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冷、花見、有田燒

2024-10-09 01:41:04 作者: 西嶺雪

  翻開唐詩,會看到不少關於酒的描寫,而大多是「濁酒」。比如:「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不禁雲外景,碧峰猶冷寺前春。」「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人釀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與米麯,因為有酒糟,所以叫「濁酒」。後來日本人發明了用燒過的木炭過濾,使酒水變得明亮清澈,便稱為「清酒」。

  我不是酒鬼,但是到了日本,卻與清酒結下不解之緣。還在飛機上,沒等踏入日本境內,飲料提供里已經多了一項日本清酒。本著「入境隨俗」的心態,我要了一小杯,嘗了一口,發現清冽微甜,居然很容易入口。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因為日本是一個太講究儀式的民族,衣食住行的生活細節,永遠繁瑣而鄭重。每一餐飯都是大事,要盤膝而坐,哪怕只是自家人吃頓便飯,桌子上也要擺滿大大小小或方或圓十幾種瓷碟,釉面多是藍灰或褐黃,顯得豐富莊重。不同顏色形狀的碟碗盛著不同顏色口味的食物,食物也都切成合宜的形狀,擺放方式要配合碟子上梅花竹葉的圖案,乍看上去像座袖珍的盆景庭園。雖然吃來吃去也不過是壽司、刺身、豆腐、海帶絲等幾樣,但因每次的擺放不同,便似乎經歷了奼紫嫣紅風情萬種。而佐餐的,必有一壺清酒。

  按照日本禮節,對方敬的第一杯酒一定要喝乾,而且要回敬,之後才可隨意。好在陶瓷杯子小小一隻,我一飲而盡了,酒味清甜,倒很容易入喉。後來問了主人才知道,這酒只有十五度,輕易不會醉人。

  酒是溫的,讓我想到中國的黃酒,也是要燙熱了才喝。但是朋友解釋說,並不是所有的清酒都要熱飲的,而是依四季各有不同。夏天就可以喝冰凍的清酒,冬天才喝燙過的酒。通常日本人最喜歡喝的是攝氏三十七度的酒,跟皮膚一樣的溫度,所以叫「人肌(左火右閒)」;而常溫以下的酒,則根據飲用溫度的不同,分別有「花冷」、「雪冷」、等不同喝法。

  我是個字眼崇拜狂,「花冷」這兩個字立刻抓住了我。「雪冷」可以理解,大概是冷到雪不會融化的溫度。但是「花冷」,是多冷呢?

  朋友說,是攝氏10度的樣子。

  那為什麼10度要被稱之為「花冷」呢?是因為花朵在攝氏10度的氣溫下開放得最柔艷、最適意嗎?

  朋友解釋不出了。但我想,也許這個詞本來也不可以做明確的解釋,「花冷」,應該是一種微涼的感覺,是戶外,最好是月夜,嬌花初放,比如就是曇花吧,乍開將謝,令人留連不忍去,微風清涼中,懷伊人於遠方,「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說的便是那種情境了。

  我發現日本人真是很擅長用「冷」字,比如桌上有道米豆腐,方方整整白白淨淨地擺在碟子裡,略灑上點麻油,砌點蔥末,就好算一道菜了,樣子雖樸素,名字卻雅致得很,叫「冷奴」,真是從何處想來。

  聽我這樣說,朋友也笑了:「我們日本人的確很喜歡給事物取名字,就拿喝酒這件事來說吧,根據節慶的不同,酒也有不同的稱謂。比如春節喝『屠蘇酒』,重陽喝『菊酒』,春天喝『花見酒』,中秋喝『月見酒』,冬天喝『雪見酒』,其實是見著什麼就喝什麼酒了。」

  「花見酒」三個字又讓我神往起來,只是聽到這三個字,已經仿佛看到了四月的日本盛景——開滿櫻花的郊外,人們在草地上鋪了毯子,擺好食具酒杯,一邊賞花,一邊聽琴,或是吟詠「日宿春山中,我為櫻花醉。賞櫻無已時,夢見櫻花墜」那樣的俳句。銚子裡溫著小樽的清酒,有風吹過,花瓣簌簌飄落,穿和服的少女拾起來,從袖子中抽出手帕細細地擦拭乾淨,隨手丟在剛溫好的酒中,於是酒香與花香一同在風中飄散開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櫻正宗」吧?

  我一直聽說日本酒里有「菊正宗」、「櫻正宗」這樣的牌子,卻始終不知道指的是在櫻花盛開的春天或菊花開的秋天喝的酒,還是加了櫻花或是菊花瓣釀的酒。但是我願意保留我想像中的美景,所以寧可不問,因為不知道答案,就會一直相信我願意相信的。

  從日本回國的時候,我本來想買幾瓶清酒,但又擔心託運的問題,最終退而求其次,買了一套「有田燒」酒具。自然又是字眼崇拜的結果——良田萬頃,富有得都溢出來了,於是拿來燒,當然也可以解釋成「燒窯」的意思。是青瓷,釉面光潔,色彩艷麗,繪著細細的花紋,敲上去脆然有聲,擺在軟緞襯裡的漆木盒子裡,像工藝品多過日用品。由於價格不菲,我一次也沒捨得用,只在朋友來做客的時候拿出來炫耀一番就又收回柜子里了。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現代的「買櫝還珠」呢?


關閉