斤的陶俑,另一端由十幾個工作人員緊握在手。與此同時,另一根長長的定位繩攔腰將陶俑捆住,繩的兩端各有人把握。當哨聲響起時,只見拉繩和定位繩同時啟動,陶俑如同絞刑架上的囚犯,被緩緩升上空中。被吊起的陶俑像盪鞦韆一樣在空中來回飄蕩,而拉繩的一干人馬又像正在舉行一場拔河大賽。哨子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由於這時兵馬俑的聲名已揚播世界,前來參觀的人流成不可阻擋之勢。當眾多的人流進入大廳看到陶俑升空時,不禁大呼小叫、鼓掌加油,那些黃髮碧眼的外國女郎看到這一驚險而奇特的場面,也不住地驚呼:「OK!OK!」

  就在秦俑發掘工地一片煙雨迷濛、熱火朝天之際,德高望重的葉劍英元帥到來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